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巧瀅 章衡 吳璐璐
[摘 要]在中央提出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鄉村的要求下,農村舊物改造不斷升級改進。改造這些承托著農村歷史文化、傳遞中華文明的農村舊物,不僅優化了農村景觀格局,也保證了鄉村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實地調研東陽、寧波、杭州、溫州、湖州、紹興等不同地區,發現相似的農村舊物景觀利用改造形式相似,很多鄉村的道路景觀相對單一。為增加鄉村夜景,利用py型蓄能發光材料和鄉村瓦片提升鄉村夜景照明,效果良好。
[關鍵詞]生態;農村舊物;景觀改造;py型蓄能發光材料
[中圖分類號]TU984.12 [文獻標識碼]A
在中國持續發展的現代化與城市化進程中,新農村的環境景觀、規模、關系等都發生著劇烈的改變。根據景觀生態學的原理,景觀生態強調景觀系統能夠自我更新與修復,以良性健康的自組織系統的形式存在。若要高效發揮景觀功能,則應保證景觀結構完善,使各景觀系統環節成為一個穩定的系統。多數人認為,鄉村景觀受人類活動干擾較大,景觀結構缺乏穩定性。不同的鄉村、宅院、經濟條件會產生不同的景觀空間格局,在新農村建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鄉村景觀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初期的新農村景觀格局逐漸往城鎮化轉變,近幾年,為響應國家號召,新農村建設在不斷挖掘鄉村特色、保留歷史風貌、傳承傳統文明的基礎上,更加講究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不斷加快的過程中,應優化景觀格局,充分利用新農村舊物,既保護景觀結構,也能使新農村景觀結構更加穩定和完善。
據調查發現,現在農村舊房拆遷很多,很多就舊房子的磚瓦就成了無處安置的東西,放著占地方占空間,扔了又可惜,有類似于“食之無用,棄之可惜”的雞肋之感。在實地考察東陽、寧波、杭州、溫州、湖州、紹興等地的新農村建設后發現,農村空間的擴展是一種正當的、合理的、必然的需求,美麗鄉村的建設不僅僅是探討村莊的擴展,更是探討怎樣發展、向什么樣的方向發展。
1 新農村舊物景觀改造現狀
在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地發展了幾年之后,鄉村的人居環境整治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我們所見的多地農村,道路干凈整潔、水質清澈,村民素質亦有了較大提升。如今,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延續和升級,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美麗鄉村”的奮斗目標,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推動“美麗中國”建設。
我們的農村至今仍然保存著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遺產,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包括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傳統民居建筑和名勝古跡,它們都蘊含著豐富的、深刻的文化內涵,見證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這些見證了華夏文明的“舊物”“舊景”由于外觀看起來沒有新物品那么美觀、精致,使用起來沒有新物品那么方便、快捷,在美麗鄉村的建設中通常被丟棄,被新的物件代替,但是這些承載著千年文明的舊物若是被放棄,那我們失去的不僅僅是物件,更是老一輩傳承下來的智慧。