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尚海 衡孝伶
(四川省江油市人民醫院麻醉科 四川 江油 621700)
有資料顯示[1],阿片類鎮痛藥物在預防氣管插管所致的血液動力學波動具有重要作用。瑞芬太尼作為一種新型阿片類藥物,具有見效快、再分布快、分布容積小等重要優勢[2]。筆者特選取全麻骨科手術的60例患者進行瑞芬太尼的應用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4月—9月期間行全麻骨科手術的90例男性患者作為受試者,年齡21~50歲,平均(40.1±6.3)歲,平均體重(64.8±5.4)kg。根據手術結束前30分鐘持續泵注藥物的不同分成觀察組1,觀察組2和對照組各30例。三組患者年齡、體重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90例患者均為全麻骨科手術,ASA(美國麻醉醫師學會)分級在Ⅰ~Ⅱ級,患者均知情本研究且自愿參與。排除肝腎功能異常,慢性疼痛病史、長期服用鎮痛藥患者,心功能分級Ⅱ級及以上患者,精神異常、語言障礙患者。
觀察組1為術畢30分鐘前開始持續泵注0.1ug/kg/min瑞芬太尼至拔管,觀察組2術畢30分鐘前開始持續泵注0.04ug/kg/min瑞芬太尼至拔管,對照組泵注生理鹽水。連續監測血壓、脈搏、血氧等。
觀察并記錄手術結束至拔管的時間t1、手術結束至出室的時間t2,以及術前、拔管前、拔管時、拔管5min的心率變化。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n(%)”形式錄入計數資料,并以χ2檢驗;以(±s)形式錄入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結果用t檢驗;P<0.05示數據比較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1、觀察組2的t1、t2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t1、t2時間情況比較(±s,min)

表1 三組患者t1、t2時間情況比較(±s,min)
注:*表示與對照組比,P<0.05。下同。
組別 例數 t1 t2觀察組1 30 5.8±4.4* 9.2±4.1*觀察組2 30 6.5±5.3* 10.1±4.5*對照組 30 13.1±8.5 26.5±9.8
觀察組1、觀察組2拔管前、拔管時的心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術前、拔管前、拔管時的心率比較(±s,次)

表2 三組患者術前、拔管前、拔管時的心率比較(±s,次)
組別 例數 術前 拔管前 拔管時 拔管后5min觀察組1 30 76.2±7.5 77.8±9.7* 80.1±10.4* 76.7±8.2觀察組2 30 75.8±7.8 78.1±9.9* 81.3±9.9* 77.2±7.9對照組 30 75.3±8.1 90.6±10.2 103.1±11.3 78.4±7.4
全麻拔管要求患者能的自主呼吸恢復、潮氣量充分,最好能完成抬頭、睜眼、咳嗽等指令。但在全麻患者蘇醒的過程中,由于意識漸漸恢復,麻醉作用逐漸褪去,氣管導管、吸痰管所產生的咽喉部刺激愈加強烈,加之氣管拔管所造成的強烈刺激等,都可能導致患者心動過速、躁動等不良反應,甚至甚至造成心肌缺血以及心腦血管意外。同時,由于全麻患者蘇醒需要一定時間,在追求效率與安全的現代醫院,如何更快更安全的完成全麻患者的復蘇顯得尤為迫切!因此,尋找一種降低全麻拔管時不良反應且能更快拔管的方法,對于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3]。
有研究認為[4],阿片類藥物具有增強迷走神經張力,抑制交感神經興奮以及壓力性反射的作用。而瑞芬太尼在上述作用具有比其他阿片類藥物更強的作用,主要表現為血壓降低、心率減緩、呼吸頻率降低等。瑞芬太尼見效快、持續時間短,小劑量對心肌抑制作用輕微。從本研究結果來看,觀察組1、觀察組2的t1、t2均顯著短于對照組,觀察組1、觀察組2拔管前、拔管時的心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使用小劑量瑞芬太尼的拔管時間早,具有一定安全性,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