□ 本刊記者 宋佳
當下,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時代來臨,青島也即將迎來厚積薄發的新機遇:在嵌入式軟件上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在工業互聯網相關軟件產品中建立起技術“護城河”。

這個曾經用“芯”領跑智能電表行業“隱形冠軍”,在萬物互聯的智能化新時代,將繼續用“芯”書寫軟件行業的新篇章
一塊巴掌大的控制面板,就是房間內所有設備的“中控室”。用手指輕觸面板,窗簾即可自動拉開,窗戶也緩緩地開啟,明媚的陽光灑進了屋內;當用戶選擇“陰雨模式”時,窗戶便緩緩地關閉,屋內的燈光自動開啟……
這項由青島東軟載波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帶來的智能化操控演示,采用了其自主研發的“電力載波+低功耗無線”融合通信技術。較以往單純依靠電力線載波技術或是藍牙、Wi-Fi等無線技術來說,應用了該技術的產品在穩定性上實現了質的突破。這個曾經用“芯”領跑智能電表行業的“隱形冠軍”,在萬物互聯的智能化新時代,將繼續用“芯”書寫軟件行業的新篇章。
“太不可思議了,一塊指甲蓋大小的芯片就能實現自動‘抄電表’!”在東軟載波的展位前,前來參觀的市民由衷地贊嘆。
這塊不足“指甲蓋”大小的芯片是由東軟載波自主研發的電力線通信載波芯片,它是實現電力線載波通信的基礎。載波芯片以電力線為載體傳送網絡信息,電網企業通過設置集中器和采集器等設備便可實時獲得用戶的用電量數據,即自動“抄電表”。
這項在20世紀20年代初已經在歐美國家實現的技術,在我國卻遲到了近70年。青島東軟載波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總監姜雪梅告訴記者,載波芯片是發送并獲得用電數據的核心部件,有用電量數據外泄的風險。因此,這項技術核心一直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直到東軟載波的窄帶高速芯片研發成功,才最終打破了海外芯片的技術壟斷。
自主研發一顆中國“芯”并非易事。這家26歲的“隱形冠軍”企業,在創立初期只是一家從事電腦硬件銷售的公司。1996年,公司初次涉足電力線載波通信研究領域;2000年,東軟載波正式推出第一代電力線載波通訊芯片。姜雪梅告訴記者,那時人們對軟件的普遍認知還停留在“看不見摸不著”的層面,產品的市場十分不景氣。為了使軟件產品看起來更加直觀,他們便采用了“硬件+軟件”套餐售賣的形式。“客戶總要看到實實在在的產品,才會覺得這錢花的值。”姜雪梅向記者打趣道。
“芯片技術日新月異,在研發上必須領先一步,否則就會掉隊。”恪守這條信念,在專注創“芯”這件事上,團隊在芯片的研發上一干就是20多年。公司先后推出第一代至第六代載波芯片產品,從窄帶低速到窄帶高速,再從寬帶低速到寬帶高速。依托強大的研發實力和創新能力,東軟載波在同行業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國內電力線載波通信領域的龍頭,參與制定的相關國家標準多達8項。2015年起,我國開始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傳統的電力行業正在向計量、抄表、結算自動化方向發展。在智能電網向能源互聯網轉型升級的風口下,東軟載波的研發團隊沒有卻步,他們結合自身優勢整合資源,將完整性、可靠性和性能突出的產品組合升級,推出了匹配國家電網公司用電信息采集系統2.0標準的智能電能表產品。有數據顯示,在國家電網第一輪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改造過程中,東軟載波累計銷售芯片2億多顆,約占整個市場銷量的40%,牢牢鎖定了產業龍頭的地位。
這也是一組令同行刮目相看的數字,不斷迭代升級的芯片陣容也意味著在物聯網領域的應用和智能化產品的開發上,東軟載波有了從源頭上創新的底氣。
2019年,隨著5G商用進入倒計時,物聯網和智能化也即將進入爆發期。穩坐國內載波通信龍頭位置的東軟載波將目光瞄準在智能電網之外的應用場景中——縱向延伸產業鏈,大刀闊斧地挺進集成電路芯片設計和智能家居、智慧樓宇、智能園區等領域。