因此,讓廢舊物品進行舊物改造再次發揮它們的價值,讓新農村建設置于“生態環境、村莊、歷史文化”的框架之中,才能把新農村建設推往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舊物景觀改造主要是指利用各種廢舊物品,由改造者充分結合舊物本身屬性,運用巧妙構思、邏輯思維與創新意識進行多方面的改造創新、重復利用、重復設計,最終改造成各種不同的小物件,或有意思的或實用的或可裝飾的,從而變廢為寶。早期的鄉村“舊景”在很多生活習慣改變下,河流變臟,樹木急劇減少,田地的蹤影也越來越少,使農村失去了原始生態的狀態,導致生態條件越來越差。如今,政府高度重視保護環境,采取各種措施希望減輕環境污染,遏制生態惡化趨勢,新農村的建設中不斷加強對舊物的重復利用。生活中,村民也逐漸意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因此,在新農村、美麗鄉村的推進進程里,不同地域的村莊都開展對舊物的充分改造利用。農村里常見的舊物種類繁多,比如:豬槽、舊輪胎、水缸、水磨盤、風箱、紡車、笸籮、煤油燈等等。這些舊物寄托著農村人的過往,儲藏著人們的情思和懷念。若是跟隨城鎮化發展的腳步,徹底丟棄這些舊物,不僅是物質上的損失,更是中國文明的損失。在新農村、美麗鄉村建設中,舊物與鄉村的旅游互相結合,創造了獨特的、具有較強農村特色的旅游文化景觀。
鄉村旅游多以城鎮后花園的形式布置,吸引都市居民前來度假、休息,給市民提供短暫的休憩。因此,農村舊物景觀的營建是鄉村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此傳遞出頗具鄉村氣息的旅游特色。舊時的豬槽多數被用于花槽,可種植多年生草本花卉,這類新式花槽不僅透氣、堅固,也可以移動布置,根據景觀設計的需要放置不同的地方。水磨盤等由于造型特殊,體積較大,往往以裝飾品的形式存在,在某民居的主入口等地吸引游客或年輕人的視線。除此之外,水磨盤等結合了消防等實用功能,不僅向他人傳播消防、安全理念,也在最大程度地更好地利用這些農村舊物。笸籮、煤油燈等部分體積較小的舊物,一般在稍加裝飾的基礎上,作為古民居的垂直綠化、美化,豐富了鄉村垂直景觀。
通過對東陽、寧波、杭州、溫州、湖州、紹興等不同地區新農村建設的實地調研發現,不同地區不同鄉村的相似舊物的可持續利用方式大同小異,在鄉村景觀的營建中,這些舊物的融入是鄉村建設中歷史縮影的一個體現,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凝固和遺跡。浙江省內的各特色村莊的舊物開發利用蘊含了村莊特色、生活民俗,與當地原汁原味的鄉村建筑互相交融,受到了村民的喜愛,也深受游客的青睞,發展潛力較大。
美麗鄉村的核心是宜居宜業,特征是美麗、特色和綠色。根據中央提出的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鄉村的要求,能讓我們的農村舊物都能物盡其用,體現了“低碳、綠色、環?!钡男律罾砟???偟膩碚f,農村宜居環境強調生活的舒適、便利性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追求最小的生態沖突和最佳的資源利用,滿足村民節水、節能、節地、改善生態環境,從而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然而,在鄉村生活中,為更多地節水節地,鄉村的道路景觀總體比較單一,夜晚燈光照明明顯不足,對村民的夜晚出行造成了許多不便。
2 新農村舊物景觀改造實施試驗
通過深入了解這些農村“舊物”的歷史價值和它出現的原因以及它所帶來的作用,發現很多舊物雖然不耐看但是實用性很高,時代特色明顯,是現代快餐時代所欠缺的東西?!芭f景”和很多舊物一樣包含了太多文化和當地特色。在對地域文化進行保護的基礎上再進行創新,或者再結合“舊物”創新利用打造一個屬于新農村的景觀。
在調查東陽、寧波、杭州、溫州、湖州、紹興等地后發現,為了順應時代發展,農村舊房拆遷很多,很多舊房子的磚瓦就成了無處安置的東西,放著占地方,扔了又可惜。瓦片作為傳統民居的重要結構,凝聚了泥瓦匠的無數心血。年代久遠的瓦片能體現中國傳統民居的年代感,也是人們情懷的展現。若能好好改造利用,不僅在情感上更讓村民容易接受,也能讓這些舊物發揮更大的價值。雖然現在很多仿古建筑需要使用部分磚瓦,但考慮到運輸成本等因素,這些較零散的瓦片通常被當作廢棄物丟棄。為了更好地利用這些工匠智慧的結晶,課題組決定將這些磚瓦收集,與新農村景觀改造結合。
