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歡 李愛雄


【摘 要】本文論述基于創業生態系統理論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針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中教育資源和社會資源缺乏、創業生態系統連接不暢、創業激勵難有效果等問題,以及創業認識、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的誤區,提出高職院校“兩課”“三師”“四訓”的創新創業教育路徑,以及開展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建議:政府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平臺和政策支持、企業及機構協助創業課程構建、高校分層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多方聯手營造良好創業生態環境。
【關鍵詞】高職院校 ?創業生態 ?創新創業教育 ?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3C-0180-03
當前,各地政府出臺多種措施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提供支持,如出臺相關政策、提供資金支持、舉辦創新創業比賽等,這對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培養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但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說,創新創業教育的主戰場依然在高校,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基礎性地位不容忽視。隨著近幾年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逐步深入,創新創業教育已經被高校廣泛關注和普遍認同。本文探索基于創業生態系統理論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
一、高校創業生態概念
高校創業生態系統是以學生為主體,由政府、社會、高校等關聯結構及其所處的創業環境共同構成,彼此之間通過相互作用,致力于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水平的有機系統,高校創業生態環境系統的構成如圖1所示。在整個創業生態系統中,學生是中心,學校、社會(企業、社會機構)、政府(政府、金融機構)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技術、政策等支持。創業環境包括文化(集體精神和社會規范等)、制度(政策法規等)、其他支持要素(基礎設施和專業服務等)。高校在整個生態系統中,主要負責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工作,社會因素負責提供資金和創新能力實踐平臺,政府因素負責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
二、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出現的問題
目前多數高職院校已經開始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學生能力培養的一部分,但是部分高校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時,偏向于對創業結果的追求,導致創新創業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不少的問題。
(一)教育資源和社會資源缺乏。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師資、教材、資金和場地問題。創新創業教育要求教師具備廣博的知識、豐富的社會閱歷,而目前高職院校中新進教師中大部分是高校應屆畢業生,缺乏必要的企業實踐經驗。創業師資結構不合理和數量不足,創業師資培訓不到位,造成高職院校創業師資匱乏。在創新創業課程方面,目前大部分院校使用的是通用的創業教材,缺乏本土優質教材,難以在教學中實現對癥下藥。在創業支持方面,很多院校缺乏必要的創業實踐和訓練場所和平臺,也難以得到創業資金的有效支持。
(二)創業生態系統連接不暢。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高校一項重要內容,已經作為學校績效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創新創業課程也作為專業培養計劃的一部分列入課程體系,一些高校已初步構建了校內創業考評體系。然而,在對某職業技術學院的各專業學生抽樣調查中發現,75%的學生對國家關于創新創業的政策不甚了解,對于如何申請創業資金也不清楚。可見,政府與學校之間在創業政策傳遞上存在著短板。
(三)創業激勵難有效果。部分高職院校在創新創業政策方面宣傳不足,并且制定的激勵機制不夠科學合理,導致在創新創業活動實施過程中起不到激勵效果。教師和學生不愿意參加創新創業活動,更不愿意在創新創業教育中投入精力和時間。高職院校教師在技術成果轉化方面也需要承擔一定的資金風險,與其將精力和資金投入到技術創新方面,不如投入到教學等風險較小的方面。
三、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誤區
(一)創業認識存在誤區。在對學生創新創業認知的調查中,75.2%的學生認為創業就是創辦公司或者開個體店鋪,50%的學生認為創業是個人意愿的結果,與學校的教育并無太大的關聯,可見學生在對創新創業概念的理解方面存在較大的認知誤區。部分教師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認識也停留在提高學生創業率、參加創新創業比賽上,僅僅將創業教育關注點放在創業學生身上,忽視對其他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
(二)教育方法上存在誤區。創業教育應是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需要在課程體系和教學設計中融入創新思維和能力的訓練。高職院校的教育多將重點放在學生專業技能的鍛煉上,忽視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獲得了提升,但是卻難以在今后的就業崗位中進行創新。如此浪費了教育資源,無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人文素質,并難以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
四、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路徑選擇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是由“主動創業+崗位創業+個人創業”組成的多元化教育體系。因此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建立,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分多個層次推進。筆者通過對各高校創業教育經驗的研究發現,盡管各高職院校由于自身情況不同,都在進行符合本校的創業教育路徑探索,但各學校的創業教育具有相通點。結合其他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路徑和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情況,筆者將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路徑總結為“兩課、三師、四訓”,如圖2所示。“兩課”是指創業通識教育課和創業專業教育課,“三師”指學校教師、企業導師和已創業學生形成的創業指導老師,“四訓”是指學校的技能實踐訓練、創業比賽訓練、企業實踐訓練和學生自主創業訓練。“實踐訓練”是根據學生不同層次而組織的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訓練,創新創業實踐訓練主要指學生課余時間參與實踐項目、創業項目等。學生自主創業指學生在學校創業孵化基地的創業實踐或者學生個人自主創業。崗位創業主要是指部分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對專業的學習和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創新活動,并且在實習中將這種在學校培養的創新能力應用在工作崗位上的一種創業訓練。
