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君
【摘 要】隨著新高考改革不斷深入,高考文綜政治試題不管從形式還是內容上都及時反映和貫徹了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其命題特點鮮明,總體穩中有變,與時俱進,對新時代核心素養視角下的政治教學提出了挑戰。本文從新時代高考改革背景下政治試題的命題特點出發,對新時代教師的教學提出了要求和建議。
【關鍵詞】政治;試題特點;教學建議
一、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政治學科的困境
近幾年,新高考改革先試點后推廣,多省分別經歷了國家命題和各省自主命題交替,隨著新高考改革的推進,各地掀起了一股研究高考全國卷以及自主命題的熱潮,特別是在“3+1+2”選課選科背景下,思想政治學科選課人數少、成為冷門學科的可能性增強的情況下,思想政治學科面臨著較大困境,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尷尬。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學科的吸引力和關注力,不僅是當前思想政治教師的任務,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同行需要研究的課題。出路在何方?從自我剖析,解決自身問題是關鍵,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在提升自身素質、教學能力的基礎上,對本學科高考考查的試題特點進行分析,提出合理的解決對策,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目前,各省對高考思想政治試題的研究正如火如荼,研究成果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二、試題的特點分析
高考思想政治試題,總體是穩中有變、穩中求新。所謂“穩”表現在素材選擇熱點化,仍然不回避熱點;創設問題情境方式較為穩定;卷面結構,圖文配比大致相同;難易度適中,總體中規中矩,相對平穩,但也是穩中有變,穩中求新,具有如下特點:
首先,遵循《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的要求,各學科的必考點,側重于知識運用等關鍵能力要求。試題涵蓋面較廣,選擇題涵蓋各個模塊的必考點,側重于考查基礎知識,同時也加強了對重點知識點的變相運用和延伸。另外,主觀題不僅強調學科知識體系的整體把握、綜合分析及綜合探究能力,也強調對具體知識點理論的運用。
其次,契合時代教育主題,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注重核心素養生成。試題時代特征鮮明,試題的情境材料貼近生活,在素材選取和設問的指向上,堅持正確的價值引領,突出對新發展理念、國家治理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中華民族精神、傳統文化等知識的考查。比如,筑牢理想信念、推動“一帶一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等,以非選擇題為例,分別涉及了“一帶一路”、時代精神、新時期黨治國理念等重大時政題材,要求考生增強國家認同意識,突顯國際社會的發展趨勢等。
再次,素材源于生活實踐,強調學科體系下的理解分析能力培養和學科素養的生成。試題的素材源于生活實踐,表現為文字類傳導、曲線類圖形、漫畫等多種形式,明確指向 ,層次清晰,關注考生的生活經驗、學習特點和認知水平,體現以生為本的理念。試題重視考核學生的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拓展考生的學科視野,考查考生在不同學科背景下能運用儲備的學科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
最后,答案難易度適當,問題設置堅持創新,考查創新思維。在試題呈現和設問的形式上探索創新卻貼近實際,為考生提供了一個較為開闊的思維空間,并且在試題的探究性、開放性上進行嘗試,極大開發了考生的創新思維。答案的要點由單元轉向開放、多元、復雜,注重分析透視材料的能力。
三、考生的答題情況分析
基于高考思想政治試題的上述特點,廣大考生顯然還未適應,從評卷師和考生的反映情況看,選擇題部分成績比較理想,非選擇題部分部分的考生成績不夠理想??荚囋趯忣}、分析、綜合運用能力等方面參差不齊。
通過考后調查得知,考生在答題上存在以下共性:低分不易,高分難(總體沒有太大把握);審題上容易上手(材料包括問題設問清晰),具體作答有點茫然(知道解題范圍,不確定正確與否);尋找理論千辛萬苦(脫離材料答題),“冥思苦想尋尋覓覓,驀然回首已錯失時機”(細致分析解讀材料后才發現其中奧秘,但已無作答時間);理論與實際結合處難下筆(答題規范不熟悉);審題解題難上難,只是時間匆匆過(解題耗費時間較多)。
四、今后的教學建議
綜合以上考生在學習答題方面的問題,建議今后教師應從如下幾方面加強教學:強調掌握必備知識點與提高知識的綜合運用并重;提高審題能力與領會命題意圖并重;加強學科知識理論體系的指導與加強考點知識的針對性訓練并重。具體建議如下:
第一,注重正確價值觀的生成,避免教學功利化。高考政治試題命制、問題創設及答案設置相當靈活,堅持“立德樹人,服務選拔”導向,要求教師的教學內容和形式需加快轉變,不僅要讓考生知其然,能從學習中獲取知識,更要讓其知其所以然,使其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養成正確的價值觀,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并能用所形成的正確的價值觀指導具體的生活實踐,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教學目標。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僅僅是灌輸知識,應對高考而教學,可想而知,培養出來的只能是學習的機器人,而不是素質教育下的時代接班人,教學如此功利,則學生功利,學生功利則民族功利。
第二,加快轉變教育觀念,明晰高考命題視野。轉變教育觀念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題中之義。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教師必須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首先,要繼續提倡素質教育觀,教育上既不能表面響應而實際脫離,犧牲長遠利益,片面追求短期效應;其次,要處理好師生關系,樹立新時代的教育觀,明確教師在新形勢下的主導地位及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尋找有效方法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特別關注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生成以及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的形成,使課程與學生緊密聯系起來,加強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樹立平等觀念,創設和諧合作氛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方面的研究探索。
只有加快轉變教育觀念,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開拓視野,理論學習從教材中來,運用之時又要求回到國家及身邊的生活實踐中,要研究試題的命題意圖,教師對教材的理解不能止于教材本身,而應該對即有材料進行組織,并開闊視野,這才是一種完全開放式的教育觀。
第三,不回避時政與歷史,促進理論與實踐融合。有人說高考政治試題選取就是“任性”,對于時政熱點,從來不回避,不僅不回避,而且明確試題取材必須是熱點。另外,對歷史史實材料的考查也一直在繼續,而且特別注重古為今用。高考試題取材布局廣泛,充分體現出其視野的廣泛性,但選取背景材料不是目的,考查考生對所設置問題的理解分析能力及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水平才是最終目的。
第四,構建知識體系,提升綜合運用能力。知識體系的構建不僅表現在學科模塊內的整合,還應表現在學科模塊外的聯系。另外,也要注意模塊外或學科外的知識聯系,所以在建立知識結構時,要特別引導學生構建本學科的知識體系、本學科模塊體系,以及模塊與模塊、模塊各單元之間的關系,當學生形成學科體系、對學科有較完整的把握時,才能進一步提升其綜合運用能力。
另外,知識體系構建不應局限于學科內,也要跨學科進行綜合,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其綜合運用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構建具體模塊知識的體系,發揮本學科體系功能,也要借助其他學科的運用功能,發揮合力作用。
第五,加強創新能力培養,指導獨立思考。近幾年來,考生在考后常感嘆,“考試答案一經出,方悔白讀三年書”,言外之意就是告訴我們,高考不僅從“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等方面提出考查要求,也很重視“創新性”的培養。因此,教師不要教條,這也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進一步要求,新時代的教師要與時俱進,有責任擔當、敢于創新。
新高考改革下的思想政治課的研究將會繼續,對試題命題的特點分析和教學的建議等將會不斷完善,通過研究必將不斷增加學生的政治知識儲備,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和參與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并最終能在理論提升中正確指導學習生活等實踐。
【參考文獻】
[1]金玉芬.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評價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3
[2]丁立均.淺談高考政治課改革的幾點思考[D].新課程研究,2016(2):79-81
[3]文清泉.新高考改革下對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思考[J].教育科學,2016
[4]葉玲莉.新的高考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師的機遇和挑戰[J].亞太教育,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