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耕 謝奇 郝春波


[摘要]目的:探討微型種植體支抗用于口腔正畸治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4月在筆者醫院口腔科進行口腔正畸治療的80例患者病例資料,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采用傳統固定正畸治療,觀察組采用微型種植體支抗輔助正畸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磨牙移位、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傾角差、頭影測量數據指標(OJ、OB、U1/L1、MP、SN、SNA、ANB、SNB、Z角)、咀嚼效率、咬合力及不良反應情況。結果: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5.00%、80.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磨牙移位、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傾角差均明顯小于對照組(P<0.05);兩組的OJ、OB、U1/L1、MP、SN、SNA、ANB、SNB、Z角均得到明顯改善(P<0.05),觀察組的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咀嚼效率、咬合力均明顯大于對照組;觀察組與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5.00%、22.5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微型種植體支抗用于口腔正畸治療效果顯著,安全性高。
[關鍵詞]口腔畸形;正畸治療;微型種植體支抗;有效性;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783.5?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8-6455(2019)08-0122-03
錯牙合畸形在人群中常見,使用固定牙套進行矯正是傳統的正畸治療方法,但是這種治療方法常需配合頜間牽引,要求患者具有較好的依從性,且由于正畸力的機制、直絲弓托槽的特點,可能會發生支抗丟失,后牙前移,對預后、牙齒美觀及咬合穩定等產生不良影響[1-2]。近年來,微型種植體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療中應用越來越廣泛,研究顯示[3],微型種植體支抗能夠抵抗矯治力所產生的反作用力,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因此,本研究以回顧性分析的方法探討微型種植體支抗用于口腔正畸治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為口腔正畸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4月在筆者醫院口腔科進行正畸治療的80例患者病例資料,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齡14~30歲,平均為(18.45±4.16)歲。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齡(18.13±4.09)歲;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齡(18.87±4.22)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標準:①具有正畸治療史者;②伴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系統性疾病、牙周炎、口腔黏膜疾病及牙齦炎患者;③孕婦及哺乳期女性;④精神異常者。本研究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批準,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治療前采用0.02%氯己定清潔口腔,并用適量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固定牙套正畸治療,口外弓加強支抗,同時口內配合使用橫腭桿,每天佩戴8~12h,根據每位患者實際情況設置每側牽引力(一般控制在200~300g);觀察組:患者進行微型種植體支抗輔助正畸治療,在支抗進行種植時,需要對患者的牙根組織形態以及結構進行充分了解,選擇合適的微型種植體支抗系統,在設計需要植入的部位直接進行種植支抗植入。采用黃銅絲將植入的微型種植牙牙齒分開,并做好相應的標記。在肉眼直視下觀察牙根的位置、形態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對口腔完成全景、根尖片部位照片拍攝,然后將微型種植體植入正畸部位。對于牙槽部位黏膜厚者,微型種植體支抗植入時應切開黏膜,避免軟組織卷入植入部位。同時,微型種植體支抗植入時應偏向牙根2~3mm,且植入角度應略微傾斜,保證植入角度與骨面垂直。種植完畢后采用X-線對植入情況進行了解,確定牙根與微型種植體的關系,種植體與牽拉鉤之間采用拉簧等進行拉力,并且定期更換拉簧與鏈狀橡皮圈。術后根據患者情況適當口服抗生素預防感染,叮囑患者治療后注意口腔衛生,保證口腔清潔,每月到醫院復診1次,根據每位患者實際情況設定相應的加力值。治療完畢后對患者進行6個月隨訪,進行效果評估。
1.3 觀察指標:①治療后6個月,采用X-線測量磨牙移位、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傾角差;②在治療前與治療后6個月,采用X-線測量頭影數據指標,主要包括上下頜測量值:OJ、OB、U1/L1、MP、SN,上下頜改變特征值:SNA、ANB、SNB、Z角;③治療后6個月,采用吸光度法測定咀嚼效率:所有患者口中咀嚼5g皮熟花生30s不吞咽,用蒸餾水漱口后,將食物吐出,于1 000ml燒杯中,加蒸餾水定容置1 000ml,攪拌1min,靜置5min后,用刻度吸管吸取燒杯上1/3處懸濁液5ml于比色皿中,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檢測吸光度,該吸光度即定義為咀嚼效率;采用咬合壓力測試儀測定咬合力:開啟Tee-Tester咬合壓力測試儀,患者端坐,雙眼平視前方,下頜牙列與地面平行。患者緊咬合3s,重復5次,每次間隔10s,從自然閉口做正中咬合到緊咬合有不適感為止。取5次咬合壓力的平均值作為咬合力最終值;④在治療過程中及治療后6個月內,觀察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所有測量數據均由同一位醫生采用同一設備獲取。
1.4 臨床療效評價:按照文獻[4]報道的標準進行臨床療效評價。顯效:磨牙移位、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傾角差均發生明顯減少,沒有不適癥狀的出現;有效:磨牙移位、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傾角差均發生一定的減少,有不適癥狀出現;無效:磨牙移位、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傾角差均未減少,有較多不適癥狀出現;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治療前后測量數據進行Kappa一致性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療效比較: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00%,觀察組為95.0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χ2=8.736,P=0.012),見表1。
2.2 兩組磨牙移位、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傾角差的比較:對照組的磨牙移位、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傾角差分別為(6.28±0.65)mm、(4.58±1.44)mm、(29.60±9.43)?,觀察組的磨牙移位、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傾角差分別為(3.87±0.29)mm、(2.47±0.76)mm、(13.25±6.92)?;觀察組的磨牙移位、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傾角差均明顯小于對照組(t=5.724、4.809、6.115,P=0.000、0.000、0.000),見表2。