(一)“兩課”教育立足專業。通識教育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專業教育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兩者相互融合,創業教育才會更有成效。在創業通識教育上利用翻轉課堂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創業意識,鼓勵學生更多地了解社會及科技發展方向,更多地挖掘創新創業機會。在專業教育上更多地利用第二課堂,給學生提供更多動手實踐機會,提高學生技能水平和專業創新精神。無論是通識教育還是專業教育都應立足本專業,并形成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
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創業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關鍵不在于增加學生創業課程或者增加創業學分,而在于真正地將創業思維和創業元素融入大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建立通識課程+專業課程+課外學分為主題的課程體系。
(二)“三師”“三生”重在結合。具體如下:
第一,以創業“雙師型”教師為基礎,進行創業項目建設。“雙師型”教師應主導本專業創業項目建設,新教師作為輔助組成創業校內導師團隊。學生可參與導師項目或者依托高校資源進行先期的創業啟蒙教育以及應用創新能力培養。該措施可加強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之間的聯系,減少知識和應用能力的脫節,并以此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就業競爭力,從而迸發出更多的創業思維火花。
第二,以校企結合為重要方式進行創新能力培養。高職院校肩負著培養生產、建設、管理等一線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高職院校應推動職業教育與企業人才培養相融合的人才培養機制。依托合作企業制定學生培養計劃,同時選聘企業管理者和政府機構人員到校開展講座,普及創新創業政策知識,并挑選優秀學生到企業進行專業實踐訓練。根據不同專業,成立不同方向的創業興趣團隊,并邀請企業導師進行針對性指導。
第三,以連幫帶制度為輔助進行創業帶動。對于具有創客空間的高職院校可建立創業學生交流機制,建立創業學生與在校學生交流機制,并創設創業學生成果展示區,利用優秀創業學生帶動在校學生的創業激情。對于無創客空間的學校同樣可建立創業學生與在校學生的定期聯系制度,以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
(三)“四訓”逐步推進。創業教育除了要在專業課程和學校實訓中實施,還要讓學生切實參與和感受到創業氛圍。對于多數高職院校來說,想要獲得和本科院校同樣的資源是有一定困難的,因此高職院校應自己創設條件帶動學生參與到既有的創業活動中,如專業技能訓練、專業技能比賽、企業實踐訓練和學生自主創業訓練。各高校可依據自身情況在各開設創業實訓課程,通過多元化的創業培養體系,培養學生創業實踐能力。
五、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建議
(一)政府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平臺和政策支持。政府作為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在創業服務平臺建設、創業政策宣傳和推廣方面與高校加強溝通和合作。一方面,政府可定期在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政策講座,向廣大師生傳遞最新創業政策、創新創業方針舉措等,并提供相關的咨詢服務。另一方面,政府也應及時與高校就創新創業教育推進情況進行交流,以便為高校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創業政策和資金支持。
(二)企業及機構協助創業課程構建。出版社與高校加強合作,研發與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相匹配的創新創業教材,基于高職院校特點進行教材內容設計,著力培養高職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企業應與高職院校合作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加深人才培訓和人才輸出合作,校企合作單位為學生企業實踐提供平臺和指導。
(三)高校分層進行創新創業教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主戰場,其應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分層進行創業教育。一是高校可在創新創業通識教育的基礎上,根據各學科特點開展實驗班教學,探索創新創業培養教育的方法。二是在各學院建立創新創業工作室,工作室可與學院實訓基地聯合開展創新創業實踐訓練,著力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和崗位創新能力。三是設立創業基地并提供技術、場地和資金支持,為自主創業學生提供創業場所和創業指導。四是為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提供培訓和鍛煉機會,如參與創業培訓、參與企業掛職鍛煉等。五是為參與創新創業的教師提供除工資外的績效獎金、晉升機會、提供良好工作環境等激勵措施,增加教師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激情和動力。六是建立固定的企業導師指導制度,豐富企業導師指導校內創業的方式,如增加企業導師指導校內創業項目、師生合作進行創業項目孵化等。
(四)多方聯手營造良好創業生態環境。社會、政府和學校可通過開展創業綜合報道、樹立創業典型、進行創業人物座談等方式營造創新創業氛圍。學校組織和鼓勵學生參與專業實踐訓練、創新創業競賽、企業實踐等創業能力提升活動,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意識。邀請優秀企業人員(包括企業管理人員和各專業技術能手)到校進行交流,弘揚科學精神與創新精神。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應是政府、社會、學校共同進行一項教育項目,各高校在進行創新創業教育中應考慮創業生態系統的其他因素,如此才能形成有效的創新創業教育環境和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蔡莉,彭秀青,Satish Nambisan,等.創業生態系統研究回顧與展望[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1)
[2]張東月.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有效路徑探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12)
[3]郎振紅.激發高職教師釋放創新創業活力的政策環境研究[J].渤海大學學報,2018(5)
【基金項目】2018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課題“‘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農產品品牌建設策略研究”(2018KY0939);2017年度廣西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科類課題“基于創業傾向的高職院校學生創業培養體系狗構建——以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172201);2018年度廣西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改革類課題“面向創業能力培養的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研究——以店長班為例”(183104)
【作者簡介】程 歡(1989— ),女,河南南陽人,碩士,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市場營銷;李愛雄(1982— ),男,湖北仙桃人,碩士,廣西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市場營銷。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