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麗霞,王春鵬,黃金娥,劉 純,賴曉燕
(1.深圳市寶安區西鄉預防保健所,廣州 深圳518102;2.深圳寶安區中心醫院社區健康服務管理中心,廣州 深圳518102;3.深圳寶安區中心醫院天富安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廣東 深圳518102)
顱腦損傷(TBI)是一種病殘率極高的外科常見病,是由暴力作用造成的意外損傷,具有病情復雜和變化迅速的特點。近年來我國TBI發病率逐年上升,美國的年發病率為180/10萬~250/10萬[1],我國的年發率為783/10萬[2]。大多數TBI患者康復治療需要漫長的時間,且TBI存活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運動和認知功能障礙,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患者身心帶來極大的痛苦,并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非常沉重的負擔[3]。筆者在給予TBI患者常規康復護理指導的基礎上聯合家庭護理,取得了良好的康復護理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2月以前出院并轉診到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繼續做康復護理的TBI患者20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00例。對照組男80例,女20例;年齡20~60歲,平均(34.4±5.8)歲;病程1~40個月,平均(4±1.4)個月;車禍傷58例,打擊傷19例,墜落傷18例,摔傷5例;其中腦挫裂傷24例,腦干損傷6例,硬膜下血腫8例,硬膜外血腫12例。觀察組男80例,女20例;年齡20~60歲,平均(34.1±5.6)歲;病程1~40個月,平均(4±1.2)個月;車禍傷62例,打擊傷17例,墜落傷16例,摔傷5例;其中腦挫裂傷26例,腦干損傷4例,硬膜下血腫10例,硬膜外血腫1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原發病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有明確急性顱腦外傷病史;經頭顱CT或MRI影像學資料確診為TBI[4]。
1.3 排除標準 合并有免疫系統、造血系統、心肝腎嚴重疾病者;有意識障礙、精神病史和血管性癡呆者;有嚴重器官衰竭或者病情進行性加重者;惡性腫瘤者;患者或家屬不配合者。
2.1 對照組 在出院后給予常規的社區TBI相關康復護理指導,主要包括定期常規體檢、完善居民健康檔案、評估患者康復情況及生活質量、制訂個人康復干預計劃、心理健康促進、定期隨訪患者、年度考核。干預6個月。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康復指導的基礎上,采取積極的家庭護理干預措施。主要包括:①TBI康復護理知識培訓。每個月組織顱腦損傷患者和家屬開展4次出院康復培訓課程及心理疏導,每次60 min。要求每例患者至少有1名家屬共同參與學習,糾正對疾病的錯誤認識;提高患者和家屬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使患者和家屬配合治療,強化家庭的支持;在培訓中建立“一對一”的跟蹤指導關系,發放顱腦損傷知識材料和階段式協助康復手冊。②制訂階段式康復計劃。根據患者特點制定以家庭為單位的顱腦損傷后階段式康復計劃,進行肢體功能及言語功能訓練。③肢體功能康復計劃。由經過專門培訓的社區護理人員進行上門指導康復訓練和隨訪,根據患者的康復情況,摸索患者的康康運動方式、運動強度、運動次數和持續運動時間,其主要的康復計劃為被動訓練→健肢主動活動→腰腹肌活動→臥位平衡訓練→坐姿訓練→步行訓練→正確步態訓練→上下樓梯訓練→手指的精細動作訓練,增加肌肉張力,防止關節攣縮。④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對患者進行使用鑰匙、吃飯、脫穿衣服、洗臉梳理和處理個人衛生訓練。⑤語言方面的訓練。主要包括引導患者主動運用語言進行交流,從單字、單詞和句使用方面循序漸進進行訓練,反復練習。⑥心理康復。包括穩定患者情緒,消除其顧慮,培養患者多種興趣,傾聽患者主訴,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并進行針對性健康教育,尊重、關懷患者,制定陪伴制度,妥善化解患者困難而緊張的人際關系,協助其建立良好人際關系;教會患者掌握松弛緊張心理,防止精神狀態繼續衰退,協助患者調整睡眠或保持較高質量的睡眠;家庭護理過程中出現不適感時要尋求專業醫務人員的幫助。干預6個月。
3.1 觀察指標 對患者及其家屬采取一對一詢問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參考MINNES等[4]的F-COIPES量表設計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分為5項生活質量指數表,分別為身體功能量化評分(QBFS)表、角色功能量化評分(RFQS)表、情緒功能量化評分(EFQS)表、社會功能量化評分(SFQS)表、總體生活質量量化評分(OQLQS)表。每個量化評分表項目分為25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總分為25~100分,每個量化評分表得分越高,生活質量指數水平越高。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干預前后各發放調查問卷200份,回收調查問卷共400份,調查問卷回收率100%。出院時,兩組患者5項生活質量指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出院后半年5項生活質量指數評分與出院時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院后半年5項生活質量指數評分與出院時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半年后兩組患者5項生活質量指數評分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意義(P<0.05)。見表1。
TBI通常病情重、起病急、死殘率較高,隨著顱腦外科醫學治療水平的不斷發展,患者出院存活率有極大的提高[5],但約有40%的患者遺留有重度和中度殘疾[6],且遺留軀體損傷、心理、認知、情緒缺陷和行為障礙等后遺癥。本病治療康復需要漫長的時間,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存質量,這也成為患者回歸社會及家庭的主要障礙之一。
TBI患者從醫院回歸家庭或社區后,其健康需求有時難以得到及時滿足,家庭護理是解決該問題的有效模式,通過提高患者及其家庭的護理能力,達到改善TBI患者預后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本研究在TBI患者常規康復護理基礎上再實施家庭護理,出院半年后,觀察組5項生活質量指數評分(QBFS、RFQS、EFQS、SFQS和OQLQS)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家庭護理能顯著提高TBI患者的生存質量,有效改善TBI患者出院后心理康復和軀體殘疾狀態。家庭護理能使TBI患者在不改變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及生活習慣的條件下,就可以獲得良好的康復護理指導和治療,并與社會和家庭生活保持緊密的聯系,既防止了TBI患者社會功能的衰退,又促進了康復。隨著家庭護理服務的深入開展,社區護理人員充分認識到家庭是以血緣及婚姻為紐帶的社會基本組成單位和生活組織形式,是TBI患者個體生活的重要環境[7],充分考慮到家庭是影響TBI患者康復訓練和心理康復的重要因素,在綜合考慮TBI患者及其家庭成員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各方面狀況與相互關系的情況下,為TBI患者及其家庭成員提供全面的健康護理。強化陪伴制度可為TBI患者提供所需或喜愛的一些簡單生活護理,以消除TBI患者的焦慮和恐懼感,減緩TBI患者出院后的行為退化及精神狀態的繼續衰退。此外,家庭護理減少了TBI患者及家人奔波醫院之苦,降低了家庭經濟負擔[8]。
綜上所述,為TBI患者提供有效的家庭護理干預措施,可提升患者5項生活質量指數,加快患者康復進程,全面提高TBI患者的健康生命質量。

表1 兩組顱腦損傷患者5項生活質量指數評分比較(分,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