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航紅 劉高鵬 黃榮學

【摘 要】本文闡述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的人才需求狀況以及當前人才培養的現狀,提出高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應實施基于深度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按照深度產教融合“六融入”的原則提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措施:開展深度校企合作,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打造“校中廠”的實景教學情境,進行課程建設;拓展教學資源,改革教學模式;開設智能制造實驗班,實行現代學徒制培養和理實一體教學;完善校內實訓教學條件,實施“團隊+協會”的實訓室管理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帶動師生參與企業協同研發。
【關鍵詞】高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 ?產教融合 ?“六融入”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3C-0128-03
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發布與實施,我國開始加快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的進程,由于加快了對傳統制造業進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改造升級,社會對柔性制造、智能制造及工業自動化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因此,迫切需要打造廣西區域智能制造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加快培養和造就一批以智能制造為主的符合“中國制造2025”戰備發展的復合型技術應用人才。
一、機械制造與自動化人才市場需求現狀
機械工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當前機械工業經濟運行基本特征是“緩慢回升、溫和增長、平穩發展”,突出亮點是外延擴張降溫、創新日趨升溫、市場倒逼企業轉型。隨著“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不斷深入及發展,社會對柔性制造、智能制造及工業自動化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2020年制造業人才需求5119萬,人才缺口2688萬,到2025年需求6192萬,人才缺口2986萬,人才成“中國制造”由大轉強的瓶頸。
從區域經濟發展來看,廣西“十三五”規劃指出,深入落實《中國制造2025》,推進廣西制造向廣西智造、廣西創造邁進。大力發展軌道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高端數控機床與機器人、電力裝備、農機裝備、通用航空等產業,建設柳州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等一批先進制造業基地。由此可見,廣西制造業在未來幾年將繼續保持著高速發展的態勢,其發展將需要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需要有較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能動工種”。
二、高職高專機械制造與自動化人才培養的現狀
我國當前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教學的現狀與人才需求存在較大的不適應:一方面,各高職院校大量開設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每年有大量的畢業生進入社會就業;另一方面,社會上企業招不到符合自身需求的、合適的、能快速進入工作狀態的實用型人才。針對這一問題,全國各地部分高職院校立足當地實際對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社會快速發展,企業對人才結構的需求不斷變化,人才培養模式還無法適應新形勢。
廣西區內高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除了同樣存在上述的共性問題外,亦有其自身的特性問題。一直以來,廣西經濟基礎和工業發展相對比較落后,工業自動化程度較低,只有少數企業使用工業機器人和柔性制造系統,這使得該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過窄,主要集中在自動化加工方式即數控加工操作這一方向,沒有把有關先進制造、智能制造的相關內容納入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造成該專業培養重點不突出,與數控專業培養目標混淆,學生到了企業無法快速進入工作狀態,或者因知識儲備不足而影響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區內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方式也多限于建設一批能滿足學生實習的校外實踐基地,沒有進行基于深度產教融合的培養模式改革,這也是造成每年有大量的畢業生進入社會就業但企業招不到合適的、能快速進入工作狀態的人才的直接原因。
三、深度產教融合的高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六融入”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
面對用人單位對學生越來越高的要求,實現教學與就業“無縫對接”的專業改革迫在眉睫。《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高等職業教育以區域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依據,明晰人才培養目標,深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要與行業(企業)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專業與行業(企業)崗位對接;引入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校企合作共同開發專業課程和教學資源;繼續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將學校的教學過程和企業的生產過程緊密結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學任務,探索建立“校中廠”“廠中校”等形式的實踐教學基地,推動教學改革,提升教學效果。