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梅
摘要 ? ?麥紅吸漿蟲是小麥產區的一種毀滅性害蟲。本文介紹了麥紅吸漿蟲的形態特征、危害特點、發生規律,總結了其防治技術,以期為小麥生產上麥紅吸漿蟲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 ? ?麥紅吸漿蟲;發生;防治;黃淮冬麥區
中圖分類號 ? ?S435.122+.1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13-0107-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1 ? ?形態特征
麥紅吸漿蟲屬于昆蟲綱雙翅目癭蚊科,頭部圓球形或半球形,能自由活動,口器舐吸式或刺吸式,有的種類口器退化或消失;頭部有1對特別大的黑復眼,雄蟲的2個復眼緊緊挨在一起(合眼式)或非常接近(接眼式),雌蟲的1對復眼遠離(離眼式);頭頂的3個單眼位于中部,排列成三角狀,有的種類無單眼;觸角細長,呈絲狀等;胸部的3個節緊緊愈合,前胸、后胸小,中間胸特別大;僅有1對薄而透明的前翅,翅上有4條翅脈,后翅退化成柄狀的平衡棒[1];腹部的節數較少,雌蟲的最后幾節可以伸縮成為偽產卵器。幼蟲無足,大多數無頭。蛹多數是裸蛹,對藥劑敏感,容易殺死。
成蟲蟲體呈橘紅色,外形像蚊子,體長2.0~2.5 mm,翅展5 mm,密被細毛。前翅膜質,并帶有紫色閃光,翅脈4條;后翅退化成柄狀平衡棒。
卵香蕉形,淡紅色、透明,表面光滑,長0.32 mm、寬0.08 mm。
幼蟲外形蛆狀,成熟時體長2.5~3.0 mm,橙色或金黃色;前胸腹面有一個“Y”形劍骨片,中部呈銳角凹入,腹部末端有2對尖形突起。
蛹體長約2 mm,橘黃色至橘紅色,頭部前方長有2根白色短毛和1對長吸管。
2 ? ?分布及危害
麥紅吸漿蟲主要分布在山西、陜西、河南、河北、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浙江、山東等省(區),其中以黃淮河流域的冬麥區氣候和溫度適宜、地勢低或水澆田發生較重。3~5 cm土壤的溫度是影響麥紅吸漿蟲出土的主要因素。麥紅吸漿蟲的幼蟲在小麥穗期鉆入麥殼,附在子房或剛灌漿的麥粒上,銼傷果皮吸食麥粒中的漿液,造成麥粒不飽滿、空殼、秕粒。被害小麥在長勢和穗形大小上都不受影響,小麥植株直立不倒,一般被害麥田減產10%~30%,重者減產50%~70%,甚至絕收。
3 ? ? 發生規律
在黃淮冬麥區一般1年發生1代,如果遇到干旱等不適宜的環境隔年或多年發生1代,有的甚至在土壤內可以滯留8年以上仍可羽化成蟲。老熟幼蟲以繭的形態在土壤中過夏、冬季,要經過長達10個月的土中生活。翌年春季土壤溫度上升到17 ℃左右時,越冬幼蟲就上升到離土面2.5 cm左右的土層中結長繭(做土室)化蛹,蛹期約9 d,隨著溫度的升高蛹的數量越來越多;當土壤溫度為20 ℃時小麥開始抽穗,成蟲開始羽化,在一天中有2個羽化高峰期,分別為8:00—11:00和16:00—20:00。小麥抽穗盛期也是該蟲羽化盛期,羽化后成蟲在地面和麥株上到處活動,卵產在剛抽穗未揚花的麥穗上,多數產在護穎和外穎之間,每次產卵3粒,卵期大約6 d,此期是防治的最佳時期。卵孵化成幼蟲即侵入麥穗穎殼內危害,經過15~20 d變成老熟幼蟲,落地入土結繭休眠越夏越冬。麥紅吸漿蟲怕強光,中午前后大多呆在麥株下部或麥葉背面,在早晨和傍晚到處活動。麥紅吸漿蟲有多年休眠習性,遇到干旱等不適宜的年份,有的不能破繭化蛹,有的雖已破繭又能重新結繭再次休眠,可長達12年,遇到氣候、土壤濕度、溫度等條件適宜時再破繭化蛹。