2.3 兩組治療前后頭影測量數據指標的比較:治療前后頭影測量數據指標的Kappa一致性檢驗結果顯示,Kappa=0.506,P<0.001,提示治療前后的測量結果存在一致性。治療前,兩組的頭影測量數據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OJ、OB、U1/L1、MP、SN、SNA、ANB、SNB、Z角均得到明顯改善(P<0.05),觀察組的OJ、OB、U1/L1、MP、SN、SNA、ANB、SNB、Z角的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t=4.917、5.114、6.528、4.571、4.463、3.886、4.055、5.204、5.306,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見表3。
2.3 兩組咀嚼效率、咬合力的比較:對照組的咀嚼效率、咬合力分別為0.54±0.30、(98.52±31.55)N,觀察組的咀嚼效率、咬合力分別為0.65±0.44、(133.46±40.19)N;觀察組的咀嚼效率、咬合力均明顯大于對照組(t=2.753、4.169,P=0.008、0.000),見表4。
2.4 不良反應情況:對照組患者中發生炎癥2例、軟組織輕度水腫4例、不舒適3例,不良反應發生率22.50%;觀察組患者中發生軟組織輕度水腫1例、不舒適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5.00%;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1.053,P=0.000)。
3? 討論
錯牙合畸形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口腔疾病。在正畸治療過程中,需要施加一定的力量以幫助牙齒移動到設定的位置,該力量顯然會產生反作用力,而能否對抗不利的反作用力是正畸治療成功的關鍵[5]。近年來,微型種植體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療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因為其具有以下優點:①種植體支抗的體積較小,對植入部位的選擇比較靈活,對患者的創傷比較小;②手術操作比較簡單;③可以隨時進行加載;④患者的異物感不強;⑤穩定性強,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6-7]。微型種植體作為支抗的用途根據其植入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如:推磨牙向遠中、增加支抗、壓低牙齒、牽引埋伏阻生牙、牽引錯位、打開咬合等。根據患者不同牙齒情況選擇合理微型種植體支抗種植,臨床效果較好。本研究發現微型種植體支抗治療模式對口腔正畸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8]。
口腔正畸治療的重點在于恢復牙列關系,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畸形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在磨牙位移、上中切牙傾角差和上中切牙凸距差方面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治療后上下顎測量值以及上下顎改變特征值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提示微型種植體支抗修復后的穩定性更佳,牙齒畸形矯正改善較好,同時也有效提高了治療后咀嚼功能。種植體的選擇力上,應考慮種植的時間、種植體長度以及患者牙齒根的形態情況,所以種植的穩定性是最重要的。因而,根據檢查的結果對微型種植體進行適當選擇,在對患者進行手術過程中要保障骨質與種植體有足夠大的接觸面積,從而有效減輕對骨質的傷害,而且較長的種植體支抗也提高抗荷載力[9-10]。國內學者研究表明[11-13],將微型種植體支抗用于口腔正畸患者中操作相對簡單,患者具有較強的舒適感,并且治療時創傷相對較小。通過微型種植體支抗能發揮良好的支抗作用,能在短時間內施加外力,并且微型種植體支抗植入過程中患者配合相對較少。微型種植體支抗用于口腔正畸治療過程中能達到良好的正畸效果,通過施加適當的承載力避免鈦釘發生移動或移位,治療過程中并不會增加牙齒移動風險,發揮良好的固定作用。同時微型種植體支抗植入時受到的限制相對較少,避免植入過程中受到空間與施力的約束,使得手術難度大大降低,從而能保證手術安全性。本研究得出同樣結論。本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患者軟組織輕度水腫和不舒適等不良反應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微型種植體支抗治療相對于常規治療,不良反應較低,結果與報道相符[14-15]。
綜上所述,微型種植體支抗用于口腔正畸治療的效果顯著,安全性高,種植的穩定性強,且能改善患者的咀嚼功能,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陳兆社.成人口腔正畸治療牙周病的臨床分析[J].中國美容醫學,2014,23(22):1908-1911.
[2]郭秀麗.微型種植體支抗在口腔正畸臨床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6,10(6):70-71.
[3]李偉,姚毅章,趙國廷.微型種植體支抗在成人口腔正畸中的應用分析[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5):103-104.
[4]李楊,馬盛男,張帆.微型種植體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蚌埠醫學院學報, 2018,43(2):232-234.
[5]周欣榮.微型種植體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療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學,2016, 17(7):68-70.
[6]高菲.微型種植體支抗在口腔正畸臨床中的應用研究[J].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7,39(1):35-37.
[7]溫秋平.微型種植體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6, 25(7):1255-1256.
[8]孟慶芳,胡西娜爾·艾尼瓦爾.微型種植體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6,3(13):3-4.
[9]杜申釗,徐姍.常規矯正與微型種植體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河南醫學研究,2017,26(7):1217-1218.
[10]李薇,于世德,文靜,等.口腔正畸治療中微型種植體支抗的穩定和安全性[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7,4(16):16-17.
[11]劉啟明.微種植體支抗矯治成人輕中度骨性前突的臨床應用[J].中國美容醫學, 2017,26(5):43-46.
[12]班楊杰.微型種植體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應用進展[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6, 3(10):16-17.
[13]秦芳,余國建.微型種植體支抗措施對口腔正畸治療患者的L1-MP和U1-SN水平及切牙角度的影響[J].浙江創傷外科,2017,22(1):154-156.
[14]王利輝.成人口腔正畸應用微型種植體支抗的效果觀察[J].臨床醫學,2016, 36(8):93-94.
[15]郭麗娟.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療中應用微型種植體支抗對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的影響[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7,4(7):28-29.
[收稿日期]2018-10-18
本文引用格式:梁振耕,謝奇,郝春波.微型種植體支抗用于口腔正畸治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中國美容醫學,2019,28(8):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