農村不如城市發達,鄉下很多地方和道路兩旁在晚上缺乏足夠的照明燈,甚至有部分路燈僅僅起到了擺設的效果。我們在瓦片上涂上這種發光材料,這樣不僅在夜晚可以使景觀呈現另一種景觀效果,更能使村民在夜晚的時候有安全感。因此,在舊物景觀改造中,結合瓦片和一種新型太陽能蓄能發光材料——py型蓄能發光材料,設計成一種更有新意、更具生態美學的鄉村景觀。py型蓄能發光材料具有很多顯著特點:吸光時間短、發光時間長、亮度高:僅被照射5分鐘后,夜晚或黑暗處可持續發光20小時以上,有效余輝12小時以上;極好的物理和化學穩定性能,壽命長:不需包膜處理,可長期經受日光暴曬,在極高、低溫,潮濕環境及強紫外線照射下,很穩定,保持良好發光狀態,使用壽命可達15年以上;節能環保性:經權威機構檢驗,不含任何放射性物質,無毒、無害、無“三廢”污染;應用范圍廣:可應用于所有透明或半透明介質中,如各類清漆、涂料、塑料、油墨、樹脂等材料,制備各種發光材料。
綜合考慮試驗條件,最終選擇東陽市虎鹿鎮坑嶺頭村作為試點,展開py型蓄能發光材料的與瓦片結合的夜景實驗。虎鹿鎮位于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東北部,山清水秀,林木茂密,坑嶺頭村環境優美,古民居拆遷數量較多,民風質樸,生態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地理位置比較偏遠,村民生活娛樂活動單一。選擇在村口比較顯眼的位置,收集村莊里廢棄的水缸、磨盤以及數量較客觀的瓦片,在天氣晴朗的日子里,設計了約2m高80cm寬1.2m長的不規則景觀,在所有的瓦片上涂一層py型蓄能發光材料。到了夜晚,吸收了足夠日照的瓦片景觀發出了柔和的光線,為外出的村民提供足夠的光亮。該景觀建設獲得村民的一致好評后,在坑嶺頭村的主要道路開始進一步試點。試驗后發現,鄉村道路一般都比較窄,若要保證一定的夜景效果必定需要占領一定的道路,同時瓦片屬于易碎品,在較窄的道路上設計景觀容易造成安全隱患。因此,在坑嶺頭村的道路夜景的試驗最終草草收場。
3 結語
鄉村景觀的整體營造過程需要探討鄉村建設的實施程序,不同類型的鄉村其發展目標都會有所不同,但是,在景觀建造中我們應能夠完整地保留當地文化風俗,結合“舊物改造”并在文化基礎上進行改造和創新,使舊物發揮它最大的效益,實行可持續發展。通過舊物循環利用,我們的改造可以使得農村建設成為一個具有地方特色且具發展前景的新農村,由此來減少一些不必要的資源浪費,提高村民的環保意識,提高農村發展的可持續性。
從生態美學視域下,新農村舊物景觀改造既要體現現代社會的美學觀,更要適應當地的發展現狀,舊物利用不僅要能創造出更好的鄉村景觀,也應綜合考慮鄉村的各種環境要素,堅持人居環境和村民素質提高相結合,為村莊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保障,為國家的發展增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孫煒瑋.鄉村景觀營建的整體方法研究——以浙江為例[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6.
[2] 喬志堅,紀曉樣.基于環保理念下的舊物改造研究[J].城市廣角,2018(09).
[3] 徐學冬.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村鎮規劃與美麗村莊建設[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15.
[4] 牛建農,吳廣艷,張俊芳,等.村莊 產業 文脈 人——義烏美麗鄉村建設回顧與思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
[收稿日期]2019-01-2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計劃暨新苗人才計劃課題研究成果(編號:2017R469004)。
[通訊作者]吳璐璐(1984—),女,浙江東陽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