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霞,王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是一種可防可治的疾病,主要臨床特征為持續氣流受限,與肺部、氣道對氣體或有害微粒的慢性異常反應有關[1]。COPD患者肺功能呈進行性下降,且其下降速度表現出兩種極端表型,一種是發展“快”,即發病短時間內病情迅速進展,全身狀況和肺功能迅速惡化;另外一種是發展“慢”,即發病很長時間內病情、全身狀況及肺功能相對穩定[2]。既往研究表明,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1-3-kinase,PI3K)/絲氨酸蘇氨酸蛋白激酶(Akt)信號傳導通路通過調控炎性遞質釋放、炎性細胞活化及氣道重構等在慢性氣道炎性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3]。本研究旨在探討PI3K/Akt信號傳導通路在COPD發展“快”“慢”表型中的作用差異,以期對COPD防治工作提供一定參考價值。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1.1.1 納入標準 (1)年齡30~80歲;(2)未伴有嚴重α1-抗胰蛋白酶缺乏者;(3)近1個月內未服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劑、未接受過脫敏治療者。
1.1.2 排除標準 (1)行人工機械通氣治療者;(2)伴有重度呼吸衰竭者〔動脈血氧分壓(PaO2)<40 mm Hg(1 mm Hg=0.133 kPa),伴或不伴有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90 mm Hg〕;(3)合并活動性結核、肺癌、肺纖維化等其他類型嚴重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者;(4)合并心力衰竭、糖尿病、高血壓等可能影響試驗結果的慢性疾病者;(5)合并肺性腦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任何部位遷延不愈或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6)無法準確提供病史及有精神疾病者。
1.2 一般資料 選取2017—2018年新疆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呼吸科門診或住院的COPD患者116例,均符合2015年修訂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防治創議(GOLD)中COPD的診斷標準[4],其中發展“快”表型者26例(A組)、發展“慢”表型者90例(B組)。A組患者中男14例,女12例;年齡38~68歲,平均年齡(52.1±9.3)歲。B組患者中男46例,女44例;年齡37~69歲,平均年齡(52.8±9.4)歲。另選取同期新疆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體檢中心體檢健康者9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47例,女43例;年齡39~68歲,平均年齡(53.0±9.1)歲。三組患者性別(χ2=0.07)、年齡(F=0.1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新疆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受試者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診斷標準 (1)COPD發展“快”表型診斷標準:①體質指數<21 kg/m2,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評估測試(CAT)評分>20分,③改良英國醫學研究學會呼吸困難指數(mMRC)≥3級,④年住院次數≥2次,⑤年急性加重次數≥3次,⑥病程≤5年但肺功能分級≥Ⅲ級;滿足⑥及①~⑤中任意兩個條件者為發展“快”表型。(2)COPD發展“慢”表型診斷標準:①體質指數≥21 kg/m2,②CAT評分≤20分,③mMRC≤2級,④年住院次數≤1次,⑤年急性加重次數≤2次,⑥病程≥15年但肺功能分級≤Ⅱ級;滿足⑥及①~⑤中任意兩個條件者為發展“慢”表型[5]。
1.4 觀察指標
1.4.1 PI3K、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Akt及磷酸化絲氨酸蘇氨酸蛋白激酶(p-Akt) mRNA相對表達量 自NCBI中GEO數據庫中獲取PI3K和Akt基因信息,設計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qRTPCR)引物,以cDNA為模板,采用qRT-PCR分析三組受試者PI3K、p-PI3K、Akt及p-Akt mRNA相對表達量。
1.4.2 PI3K、p-PI3K、Akt及p-Akt蛋白相對表達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檢測PI3K、p-PI3K、Akt及p-Akt蛋白相對表達量[6],具體方法如下:采集三組受試者外周靜脈血2 ml,與15 μl PMSF和200 μl細胞裂解液進行勻漿,之后于冰上裂解30 min,4 ℃環境下12 000 r/min離心5 min(離心半徑60 cm),去上清液;將1/4倍量5×SDS上樣緩沖液與蛋白質樣品混合均勻,熱水煮沸7 min,用10%SDS-PAGE 115 V電泳,200 mA恒流2 h,濕轉至硝酸纖維膜上,再以5%脫脂奶粉TBST緩沖液室溫封閉3 h,加一抗(即鼠抗人PI3K、p-PI3K、Akt及p-Akt,以1:500稀釋)。TBST洗膜3次,10 min/次,然后與結合有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山羊抗小鼠免疫球蛋白G(IgG)(1:4 000稀釋)室溫孵育1 h,TBST洗膜3次,10 min/次,與化學發光試劑(ECL)反應,X線膠片曝光顯影。PI3K、p-PI3K、Akt、p-Akt蛋白含量測定采用灰度值掃描,并將β-actin作為內參,灰度值之比為蛋白相對表達量。
1.4.3 炎性細胞因子 抽取三組受試者外周靜脈血3 ml,離心,分離血漿并置于-80 ℃環境下保存備用。采用CBA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術檢測血漿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
