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燕



【摘 要】本文運用教學實驗法和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比賽法在體育院系籃球選修課進攻基礎配合戰術教學中的可行性和教學效果,結果表明:比賽法應用于體育院系籃球選修課進攻基礎配合戰術教學具有可行性,比賽法集趣味性、對抗性、增智性、整體性等于一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籃球進攻基礎配合教學的質量,有助于引導學生將基本技術和基礎配合合理運用到實戰中,更好地實現培養學生籃球戰術意識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籃球選修課 ?基礎配合 ?比賽法 ?實驗 ?進攻基礎配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3C-0168-02
籃球課是各體育院系的主干課程之一,課程中的基礎配合教學內容是重點,同時也是難點,它的教學難度主要表現為學生對攻防戰術的靈活運用。比賽法是指運用比賽或近似比賽的形式進行的教學方法,它是集技術、戰術、速度、耐力、心理、智力等元素為一體的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法以教師講解示范以及學生練習固定配合路線和單兵戰術為主,容易導致學生呆板接受而缺乏舉一反三。《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中提出:“堅持服務需求,成效導向。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優化專業結構,完善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切實提高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達成度、社會適應度、條件保障度、質保有效度和結果滿意度。”因此,本文選擇籃球進攻基礎配合為教學內容,通過教學實驗探索比賽教學法的可行性,希望為豐富和完善體育院系籃球選修課的教學方法提供有益的理論支持和實踐依據。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以比賽法在體育院系籃球選修課進攻基礎配合教學中的應用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教學實驗法、數理統計法和對比分析法對實驗數據進行歸納分析研究。
二、實驗設計與實施方案
(一)實驗時間。籃球選修課開設3個學期,每學期64學時,共192學時,第一學期為實驗前教學,第二、三學期為主要實驗教學。
(二)實驗對象。以廣西科技師范學院體育學院2015、2016級體育教育專業籃球選修班各22、24人為實驗對象,進行兩輪實驗,對照組和實驗組分別為11人、12人。
(三)實驗控制。第一學期教學內容以基本技術和身體素質為主,期末采用單盲法進行測試作為實驗前成績,并按測試結果將學生分為水平均衡的兩個班,以做到同質比較,使實驗具有較高的內部效度;第二、三學期選擇籃球進攻基礎配合為教學內容,實驗組運用比賽法進行教學,對照組運用常規模式進行教學。
1.實驗前。實驗前,即第一學期測試內容及學生基本情況見表1。經T檢驗,兩輪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的基本情況、身體素質、籃球基本技術共九項測試指標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即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籃球基礎配合學習領域屬于同一等級,沒有優劣之分,可以作為教學實驗對等的實驗對象。
2.實驗中。對照班和實驗班的教學工作都由實驗者擔任,兩個班的教學內容、教學時數、場地器材基本保持一致。由于攻防節奏轉換快是現代籃球運動發展趨勢,也是球隊取分的重要手段,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快攻意識,在比賽法教學中,快攻配合也列為進攻基礎配合教學內容。
3.實驗后。每屆選修課結束前兩周,組織學生參加周末籃球精英賽,比賽由4支球隊參加,即實驗班和對照班各為一隊,另兩支球隊由體育學院大一、大二各出一隊。比賽方法是:四支球隊首先進行單循環比賽,然后,按積分高低再進行兩場決名次賽。比賽時將實驗組和對照組共8場比賽進行全程錄像,然后聘請兩位資深的籃球專業教授對比賽進行錄像解析評定。
(四)實施方案。對照班采用常規的教學方法:各進攻基礎配合按教學時數逐一進行,教學時用戰術板演示、講解戰術的要點、要領、應用時機及移動路線,然后分組進行練習,練習時采用防守者先由消極到逐步加大防守力度方法進行,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教師注意糾正學生錯誤行為。實驗班則采用比賽法進行教學:首先,教師先用戰術板演示、講解進攻基礎配合的戰術要點、要領;然后,分小組討論,要求學生討論時多設想對方防守陣形變化時的應對策略;最后,分組進行比賽,要求學生將討論的應變戰術運用到實戰之中,教師根據情況適時暫停,表揚能合理運用配合的小組,讓未能合理運用配合的小組說明原因,教師反復講解加強引導戰術的變化及組合運用。