4 ? ?測報方法及時期
4.1 ? ?幼蟲或圓繭期篩查
春季小麥拔節后,在當地麥紅吸漿蟲密度大且有代表性的麥田中選面積為666.7 m2的地塊,按5點取樣進行檢查,每個土樣10 cm×10 cm×20 cm;將土樣放入容器中加水浸透,再攪拌成泥漿,靜置至泥土下沉;然后反復倒入60目銅紗篩,將幼蟲和繭濾在篩上,撿出并計數。開始看見蛹時就隔天分層(0~7、7~14、14~20 cm)淘土,到成蟲盛期后截止。
4.2 ? ?成蟲期觀測
在小麥開始抽穗時,通常采用目測,選當地早熟品種不同播期個別開始吐穗的麥田2~3塊,進行成蟲觀測,隔天目測1次。具體方法是在晴朗無風的傍晚,用手輕輕將麥株向兩側分開觀察成蟲起飛數量,一眼看見3頭左右,或用捕蟲網在麥穗上方往返兜捕10復次捕到10~25頭時,即為防治時期[2]。
5 ? ?防治技術
5.1 ? ?農業防治
5.1.1 ? ?選用抗蟲品種。利用抗蟲品種本身的特性防治,是農業防治的一個重要方面[3]。在麥紅吸漿蟲發生的地區,種植抗蟲品種,即使不用藥劑防治,也能降低危害。穗形緊密、內外穎毛長而密、麥粒皮厚的品種,不利于成蟲的產卵和幼蟲入侵。另外,抽穗期(早抽穗、揚花)與成蟲產卵期不遇的品種也可以避開吸漿蟲的危害。
5.1.2 ? ?改變種植方式。輪作倒茬,調整作物布局,與油菜、豆類、棉花等非寄主作物輪作;實行連片深耕翻20 cm,合理減少春灌,少施化肥[4]。
5.1.3 ? ?保護天敵。捕食成蟲、幼蟲、卵的天敵分別為蛛蛛、螞蟻、薊馬等,卵寄生性天敵有寬腹姬小蜂、尖腹黑蜂等。因此,應慎用藥劑,優先選用生物源農藥或低毒農藥,以保護和利用自然天敵。
5.2 ? ?化學防治
應貫徹“蛹期和成蟲期防治并重,主攻蛹期,成蟲期掃殘為輔”的防治原則。
5.2.1 ? ?蛹期防治。小麥拔節后,每樣方(10 cm×10 cm×20 cm)有蟲2頭以上及上年有蟲地塊半徑300 m以內都應防治。可用5%毒死蜱粉劑10.5 kg/hm2左右,拌細砂土375 kg/hm2,制成毒土順麥壟均勻撒施;撒后立即澆小水或搶在雨前撒施,以提高藥效[5]。
5.2.2 ? ?成蟲期防治。此期對藥劑敏感且正值小麥抽穗期,當小麥抽穗達到50%時是防治的最佳時機。可選用10%吡蟲啉150~225 g/hm2或2.5%溴氰菊酯300~375 mL/hm2,兌水600~750 kg/hm2,在晴朗無風的傍晚用噴霧器對準麥穗均勻噴霧,連噴2~3次,每次間隔2~3 d。如果蛹期防治效果好(無漏防現象),成蟲期也可以不防治[6]。當澆水和蟲害防治相沖突時,要先治蟲后澆水;如噴藥后25 h內遇雨,要及時進行施藥補治。
6 ? ?參考文獻
[1] 汪春芳,張冬梅.小麥吸漿蟲的綜合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2007(1):12.
[2] 劉文華.小麥紅吸漿蟲的發生及防治[J].河北農業科技,2005(4):21.
[3] 陳治鋼.小麥吸漿蟲防治技術要點[J].四川農業科技,2002(2):25.
[4] 張志高.沿海地區小麥吸漿蟲生活規律及綜合防治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5(21):154-155.
[5] 王夢揚.駐馬店市小麥吸漿蟲防治技術研究與推廣[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
[6] 陳治鋼.小麥吸漿蟲防治技術要點[J].內江科技,200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