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紅君
(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分院 廣東 廣州 510000)
臨床中,心臟病患者的表現主要是呼吸困難、心悸、胸悶、咳血以及心力衰竭等,危及到生命安全[1]。心臟病患者主要經手術、藥物以及介入等方法治療,其中介入療法可糾正病理改變,但因手術的部位較為特殊,再加上患者年齡較高,易出現并發癥,所以在老年心臟病患者的介入治療中應實施針對性護理來保障治療效果。本文旨在探討在心臟介入手術老年患者中針對性護理的應用價值,現進行如下報告。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12月在我院做介入手術的老年心臟病患者124例,根據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甲、乙兩組,每組各62例。12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73例,女性患者51例,年齡為65~94歲,平均為(74.12±2.38)歲;兩組資料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可對比。
乙組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甲組加針對性護理,強化基礎護理:囑患者要適當休息,提高睡眠質量,保障舒適度。因病程長且易反復發作,所以要強化巡視,密切關注患者實際情況,避免突發事件發生,囑患者按時按量服藥,關注其血壓、心率。穿刺護理:觀察穿刺部位是否出血、血腫以及橈動脈搏動,并觀察患側肢體的活動情況、皮膚顏色以及溫度等,如有異常,要實施針對性處理措施。術后生活護理:護送患者回到病房,選擇合適體位,觀察體溫、心電圖、血壓以及血氧飽和度,對藥物的滴注速度進行控制,確保呼吸暢通穩定。飲食習慣指導,禁食寒涼、辛辣等食物,多食清淡且易消化食物,低糖低鹽飲食。制定鍛煉計劃,利于恢復。確保環境安靜,從而保障睡眠質量。出院指導:在出院前,及時同患者溝通,發放健康知識手冊,告知日常生活注意事項,避免病情反復,使患者詳細了解自身的情況。
經自行研制的調查表評價護理滿意度,一百分總分,不滿意(0~50分)、較為滿意(51~80分)、極其滿意(超過80分)。
無效:癥狀沒有改善;有效:癥狀好轉,各項指標好轉;顯效:癥狀顯著緩解,各項指標正常[2]。
經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評價患者的焦慮程度以及抑郁程度,得到的分數越高則抑郁和焦慮程度越重[3]。
甲組患者護理的總滿意度高于乙組患者,差異顯著(χ2=5.871,P=0.015),見表1。

表1 比較護理滿意度[n(%)]
甲組患者護理的總有效率高于乙組患者,差異顯著(χ2=13.286,P=0.000),見表2。

表2 比較護理效果[n(%)]
甲組患者的焦慮評分低于乙組患者,差異顯著(t=23.622,P=0.000)。甲組患者的抑郁評分低于乙組患者,差異顯著(t=17.905,P=0.000),見表3。
表3 比較負性情緒(±s,分)

表3 比較負性情緒(±s,分)
組別 例數 焦慮 抑郁甲組 62 27.15±2.58 30.11±2.44乙組 62 39.62±3.25 40.36±3.79 t-23.662 17.905 P-0.000 0.000
心臟病是循環系統疾病之一,隨人口老齡化現象加劇,心臟病發病率在逐漸增多,該病治療難度比較大[4]。老年心臟病患者的死亡率比較高,同時病情易反復發作。介入治療可控制患者的病情,屬于微創治療方法之一,經介入治療控制,把老年心臟病患者病情維持在一定范圍內[5]。但是因老年患者身體機能持續降低,盡管經介入療法可控制病情,但提高了并發癥的發生概率。所以,要給予相應護理干預措施。本次是通過強化基礎護理、穿刺護理、生活護理以及出院指導等給予患者針對性護理,在提高治療效果和滿意度的同時,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
總之,在心臟介入手術老年患者中,針對性護理的應用價值很高,可提高療效和護理滿意度,并顯著改善負性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