產品研發創新的基礎,離不開芯片的支持。如何在芯片設計研發上進行創新,使其能更好地與人工智能、邊緣計算等最新技術融合,也是東軟載波實現融合發展的重要方向。在這里,有一個業內知名的“SMART”芯片產品線,在此生產包括安全芯片、以8位和32位微控制單元為代表的MCU微控制器芯片、以電力線載波通信芯片為代表的專用芯片、以藍牙和無線通信芯片為代表的射頻無線芯片以及觸摸控制芯片等產品。不僅如此,青島東軟載波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生產的芯片還涉足充電寶、無人機以及智能鎖領域。姜雪梅告訴記者,由于東軟載波的MCU(微控制單元)具備在-40℃到+105℃的范圍內都可以正常工作的特性,目前全國60%的充電寶制造商采用的都是東軟載波的電路芯片,年銷量高達為6000萬顆。
此外,能否為用戶提供全套智能化解決方案是智能化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她以智能家居向記者解釋道,目前全屋智能系統在越來越多的精裝地產項目中出現。企業提供的智能服務不再局限在某一個孤立的應用場景中,而是以“一攬子服務”的形式打包呈現給用戶,這也意味著曾經碎片化的智能場景正向融合發展轉變。然而,這對企業來說卻是一個不小的考驗,既要解決好整個系統在智能化控制上的流暢性,還要兼顧成本;既要在產品性能上做到最好,還要對系統上每一個節點的技術有深入了解,在此基礎上實現整個系統協同控制的最優性能。
多年的深耕與試水,使東軟載波這家曾經專攻智能電表的企業,在人工智能浪潮下達到了智能化行業的領先水平,也實現了從單一的應用場景向多場景融合發展的飛躍。東軟載波自主研發的集智能控制、能源管理、安防警報于一體的IMP管理平臺,打通了家庭-樓宇-社區之間的信息壁壘。在節能減排層面,通過云平臺和大數據進行采集與分析,系統可實現精確采集水、熱、電、氣四表的能耗數據,建立分類、分項能源消費檔案,最高可實現降低能耗30%;在物業管理層面,智慧服務平臺將幫助物業公司實現由“管理型物業”向“服務型物業”轉變;在智慧家庭層面,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和云平臺技術將實現語音布防、闖入告警、聯動物業等功能,為業主提供安全便捷的智能化生活保障。
軟件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靈魂。烙在骨子里的工業基因深深地影響著青島軟件產業的發展:以海爾、海信為代表的工業企業研發的嵌入式軟件曾一度占據著青島市軟件產業收入的“半壁江山”。對標深圳,青島的軟件產業發展仍有較大差距和不足:一是總量偏小,只有深圳三分之一;二是缺乏核心產品,標志性軟件企業和產品缺乏,在全國能叫得響的軟件產品較少;三是純軟件龍頭大企業缺乏,2018年全國軟件綜合競爭力百強企業只有3家,而深圳有13家。
青島的軟件產業將如何實現新突破?姜雪梅認為,青島一直以來是建立在工業優勢的基礎上發展軟件產業。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青島市借助嵌入式軟件和工業信息化改造等契機,為軟件產業的發展積蓄著能量。當下,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時代來臨,青島也即將迎來厚積薄發的新機遇:在嵌入式軟件上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在工業互聯網相關軟件產品中建立起技術“護城河”。
以東軟載波的智能化解決方案為例,其研發的通用“MCU+頻射收發芯片”生態系統,不僅為創建物聯網芯片的平臺奠定了基礎,更為拓展“電力載波+低功耗無線(RF、藍牙、WIFI等)”為主的融合通訊技術提供了可靠的支持。有效解決了智能化行業普遍面臨的兩個問題:一是可以免除家庭、樓宇在進行智能化改造時需要重新布線的問題;二是可以解決無線通信技術在遇到墻壁等障礙物時的信號不暢問題。
此外,還需要打通青島軟件產業的全產業鏈,布局共建“軟”實力生態圈。據了解,青島東軟載波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一帶一路”倡議、“走出去”戰略發展方面積極尋求市場突破——隨著智能電表走出國門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自主研發的電力線載波通信芯片即將在中東、中亞、東南亞、非洲和南美等地區進行大規模推廣和使用。預計未來五年,電力線載波通信芯片的銷量有望達到全球用電信息采集市場的40%。“我們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同行加入其中,在整個產業鏈、創新鏈上下游實現協同攻堅,向核心高附加值領域突圍。”姜雪梅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