三、實驗結果與分析
(一)實戰運用配合對比。表2比賽錄像解析評定結果顯示,兩輪教學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比賽中運用進攻基礎配合次數呈非常顯著性差異,實驗組學生運用掩護、傳切、策應配合和快攻4項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而對照組的突分配合明顯高于實驗組。說明實驗組學生運用基礎配合戰術意識更強,學生對配合的發動時機、跑位線路的選擇更加合理,打法靈活,對運用技術與戰術的應變能力更強;而對照組學生在進攻中更注重個人技術以突破為主,大多是以單打獨斗方式完成每個回合的進攻,快攻意識也不強。實驗證明:借助籃球比賽的對抗性和趣味性,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對籃球配合戰術進行觀察與親身體驗,磨煉了學生對籃球技術與基礎配合戰術的應用和應變能力,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籃球配合戰術意識。比賽法改變了傳統籃球基礎配合枯燥單調的教學模式,獲得了更好的籃球基礎配合戰術教學效果。
(二)理論考試成績對比。理論考試中基礎配合基礎知識占32分,基礎戰術設計運用占28分,考試方式為閉卷。從表3可以看出,兩屆籃球專修學生理論考試中,基礎實戰運用分析題得分對比呈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實驗組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基礎知識題得分呈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證明:比賽法使枯燥的基礎配合教學變得富有趣味,更有利于深化學生對基礎配合的理解與運用熟練程度,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戰術識別能力和戰術設計能力。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第一,本實驗突破了傳統的籃球基礎配合教學模式,比賽法在體育院系籃球選修課教學中的應用是切實可行的。比賽法具有籃球運動的娛樂性和集體性,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比賽法教學課堂上,教學氛圍更加活躍,學生學習興致高漲,團隊意識更加強烈;比賽法有利于教師解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提高了教學質量,比賽法應用于籃球選修課教學具有一定的創新意義。
第二,比賽法具有強烈的實戰對抗性,它有利于學生鞏固和熟練掌握籃球基本技術及提高觀察、應變能力,有助于學生籃球戰術意識的形成和戰術設計能力的提高,對體育院系籃球選修課教學改革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第三,傳統教學法將大量的精力放在重復消極的對抗練習上,教學情境過于單調沉悶,戰術線路死板,對抗性不強,不利于激發學生的應變能力和創新思維,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
(二)建議。具體如下:
1.積極搭建比賽平臺。籃球戰術意識的培養是籃球選修課程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要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觀察能力、敏捷的思維能力、迅速的應變能力,就必須為學生營造鍛煉的平臺,積極推廣比賽法在教學中的運用,讓學生在實戰中享受到籃球運動的樂趣,從實戰中找到不斷超越自己、戰勝對手的信心和團結協作的喜悅心情,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2.深入學習理論知識。認知是行動的指南,要積極引導各小組成員通過視頻、網絡、教材等途徑去學習、分析各種戰術配合運用的方法、移動路線、發動的時機,以及籃球比賽規則等知識,使各小組成員在頭腦中反復模擬戰術的運動表象,為比賽法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
3.夯實基本功。比賽法具有強烈的對抗性,減少失誤是比賽法流暢進行的重要條件。所以,在實施比賽法前應夯實學生的運、傳、投等基本功和加強跑、跳、停、擠等身體素質的訓練,以保持比賽法教學中的流暢性。
現代籃球運動是身體、技術、戰術、意志、心理、智慧等融為一體的全面抗衡的一項運動,籃球教學教師在推廣比賽法時應加強思想、身體、技術、意識、心理相結合的全面教育,切實提高體育院系籃球人才培養的目標達成度、社會適應度,全面促進學生身心發展,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馮洪,李寧,王次農,等.籃球戰術教學思維訓練模式的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1)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