1.4.4 肺功能指標 采用德國耶格MasterScreen PFT System肺功能儀檢測三組受試者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pred)、用力肺活量占預計值百分比(FVC%pred)及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與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記錄三組受試者mMRC評分、CAT評分,mMRC評分越高提示患者呼吸困難越嚴重,CAT評分越高提示患者肺功能越差[7]。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 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q檢驗;計數資料分析采用χ2檢驗。以(雙側)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PI3K、p-PI3K、Akt及p-Akt mRNA相對表達量三組患者PI3K、p-PI3K、Akt及p-Akt mRNA相對表達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和B組患者PI3K、p-PI3K、Akt及p-Akt mRNA相對表達量高于對照組,B組患者PI3K、p-PI3K、Akt及p-Akt mRNA相對表達量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PI3K、p-PI3K、Akt及p-Akt蛋白相對表達量 三組患者PI3K、p-PI3K、Akt及p-Akt蛋白相對表達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和B組患者PI3K、p-PI3K、Akt及p-Akt蛋白相對表達量高于對照組,B組患者PI3K、p-PI3K、Akt及p-Akt蛋白相對表達量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PI3K、p-PI3K、Akt及p-Akt蛋白相對表達量比較(x±s)Table 2 Comparison of relative expression quantity of PI3K,p-PI3K,Akt and p-Akt protein in the three groups
2.3 炎性細胞因子 三組患者血漿IL-4、IL-6、IL-10、TNF-α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和B組患者血漿IL-4、IL-6、IL-10、TNF-α水平高于對照組,B組患者血漿IL-4、IL-6、IL-10、TNF-α水平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患者炎性細胞因子比較(x±s,ng/L)Table 3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the three groups
2.4 肺功能指標 三組患者FEV1%pred、FVC%pred、FEV1/FVC、mMRC評分、CAT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和B組患者FEV1%pred、FVC%pred、FEV1/FVC低于對照組,mMRC評分和CAT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FEV1%pred、FVC%pred、FEV1/FVC高于A組,mMRC評分和CAT評分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表4 三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x±s)Table 4 Comparison of pulmonary function indexes in the three groups
COPD是一種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也是全球范圍內發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8]。臨床實踐中發現,COPD雖然呈進行性發展,但病情發展速度不同,主要表現為發展“快”“慢”兩種表型,而研究COPD發展“快”“慢”表型的發生機制對COPD防治工作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PI3K/Akt信號傳導通路是細胞內的經典信號通路,其可參與細胞炎癥、細胞凋亡及自噬等環節[9]。PI3K是一個異源性二聚體,作為聯系細胞應答效應和外信號的中介分子,屬于催化磷酸肌醇3-OH端磷酸化的一類蛋白質家族,具有重要生物學特征[10-11]。Akt被稱為蛋白激酶B,是PI3K信號通路中的關鍵信號傳導分子,對細胞凋亡、增殖等具有重要調控作用[12]。近年來,PI3K/Akt信號傳導通路在COPD炎性反應機制及抗炎治療中的作用受到臨床關注[13]。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和B組患者PI3K、p-PI3K、Akt、p-Akt mRNA及蛋白相對表達量高于對照組,B組患者PI3K、p-PI3K、Akt、p-Akt mRNA及蛋白相對表達量低于A組,提示COPD發展“快”表型與PI3K、p-PI3K、Akt、p-Akt基因及蛋白表達上調有關。
既往研究表明,COPD患者氣道內存在炎性細胞活化及大量化學因子、細胞因子及炎性遞質,它們參與調節氣道炎性反應,其中TNF-α是COPD的主要細胞因子之一[14]。既往研究表明,TNF-α過度表達導致肺組織損傷加重及炎性反應慢性化,在COPD患者肺組織損傷過程中起重要作用[15]。近年來隨著臨床對炎性因子研究深入發現,IL-4、IL-6、IL-10等細胞因子與COPD發生、發展密切相關[16]。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和B組患者血漿IL-4、IL-6、IL-10、TNF-α水平高于對照組,B組患者血漿IL-4、IL-6、IL-10、TNF-α水平低于A組,提示與COPD發展“慢”表型相比,COPD發展“快”表型患者氣道炎性反應更嚴重。本研究結果還顯示,A組和B組患者FEV1%pred、FVC%pred、FEV1/FVC低于對照組,mMRC評分和CAT評分高于對照組;B組患者FEV1%pred、FVC%pred、FEV1/FVC高于A組,mMRC評分和CAT評分低于A組,提示與COPD發展“慢”表型相比,COPD發展“快”表型患者肺功能更差。分析COPD發展“快”表型患者氣道炎性反應更嚴重、肺功能更差的機制可能與PI3K/Akt信號傳導通路有關:PI3K/Akt信號傳導通路能調控炎性遞質釋放、炎性細胞活化,其磷酸化使炎性遞質過度釋放,進而導致氣道重塑及氣管收縮,同時其產生的基質金屬蛋白酶(MMPs)、彈性蛋白酶等可破壞肺實質,導致肺功能迅速降低[17-21]。
綜上所述,COPD發展“快”表型與PI3K、p-PI3K、Akt、p-Akt基因及蛋白表達上調有關;與COPD發展“慢”表型相比,COPD發展“快”表型患者肺功能更差,可能與PI3K/Akt信號傳導通路調控炎性細胞因子有關,但具體作用機制仍有待進一步研究。此外,COPD和哮喘均是氣流受限疾病且存在明顯易感交互作用,故本研究未排除哮喘患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研究結果。
作者貢獻:馬紅霞進行文章的構思與設計,研究的實施與可行性分析,進行結果分析與解釋,負責撰寫論文,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馬紅霞、王兵進行數據收集、整理、分析,對文章整體負責,監督管理。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