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明義
【摘 要】素質教育對學生人格的基本要求是具有獨立精神和主體意識。那么思想政治課作為學生人生成長的必修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其創新能力、推進素質教育呢?
【關鍵詞】培養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培養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21世紀中國最需要的是創新型人才,素質教育對學生人格的基本要求是具有獨立精神和主體意識。那么思想政治課作為學生人生成長的必修課、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其創新能力、推進素質教育呢?筆者將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談談體會。
一、轉變教育觀念,培養創新意識
傳統教育觀念認為,教師的工作就是“傳道、授惑、解業”,強調教師是教育活動的主體,視學生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新的教育觀念則要求把學生當作學習活動的主體,注意培養學生的個性,強調因材施教,培養創新意識,實施創新教育。為此,教師要適應這一轉變,確立新的教育觀念,端正教育方向,明確教育指導思想和教育方法,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和教績觀,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允許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異想天開”和“胡思亂想”,鼓勵學生敢于探索、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努力培養學生的獨創意識、創新意識,打破以往的“偵探”教育、“判官”教育,從而為學生今后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廣闊的舞臺。
例如,講到《哲學生活》“內外因辨證關系”時,我引用了“進朱者赤,進墨者黑”這一成語,并有意結合“孟母三遷”的故事進行講解,把這一成語說成是“放之四海皆準”的至理名言,借此引發學生的思考。果真就有學生“勇敢”地站起來,提出反對意見,而且響應者越來越多,紛紛舉例反駁我的說法。最后,我在肯定自己觀點正確的同時,表示“愿意”接受學生們得出的“近朱者未必赤,進墨者未必黑”的觀點。很顯然,學生的求異乃至辯證思維品質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較好的鍛煉。
同時,教師還要有意培養學生思維的輻射性、深刻性、靈活性以及獨特性。例如,講到《文化生活》“文化的作用”這一知識點時,我提及了剛剛結束的第29屆奧運會,讓學生探究其意義,他們有的從政治角度,用文化與政治、與綜合國力的關系進行分析;有的從經濟角度,用文化與經濟的關系進行分析;有的從哲學價值觀角度,用文化與社會發展的關系進行分析。這樣的訓練能夠提高學生變通、獨特地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保護了學生求知、求異心理的同時,也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轉變教學模式,培養創新精神
傳統教學中,教師普遍采用的是一言堂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弊端在于只重視教師的教,而忽視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從不會打斷教師的講課而提出自己的問題,從不對教師講解的觀點提出不同意見。由此可見,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很難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相互質疑的機會,限制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教師應從合理設計教學模式入手,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即敢想、敢說、敢做的精神。情境教學法便是其中的一種有效嘗試。
情景教學就是根據教學要求創設相應的情境,達到既能發揮優勢又能克服弱點的目的的一種教學藝術。如在講授哲學生活“量變引起質變”這一內容時,我先讓學生講述了耳熟能詳的“田忌賽馬”,接著,又為學生播放了熟悉的音樂“梁?!焙汀懊\交響曲”,這樣就創設了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分析田忌如何以智取勝,兩首曲子何以給人不同的樂感享受。學生們在彼此相互激蕩的思維撞擊中,得出了科學的結論——“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上發生變化也會引起事物的質變”。不僅如此,學生在討論探究的過程中,還列舉出了“guo與gou”“金鋼石與石墨”等許多同類的事例。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學生把握所學知識,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極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獨創精神、創新精神。
三、改變教學方法,培養創新思維
進行創新教育要求教師將封閉式教學轉變為開放式教學,放手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其創新能力。啟發式教學和討論式教學是兩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啟發”一詞源于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眴l式教學實質上就是改變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法,通過設置結構良好問題啟發、引導、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例如,在講到《經濟生活》“代款消費”時,我并沒有直截了當地向學生陳述這一晦澀的名詞,而是先為學生講了中國老太和美國老太買房的故事,在學生的詫異中順勢提出問題,讓學生分析兩位老太消費的不同之處,在結構良好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在分析釋疑的過程中,很容易理解這一概念、這一消費類型,并能夠做出利弊分析。
討論式教學法,是在啟發式的基礎上,在學生當中開展討論甚至辯論,使學生學得更自由、更主動、更開放的一種教學方法。例如,講到《哲學生活》“意識的本質”時,在學生似乎接受了“人腦是意識產生的生理基礎”這一觀點時,我突然語鋒速轉,以“那么狼孩兒、豬孩兒怎么沒有人的舉止言行呢”把學生引入討論之中。在熱烈的討論中,學生的思維很快明析起來,帶著歡愉走出了迷惑。又如,講到《經濟生活》“艱苦奮斗精神”這一內容時,我組織學生開展了“艱苦奮斗精神是否已經過時”的辯論賽。在思維的駁辯、語言的激昂中,學生的認識逐漸明朗化,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又陶冶了學生的道德情操。
四、采用多種手段,培養創新能力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變革梨子,親口嘗一嘗?!闭J識的來源、創新的根本途徑在于實踐,這就要求創新教育下的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在實踐中創新的機會,把探索真知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例如,在講授《政治生活》“反對封建迷信,樹立科學世界觀”這一內容時,我有意識、有目的地通過知識載體滲透能力的培養和思想教育。在課后練習中,讓學生從反對封建迷信與邪教這一核心出發,自主進行探索研究,然后把各自的研究成果以一定的形式展示出來,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所學的基本知識,還要選擇相關的典型事例,在對比分析過程中明確封建迷信的危害,自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尤其是在展示探究成果時,我沒有限定形式,學生們采取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小論文形式,有的是示例圖表的形式,有的采用了幻燈片的形式,還有的采用了漫畫形式。通過這樣的探究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演繹歸納能力,又對學生進行了世界觀教育,同時也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又如,在講到《經濟生活》“投資方式”這一內容時,我組織學生到銀行觀摩采訪,有條件的情況下,還請銀行工作人員來校開展講座。在社會實踐中,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寬了知識面、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除了實踐這一實現創新的根本途徑外,教師還要善于采用多種教學手段,輔助學生培養創新能力,例如,在教學的過程中采用實物展示法、圖表法、電子課件法等。
總之,政治課教學改革的關鍵在于創新,只有教學上不斷創新,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以及創新能力,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