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邀撰稿 李光全
(作者現任職于青島市委黨校,系中國第三產業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專委會秘書長)
2019年4月,廣東省2018年兩批高新技術企業名單公布,東莞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5790家,比2018年增加2174家,相當于每天誕生6家高新技術企業。
中國社會科學院和經濟日報社近期共同發布的《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第17次報告》顯示,深圳、香港、上海、廣州、北京、蘇州、南京、武漢、臺北、東莞入榜為2018年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城市,東莞首次躋身全國十強,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中排名第四。
東莞如何實現城市競爭力的大幅提升,一躍進入全國前十?其成功的經驗可能對很多城市經濟的轉型具有很大的啟示。
從東莞城市定位的演變歷程看,2000年提到“全國重要的信息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基地、現代制造業名城”,2005年提到“現代制造業名城、珠三角核心地區的重要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城市”,2007年提到“經濟社會雙轉型,建設現代制造業名城”,面向2020年,東莞則提到“以電子信息產業為特色、以高端高質高新產業為主導、以品牌化產業集群為依托、以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制造業名城”。
東莞城市定位的演變過程表明,“現代制造業名城”一直都是東莞城市定位的重要關注點,制造業作為東莞城市發展的基礎性和主導性產業,一直都是城市產業定位的重要方向。一個城市的發展規劃與定位具有傳承性,一定是建立在現實發展的基礎之上的。強調東莞的加工制造基礎,意在表達東莞市的規劃定位無論如何擺脫不了一個事實——加工制造業在東莞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東莞未來的規劃定位中,無論是怎樣的升級轉型,加工制造業的雄厚基礎都可稱為是東莞市起飛的重要優勢。總之,良好的加工制造業基礎和產業集聚效應為東莞市的規劃和定位樹立了立足點的優勢。
東莞市擁有完善的營商硬件和高效的營商軟環境,在最具核心的軟實力——制度創新上有著良好的傳統,變革的理念深入人心。具體來看,歷史上,東莞人敢為天下先的制度創新屢屢出現中國經濟史上的“第一”:創辦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成立全國第一個對外加工裝配辦公室,建成全國第一座“集資建橋,收費還貸”的地方橋梁,建成全國第一個城鄉一體化的數字程控電話交換網,建立全國第一個推行覆蓋全市農村的農民養老保險制度等等。這種制度創新傳統對于東莞進一步實現產業升級有著很大的優勢。
在營商的硬件上,東莞市的交通系統、電力體系、港口服務、酒店商務功能等已經形成規模,提供了良好的營商支持。營商的軟環境上,東莞在國內首創了旨在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的“一個窗口對外”以及“一條龍”服務,率先建立起政府采購、一個窗口收費、收支兩條線、建筑工程和土地交易公開招標等制度。為優化投資軟環境,東莞建立并不斷完善“并聯”審批制度、大型企業辦事優先制度、外商聯絡小組協調會議制度、外商投資企業集中服務日制度、關貿協調會議制度、臺商聯絡小組協調會議制度、世界500強企業跟蹤服務制度和改進機關作風等制度。良好的政務環境對東莞的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
東莞城市發展的陸路空間相對較小,產業發展的空間載體不能滿足東莞市未來城市與發展的需求,而擁有虎門港的東莞地處珠江口,具備臨海發展的基礎。從這一思想出發,東莞的發展本著積極拓展城市與產業發展空間的目的,發展策略由陸地為主向海陸聯動發展演變。
海洋資源優勢只有在海陸經濟聯動中,才能充分發揮。因此,必須海陸產業統籌規劃、基礎設施統籌建設、資源要素統籌配置、生態環境統籌治理,形成資源互補、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格局。一方面,要立足自身實際做大做強新興的海洋產業,科學布局臨海產業,培育開發高端產業,努力構建素質高、規模大的藍色產業體系。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東莞作為電子信息加工制造業中心的基礎條件,充分利用陸海之間的資源互補性,集成陸海資源,實施陸海一體化戰略,進一步形成以海帶陸、以陸促海的優勢互補、聯動發展的新格局。

東莞產智能手機占全國市場半壁江山
城市擴容在一定程度上為東莞新時期的發展提供了一種驅動力量,即城市緊緊圍繞新莞人身份轉化的城市擴容來推動東莞市的發展。在身份轉化中,采取類似“綠卡制度”的模式對外來創業的、文化素質高的、有專業技能的三類人員進行戶籍放開。同時,城區內積極穩妥推進舊城、舊村、舊工業區(舊廠房)的改造整合,按照集聚化、規模化和市場化原則,實現功能轉換和產業置換;推進制造業生產環節的區外轉移,在主城區的外圍布置工業組團,形成價值鏈空間分工和區域職能分工,促進區域共同發展。
東莞的城市發展目標定向聚集,關鍵領域重點突破。目標聚集,指的是集中優勢資源和要素,選擇幾個而不是多個或一個關鍵的領域進行集中發展和重點突破,形成千鈞雷霆用于針尖的戰略,利用自身良好的產業承接區位與完善的產業配套能力,集中資源實現電子信息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領先,進而變強,然后變大。
