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金鳳
(廣西北流市人民醫院骨科二區 廣西 北流 5374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引起腰腿疼痛的骨科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生原因多與腰椎間盤發生退行性變,導致髓核突出等有關,而外傷因素、職業因素及腰骶異常因素是導致腰椎間盤退行性變的主要因素。患者腹部壓力上升、腰姿異常、負重量大及妊娠等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誘發因素[1]。近年來其發病率有上升趨勢,據統計,我國每年就診腰腿痛病人高達2億多人,占就診人數的12.5%,其中大部分為腰椎間盤突出癥[2]。手術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方法,以往多采用開放性手術,但手術創傷大,術后臥床時間長,已逐漸被PTED技術所取代。我院于2016年1月—2018年12月采用經皮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64例,經加強圍手術期護理,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64例,全部符合下列標準:①MRI證實為單節段腰椎間盤突出;②臨床表現有慢性腰腿痛病史,且出現腰部及單側下肢放射性疼痛,直腿抬高實驗陽性;③經采用脫水、牽引等保守治療8周后下肢癥狀未見明顯緩解。并排除合并有椎體滑脫、椎管狹窄、腰椎不穩、腰椎陳舊性骨折者等。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2例,觀察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26~70歲,平均年齡(45.6±3.6)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2.2±1.4)年,受累椎間隙:L4-524例,L5-S18例;對照組男20例,女12例,年齡28~73歲,平均年齡(46.5±4.1)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2.6±1.8)年,受累椎間隙:L4-520例,L5-S11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經皮椎間孔鏡治療,手術方法參照文獻[3]介紹的方法進行。
1.2.2 護理方法 (1)對照組護理:給予常規護理,其主要內容包括術前對患者身體狀況進行評估,告知手術注意事項,配合醫生做好對癥及護理;術后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并做好記錄。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予以綜合干預措施,具體內容為:①術前護理:首先做好心理護理,由于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是一項新技術,多數患者對該項技術不甚了解,容易產生緊張及恐懼心理,故應針對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該技術的優點,認真細致地回答患者的各種疑問,從而消除患者對手術的憂慮、恐懼,積極配合手術治療。其次是及時為患者安排床位,交代住院期間的注意事項,幫助患者盡快適應和了解醫院環境,消除其對陌生環境的緊張感,同時保持病房及床位等環境的清潔和整齊,為患者提供舒適的就醫環境。再次是根據醫囑做好術前準備,完成術前常規檢查如血、尿、凝血時間、心電圖、胸片等,做好術前皮膚準備。此外,術前3d要指導患者做好體位訓練以及練習床上大小便等。②術中護理:主要是認真核對患者的相關信息,根據醫囑建立靜脈通道,根據手術入路做好體位的安置,做好巡回護士及器械護士的配合,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發生異常及時報告醫生處理,以保證手術順利進行。③術后護理:經皮椎間孔鏡手術完成后,有必要對患者進行相關的護理,是確保手術效果的關鍵,其內容包括體位護理、病情觀察、傷口護理、功能鍛煉及飲食指導和出院指導等[4]。
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手術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顯效:患者大小便恢復正常,肛周未出現異常感,并且未出現腰腿痛及相關并發癥;有效:患者大小便恢復正常,肛周未出現異常感,無并發癥,有輕微腰腿痛現象;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未得到改善,并出現相關并發癥。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分別用t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治療及護理效果比較[n(%)]
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為(60.4±10.2)min,對照組為(74.8±18.6)min,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392,P<0.05)。
顯示觀察組有2例患者術后出現輕微一過性神經麻痹,對照組3例患者術后出現輕微一過性神經麻痹,均經應用神經營養對癥治療后好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236,P>0.05),兩組患者術后未出現神經損傷、術后感染、脊柱不穩等嚴重并發癥。
椎間孔鏡(PTED)技術是20世紀末推出的新技術,是目前創傷最小的脊柱外科手術,與傳統開放手術相比,該手術切口小,組織損傷少,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手術安全性高,不僅能迅速有效緩解疼痛,而且具有創傷小,療效好,適應癥廣等優點[5],已被認為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首選方法。然而,由于PTED對技術的要求相對較高,不同患者可能會出現不同的手術效果和適應癥,因此,臨床醫生應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且手術過程中應做到手眼分離,謹慎操作,才能確保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3]。而有效的護理方式可以減輕患者的疼痛,對患者的康復有促進作用。謝秀湘[6]對40例行PTED手術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綜合干預護理,顯示術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及疼痛評分均優于對照組。李小宏[7]對實施PTED手術患者予以術前、術后加強各項護理措施的落實,有助于促進術后康復和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一些研究顯示,在行PTED手術時,實施密切手術護理后可提高手術操作速度,并能保證手術操作的準確性,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并利于術后患者的康復[8-9]。本資料顯示,PTED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圍手術期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可明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后各種并發癥的發生,與上述文獻報道的結論相一致。
綜上,經皮椎間孔鏡手術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一種較為新型的微創手術方式,臨床效果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在臨床上開展這一手術時,為確保手術質量和效果,除了提高臨床醫生的手術技巧外,做好相關的護理配合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