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胡德良 李丹

聽著:機器人并不是沖著你的工作而來的!
在這里,希望大家能夠非常清楚:在當前這個特定的時間節點上,機器人還不是有感知能力的行動主體,它們不能尋找和申請某個工作崗位,無法靠自身的相對優勢找到工作。目前,機器人還沒有通過某種算法去瀏覽領英網(LinkedIn)和在線招聘 Monster網站,不會有意地利用自身的人工智能來取代人類。此外,機器人也沒有聚集在倉庫后面的某個地方去密謀全面取代人類工作的事宜。機器人不是沖你的工作而來的,它們沒有“竊取”你的工作,也沒有剝奪或威脅到你的工作,而管理層才是對你構成威脅的因素。
然而,下面是從一些知名媒體隨意選取的頭條新聞標題:
智能機器人很快就會偷去你的工作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
白領機器人正在前來應聘
——《華爾街日報》
機器人真的來了:人機共存時代的工作
——《連線》
機器人是沖你的工作崗位而來的嗎?
——《紐約時報》
機器人來了,它們想要取代你的工作
——VICE網
機器人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取代人類
——Gizmodo網
有關機器人的報道清單還在繼續加長,而且大多數主要媒體發布的報道都欣然接受這種模式:如果一家媒體不圍繞機器人的初期介入至少發布一篇報道,那么它就不可能是一家公認的符合大眾利益的新聞機構。我自己就做過這樣的報道——關于工作場所的自動化現象,盡管有一絲不祥之感,但是新聞報道是一種方便的、能夠博取點擊量的捷徑。我們大家受到的教育是要利用這種模式。然而,我的目標不是譴責任何重復利用這一模式的人,而是要擯棄這種模式。
不管是目前還是從歷史上來講,這些報道幫助掩蓋了工作自動化“決策”背后的機構。這個決策不是由機器人做出的,而是由管理層做出的。盡管這一決策的制定也是為了提高效率、改善運營和保證安全,但是通常也是為了通過降低人力成本來為公司或機構節省資金,是人類的決策最終淘汰了人工崗位。
但是,如果機器人只是“來了”,只是到場并且拓寬了許多無助之人的謀生之道,那么我們不能因這種技術現象的出現而責備任何人,除了準備迎接這種技術沖擊之外,并沒有其他可做之事。我們不能責備受到咨詢公司影響的高管們,咨詢公司往往堅持認為未來取決于AI客服;也不能責備瞅準機會提高利潤率的經理們,他們會采用自動售票機取代收銀員;也不能責備航運聯合企業的老板們,他們會做出決定,用自動卡車車隊來替代碼頭工人。
這些領導自己可能覺得好像別無選擇,他們要對自己的股東、董事會和老板做出答復,他們還有一套經濟制度,鼓勵做出這些決策——有時候利用這項技術所做的工作明顯優于人力工作。但是,情況恰恰如此:是人們做出了決策,人們要引進或建造威脅到人工崗位的機器人。假設有另外一種情況:如果每個使用案例中機器人是必不可少的,那么這就是最糟糕的一種技術決定論形式,它會阻礙人們用批判性思維去思考實施自動化的最佳時機和最好方法。
即使最狂熱的機器人愛好者也會同意這一點:自動化部署不佳的案例大量存在,一些自動化系統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糟糕,效率更低,并且會導致工作崗位減少,結果越來越差。我稱之為“劣等自動化”,從我辦公的地方來看,這種現象很多。而且,自動化回歸現象通常是在這種邏輯下產生的:機器人時代即將來臨,所以最好趕緊行動起來。實際上,“機器人是沖著我們的工作而來的”通常意味著:一位CEO希望將其運營預算削減15%,因而決定選用一款企業軟件,這款軟件能夠完成目前由30位員工才能完成的賬款工作。如果我們明白這一點,我們將能夠做出更合理的決策來迎接有效的自動化。
我利用好幾個月埋頭苦讀,讀了很多、或許數百部智庫白皮書,看了許多新聞報道和“思想領袖”的專欄文章,其中的內容都關注了像幽靈一般出現的自動化,許多報道甚至利用幾乎相同的措辭得出了重復的結論。我的確無法忍受了。
《華爾街日報》領導層專家馬克·穆羅(Mark Muro)撰寫的一篇博文讓我忍無可忍。穆羅也是布魯金斯學會的高級研究員,他最近發起了一項調查,研究了自動化對美國各個地區和各類人口造成的影響。穆羅的博文是一篇很好的范文,說明了這種趨勢為何會像其他趨勢一樣長期延續下去。穆羅的博文題目是“最有可能被機器人搶走工作的工人”,題目下方附上了這樣的文字:害怕面對國家實施自動化的人一直是工廠工人和卡車司機,這其中有著充分的理由,即這兩個職業主體都是中年男性,他們真正會受到機器人或人工智能的威脅。
文章一開始,利用兩個例子說明了積極主動的機器人威脅到人類工作的情況。但是,沒有任何地方提及這些機器人首先會怎樣介入工作場所。只說卡車司機和工廠工人“受到機器人的威脅”,而不屑說明這種情況是由誰造成的。特別是如果你的研究所從福特基金會和沃爾頓家庭基金會這樣的組織得到資助,就更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每個基金會都掛靠著一些公司,這些公司的高管們正在推行勞動自動化。
我的意思并不是要責備穆羅先生,因為這種情況在各行各業、業務友好型智囊團和經濟發展機構所進行的談話中是很常見的。也就是說,世界經濟論壇使用的語言與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使用的語言完全相同。對于自動化帶來的尚不明朗的危險,這些組織的確提出了警告,但是它們一致提出的解決方案很膚淺。這些解決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是圍繞這兩點提出的:強調優化教育的重要性;呼吁政府給予少量支持,以便實施再培訓計劃和幫助工人計劃。反過來,這種對機器人有利的態度跟媒體的喜好一拍即合,而媒體喜歡將科幻作品中的措辭明顯地進行擬人化:“機器人就要來了!”
更為精明的評論家,如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安德魯·楊(Andrew Yang),已經把自己的長期競選活動建立在解決自動化問題的基礎上,這類人很容易陷入過于簡單的模式中。
我們需要清醒起來。這不是一種缺乏特征的現象,不是一項勢不可擋的改進型技術,也不是我們都必須要順從的潮流。其實,事實非常簡單:富有的企業主和高管階層找到了讓自己變得更加富有的新方法。
正如《紐約時報》的凱文·魯斯(Kevin Roose)在達沃斯論壇上報告的那樣,世界各地的商業領袖都非常渴望實現自動化——他們認為機器人是保持競爭優勢、提高利潤率和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因此,他們決定購買和制造更多的機器人,而這些機器人的確會讓人們失業。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沖著你的工作而來的”機器人大軍根本不是自發涌入工廠車間的,實際上主要是由前往達沃斯論壇的那類精英們組建起來的。
讓一個模糊的“機器人”概念代為受責,可以使管理層逃避部署自動化的審查,可以封閉對于這一現象的實際框架進行的有意義的討論,可以阻止我們對機器人主宰命運的進程提出應有的質疑。因此,我們還是直接把話說清楚吧,機器人沒有威脅你的工作,而企業銷售人員正在威脅著你的工作,他們承諾要為高管提供自動化解決方案;機器人不會讓工作消失,而那些經理們正在讓工作消失,他們看到用算法替換人類角色具有成本優勢,并選擇將人類替換掉;CEO們看到利用機器獲得更大利潤的機會,這些機器將會使他們在3~7年的時間內收回投資,他們可以將節省的資金用于上游業務……因此,直沖你的工作而來的不是機器人,而是這些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