2018年,東莞五大支柱產業均呈現增長態勢,尤其是支柱產業之一的電子信息制造業占規上工業比重由2017年的34.6%提升至2018年的35.2%;對規上工業的增長貢獻率由2017年的55.9%提升至2018年的60.6%。以信息產業為主體,形成了電子信息、服裝、家具、毛織、五金模具等產業集群,發展了一批特色產業和專業鎮以及規模較大、層次較高的具有產業集群特征的特色產業群,如虎門服裝產業、厚街和大嶺山家具產業、大朗和常平毛織產業、長安五金模具產業、厚街、南城的制鞋產業以及清溪、石碣、石龍、長安、黃江等鎮的電子信息產業等。這些特色產業群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生產、銷售和配套服務體系,自主形成健全的行業組織體系,依托專業展會、批發采購中心拓展市場,具備一定的研發、生產、物流配套和社會化服務能力,在全國乃至全球市場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此外,東莞還加強了鎮街工業園區和工業用地的整合,實施拆舊建新、拆小建大、拆零建園,完善設施,優化布局,提高管理水平和承接產業能力。完善區內基礎設施以及商業、文化、醫療衛生等功能配套,改善廠區及周邊環境。結合舊村、舊廠改造,整合土地資源,優化廠區布局。
“以大引小”與“以小引大”并舉。集群的形成有兩種,一種是“以小引大”,一種是“以大引小”,東莞市以前的發展道路是基于雄厚的加工基礎和加工能力,通過眾多加工型小企業形成的完善的生產性產業鏈條吸引大企業。通過“以小引大”的發展思路,東莞市產業發展的配套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與此同時,小企業無法帶來土地等資源利用的規模效應,成為了東莞目前在空間等資源較少的現狀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因此,需要在發展戰略途徑上實現由“以小引大”向“以小引大”與“以大引小”并舉。
東莞擁有良好的產業配套基礎,但是企業規模小、資源供給有限,只有將有限的資源用在關鍵產業和高端產業上,將全局的劣勢轉化為局部的優勢,就能夠在關鍵領域實現快速突破,通過關鍵領域的突破和領先,可以占領高位,打開局面,迎接輻射,最后做大規模。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集中資源不是發展單一的產業,而是發展歸核化的產業體系,兼得多樣化和專業化的兩利。“以小引大”與“以大引小”并舉實施的結果,就是形成“大項目吸引小項目配套,小項目集聚再吸引更多大企業”的良性循環。目前,東莞全市電子信息制造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龍頭企業的帶動。去年,華為、OPPO、vivo三大手機企業合計完成增長值同比增長32%,拉動規上工業增長4.37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華為、OPPO、vivo三大手機企業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長5.4個百分點,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63.5%。
從改造傳統產業、提升產業抗風險能力的角度看,東莞市第二產業的發展要積極向研發和銷售環節轉型。通過積極培育和引進銷售與代理型或研究與開發型企業,充分利用企業掌握的雄厚研發能力或市場網絡掌控能力,分別向產業鏈其他環節延伸,最終在企業已有的成熟市場網絡中形成自有品牌的擴張,實現網絡替代,進而提高優勢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自主品牌出口產品比重。此外,企業原有制造業品牌的影響力對于東莞新產業品牌的培育也具有較強的帶動作用。通過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新產品的產業轉化基地或新產品試驗基地的形式,推動知名品牌衍生品在東莞的落戶,實現品牌延伸,提升產業的品牌效應。
從現實來看,東莞在保持工業規模擴張的同時,東莞工業結構也保持優化,向中高端演進的態勢明顯,電子信息制造業對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超五成。數據也顯示,2018年,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占比持續提升,其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52.3%、38.9%,同比增長8.6%、11%。今年一季度,東莞全市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968.5億元,同比增長8.5%,增速比去年同期高2.3個百分點。其中,3月當月增速是2017年3月以來最高水平。
東莞市自然資源不夠豐富、空間資源相對缺乏的客觀實際,決定了東莞市在資源利用與產業發展上更多要走資源重整、融合積聚的發展道路。依托企業出城入園的方式實現產業集聚發展,同時通過產業鏈的流程,促進產業按照產業聯系有機組合,通過發揮龍頭企業、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的帶動作用,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品牌,做大做強產業集群。而產業集群的形成和提升,無論從產業資源稟賦、城市社會發展,還是產業競爭力與城市競爭力提升,都有必要通過“抓高控低”戰略,實現產業跨越發展。在具體實施中,產品、市場、資源、企業、產業、部門等六大層次,分別實施抓高端產品開發與控低端產品生產、抓國際市場拓展與控低端市場發展、抓多元化資源利用與控單一化本地資源依賴、抓大型集團組建與控家庭作坊式企業生長、抓主導產業延伸與控衰退產業再生以及抓核心部門服務職能提升與控多個部門“多龍治水”,服務產業融合積聚與跨越發展,為實現戰略調整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中國城市創新競爭力發展報告(2018)》中,東莞創新競爭力排名全國第18位,在全省僅次于廣州和深圳,其中創新可持續發展競爭力位居全國第7位,R & D占GDP比重預計達2.55%,可見東莞保持著良好的創新驅動發展態勢。今年4月,廣東省2018年兩批高新技術企業名單公布,東莞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5790家,比2018年增加2174家,相當于每天誕生6家高新技術企業。此外,中國首臺散裂中子源裝置、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一批國家大科學裝置、重點實驗室加速在東莞的布局,其背后折射的是科技與產業在東莞不斷融合,創新要素集聚加速推動東莞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