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蕙君
(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 廣東 深圳 518110)
急性髓性白血病常發生在中老年階段,屬于異質性較強的血液惡性腫瘤疾病,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和發展,造血干細胞移植應用、方案優化、新的化療方案進一步推廣,近期療效有所改善,但遠期療效仍然較差,隨著深入探索[1],可發現除了本身的年齡因素影響外,疾病本身細胞遺傳學異常及基因改變對臨床治療效果起著重要作用,對此還需進一步探索細胞遺傳學和基因突變特性,從而更好理解急性髓性白血病發病原因,本文主要針對AML的細胞遺傳學異常發生率與年齡組的相關性,如下文報道。
本次研究對象為301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平均年齡(66.89±3.41)歲,男性189例,女性112例;FAB分型:7例為AML-M6型,127例為AML-M5型,54例為AML-M4型,11例為AML-M3型,94例為AML-M2型,5例為AML-M1型,3例為AML-M0型。
細胞形態學分析:常規骨髓涂片,細胞化學染色。
細胞遺傳學分析:(1)染色體核型分析:取患者骨髓標本,每份標本分別用小牛血清和自體血漿經本室常規短期培養,秋水仙堿阻滯細胞停留在細胞分裂中期,使用氯化鉀低滲,經固定后制片,胰蛋白酶處理G顯帶法。運用德國ZISS公司生產的染色體全自動掃描分析系統掃描采集中期細胞圖像,配套軟件分析,核型命名和報告解讀遵照《人類細胞基因組學國際命名體系,ISCN2016》。(2)FISH分析:取G顯帶細胞懸液制備FISH標本,根據臨床及實驗室特征提示選取探針,探針及試劑購于美國Vysis公司,選擇AMLI/ETO、PML/RARa雙色雙融合探針,MLL、CBFβ斷裂分離探針等,標本經預處理、變性、雜交、清洗復染等環節,具體操作步驟參照試劑說明書及本室規范進行。OlympusBX熒光顯微鏡在三色濾光鏡激發下觀察間期細胞熒光雜交信號并采集圖像,結果判讀遵照《人類細胞基因組學國際命名體系,ISCN2016》。
分析核型分類受年齡組的影響。
分析染色體異常率。
分析FISH檢測陽性病例的實驗室資料。
運用SPSS19.0軟件處理本次統計值差,當P<0.05,代表存在差異性。
≥61歲患者復雜核型、單體型核型高于40~60歲患者(P<0.01)。見表1、表2。

表1 年齡組復雜染色體核型分布[n(%)]

表2 年齡組單體型核型分布[n(%)]
301例患者,經FISH檢測到10例核型正常而FISH陽性病例,見表3。

表3 分析FISH檢測陽性病例的實驗室資料
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治療效果主要影響因素之一為分子生物學特征和細胞遺傳學特征,不同年齡段和亞型的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存在不同的分子生物學特征和細胞遺傳學特征[2],與年輕患者相比,老年人群除了與臟器機能差、抵抗力差因素外,還可受到分子生物學異常和細胞遺傳學異常影響[3]。
在研究統計中,最早發現的不良核型之一為復雜核型,發病率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高,而常染色體單體核型與復雜核型患者治療效果相比,預后性更差,屬于一種不良預后的核型,主要是指1條常染色體單體伴有其他染色體結構異常或≥2條常染色體單體[4],在研究結果中證實,年齡越高,核型發病率越呈上升趨勢。除此之外,急性髓系白血病預后、發展、發生與染色體核型異常有關外,與基因突變也存在相關性,CBFβ/MYHⅡ是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常見Ⅱ類突變;PML/RARα編碼的轉錄調節因子對粒細胞發育、發生具有明顯作用;AML1/ETO突發率能夠通過調控基因甲基化狀態而調控細胞的增殖[5]。
綜上,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存在不同特點的染色體核型,且老年患者細胞遺傳學異常發生率存在一定差異性,對日后診療具有一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