因此,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特點,開展基于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015年11月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與上海潤品控股集團聯合研制了廣西高校首個工業級智能制造工廠,開始了“校中廠”的運作,并與廣西合浦惠來寶機械有限公司合作進行“模塊化多用途農業裝備變速器、前橋、后橋、末端殼體”的新產品研發,與深圳源發金興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展“EROWA夾具底座加工工藝優化”。在機械CAD/CAM、機械制造工藝、夾具設計、數控加工、機械制圖與CAD等核心課程教學和技能訓練中引入后橋殼體、底座夾具等生產案例,將生產案例轉化為教學資源,用案例將上述課程串接起來。同時,按專業要求與課程對接的培養思路組建實驗班,在“校中廠”全程理實一體進行教學。2017年7月培養的第一批實驗班學生順利畢業,畢業生全部進入上海潤品控股集團工作,實現了對學生的“工廠認知—專業培養—工廠驗證”的循環培養過程,從而達到深度產教融合,并凝練出“將技能訓練融入實際生產過程、崗位技術標準融入課程體系、企業骨干融入教學團隊、生產企業融入校內實訓基地、素質教育融入企業文化、企業生產案例融入課程內容”的“六融入”人才培養新思路,形成“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見圖1)。
(一)開展深度校企合作,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與上海潤品控股集團共同建設“校中廠”,承接企業任務,按照“雙建、雙聘、雙訓、雙研”的“四雙制”模式,發揮合作企業參與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企業安排技術專家為項目提供技術支持,共同開展技術創新研究、開發案例教學資源。 同時,完善校外實訓基地,實施“六融入”的人才培養模式,推動專業教學改革。
(二)打造“校中廠”的實景教學情境,進行課程建設。合作企業參與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實現了學校與企業多功能、全方位的無縫對接,保證了“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以企業工作任務來開發課程內容,進行課程建設。在機械制圖與CAD、機械測繪實訓、互換性與測量技術、機械CAD/CAM、機械制造工藝、機床夾具設計、數控編程與加工等核心專業課程中引入廣西合浦惠來寶機械有限公司的末端殼體、深圳源發金興科技有限公司的EROWA夾具夾頭等真實案例,并用案例將課程內容進行分解、模塊化和串接,同時將企業要求和企業標準融入教學,實現深度產教融合。
(三)拓展教學資源,改革教學模式。開發課件、動畫、仿真、微課等多類型教學內容,形成立體化教學資源庫,資源全部上網,實現優質資源校企共享,為學生搭建終身學習的平臺。同時,結合清華大學網絡教學綜合平臺和智能手機等先進平臺資源與技術手段,實現了課程的混合式教學,進一步擴大了原有教學的時間和空間局限,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資源的利用率,激勵學生個性發展和興趣,提升了教學效率。目前,已完成機械制圖與CAD、機械CAD、數控銑削加工、可編程控制器PLC 等10門課程的網絡教學平臺建設,利用網絡教學綜合平臺進行混合教學。
(四)開設智能制造實驗班,實行現代學徒制培養和理實一體教學,培養學生技術骨干。在學生完成一年級的基礎知識學習后,選取學生組成實驗班,實驗班實行現代學徒制培養。學生全天候在實訓基地參與企業加工制造任務,學習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行各項技能訓練,激發了他們實踐創新的能力,同時模擬企業班組管理,素質教育融入企業文化。第一期14人的培訓結業后全部進入上海潤品集團從事智能制造相關工作,學生的綜合技能和職業素養得到用人單位的高度肯定。
(五)完善校內實訓教學條件,實施“團隊+協會”的實訓室管理模式。根據深度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的模式和先進制造及智能制造技術的特點,整合校內實訓資源,提高校內實訓基地的技術水平和生產性實訓能力,提升設備技術檔次,建成集教學、生產、培訓與職業技能鑒定、技術開發與服務于一體的開放式生產性實訓基地。同時,實施“團隊+協會”的模式進行實訓室管理。教研室成立教師工作站,成立以智能制造實驗班成員為骨干的機械創新協會,在完成交辦的生產任務前提下,教師團隊指導協會的學生技術骨干管理和維護所屬實訓室,學習和訓練專業技能,開展創新創造活動,很好地實現了“三全”育人效果。
(六)深化校企合作,帶動師生參與企業協同研發。與廣西合浦惠來寶機械有限公司合作進行農用車前橋、后橋、變速箱、末端殼體零件的設計、工藝優化及試制,經檢驗產品各項指標均達到設計標準;與深圳源發金興科技有限公司開展合作進行EROWA夾具夾頭的設計制造,并完成了柔性制造專用夾具的設計,解決了EROWA夾具加工過程中智能化生產的難題,生產效率提高40%以上;為廣西菱盛制糖機械有限公司解決FCB法國間歇式分蜜機刮刀技術改造問題;為昆山深凱模具有限公司、廣東庭嘉液壓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提供CAD/CAM、加工工藝優化、柔性制造等技術服務20多項次;校地合作開展社會服務,與扶綏縣簽訂校地合作協議書,列出服務能力清單,為本地中小企業開展技術開發、設備維修和技能培訓服務。
基于深度產教融合的高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六融入”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打造了“校中廠”的實景教學情境,實施“校地企”合作互動和深度產教融合,拓展教學資源,改革教學模式,提高了師生參與企業協同研發的能力,加大了智能制造技術的教師和學生技術骨干培養及儲備,全面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魏鳳星,封素敏,等.高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人才需求與人才培養分析[J].時代教育,2018(11)
[2]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2016-04-13)[2018-12-20].http://www.gxdrc.gov.cn/fzgggz/fzgh/wjgg/201604/t20160413_675577.html
[3]王登峰,張艷霞.高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問題探析[J].教育,2015(27)
[4]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EB/OL].(2011-09-29)[2018-12-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1109/t20110929_171561.html
【基金項目】2015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深度產教融合的高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GXGZJG2015B007)
【作者簡介】何航紅(1974— ),女,廣西桂平人,研究生學歷,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機械與控制工程系副教授。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