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佳
摘 要 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農業生產更加便捷、高效,因此進行農業推廣便顯得十分重要。農業推廣對于農業種植業有很大的影響,了解農業推廣歷史變遷以及農業組織出現的問題,針對問題進行農業推廣體系的創新成為解決當下農業難題的重要突破口。
關鍵詞 農業推廣;歷史變遷;創新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2.080
1 農業推廣背景
1.1 農業推廣的概念
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農業科學技術得到提升,農業推廣工作也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所謂“農業推廣”指的就是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業生產力的一種途徑,是以提高生產力為目的,向農民推廣作物良種,不僅授以改良種子,還可以指導如何栽培、管理病蟲等[1]。農業推廣對于農民技能的提高和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以及農村的繁榮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農業推廣在種植業中的作用
農業推廣對于推動農業種植業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了解農業推廣的作用能夠使人們更科學地開展農業推廣工作。農業推廣在農村發展以及農業種植業發展中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因為只有進行了農業推廣,才能使農民真正全面地了解農村發展現狀,給農民一個獲取創新型知識的機會[2]。此外,農業推廣還能優化農作物品種,提高生產力,更好地實現農村的繁榮發展。群體的力量是十分強大的,只有農民掌握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傳承了優良品種,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實現農業發展的突飛猛進。
2 我國農業推廣組織的歷史變遷
2.1 新中國成立前的農業推廣活動
《史記·周本紀》曾有記載“后稷教民稼穡”。后稷是農耕始祖,五谷之神,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后稷給農民傳授播種莊稼和收獲莊稼的知識,這體現了在遠古時期,農業推廣的主要方式就是“教稼”。而在秦漢時期,對于遠古時期的“教稼”進行了延續和發展,在繼續保持教授農民稼穡外,還勸導人們從事農業勞動,從漢初開始,由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勸農官制,開始重視政策對于農業的影響。作為最早的農業技術人員,“農師”誕生于宋太宗時期,主要用于指導農民的農事活動。元代開始編輯各類條例印刷農事資料,這使農民的種植和養殖活動有了書面指導,并開始有組織地進行農業推廣。到了明朝,徐光啟寫成了《農政全書》,此書被看作明代大型綜合性農書。清末開始以科學的方法進行推廣,以引種開始,設立杭州蠶學院、湖北務農工藝學堂、江西高安蠶桑學堂、江寧農務工藝學堂、廣西農學堂等農業教育機構,建立上海育蠶試驗場、中央農事試驗場等多所研究基地,并開展農業調查,經過層層遞進使農業推廣獲得了較好的成效,對于農業推廣的研究也更加科學和理智。
2.2 新中國成立后農業推廣組織的改革與發展
1949-1956年為初步形成期,借鑒了蘇聯的經驗,建立起相對完善的農業技術組織體系;1957-1978年農業技術組織體系得到發展并發生了劇烈的演變,在這些年里經歷了農業科研機構的建立又快速膨脹、科研機構的精簡、推廣活動幾近崩潰以及摸索建立了“四級農科網”這幾個過程;1978-1990年我國的農技推廣體系形成了包括中央、省、市、縣、鄉在內的5個級別,其中縣及縣以下屬于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成為整個農技推廣體系的基礎[3];1991-2000年是農業推廣體系的鞏固發展階段,特別是1993年7月我國正式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對推廣工作的原則、推廣體系的職責、推廣工作的規范和國家對推廣工作的保障機制等重大問題做出了原則規定,是我國農業推廣事業的一個里程碑[4]。2001年至今農業推廣體系還在不斷調整完善。
2.3 我國農業組織存在的問題
盡管農業推廣一直在發展進步,但我國的農業組織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職能不清。主要表現為:將農業組織中公益性技術推廣、執法監督管理、經營性服務混為一談[5];重經營輕推廣的現象非常嚴重,有些地方甚至只經營不推廣。
2)機制不全。農業推廣中的內部管理機制不健全,農業推廣的相關機構相對落后,科學有效的推廣體系還沒有真正成熟,進而導致農業推廣工作產生的影響力較為薄弱。此外,對于農業推廣技術人才的選拔缺少專門的標準,真正的技術人員沒有足夠的保障制度,獎懲措施均不完善,因此農業推廣技術人員缺少創新性、自主性和積極性。此外,對農業技術人員沒有統一的管理方法,大量在編不在崗的現象存在。
3)創新不夠。相對來說,農業技術工作較為枯燥,與外界的交流較少,導致信息閉塞、經費不足、業務渠道缺失等問題。此外,以行政推動農業體系,缺乏自主創新。
4)知識不全。當前,沒有把農技推廣人員的培養放在重要位置,導致了大部分農技推廣人員缺乏先進的專業知識,只停留在傳統的知識層面,對于常見的農產品熟悉,但對于一些新興的農產品了解程度不深,對于新興的與農業結合的技術陌生且指導經驗缺乏,對于生產的后續環節,如農產品質量保障、農產品加工、市場流通等工作的專業知識不足。
3 我國農業推廣體系的創新
針對目前我國農業推廣體系不能適應農村長遠發展的問題,急需進行農業推廣體系的創新。
1)科研與生產要緊密結合。農科教結合,產學研一體是再次振興農村經濟的必由之路。高等農林教育的教學、科研、推廣,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要形成統一的力量,必須加快體制改革,引導企業、農協等非政府組織共同參與復雜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改變單一的政府推廣體系[6]。
2)要以市場為導向,不僅向農民推廣單一的產品、技術,還應與農民的需求和市場的現狀緊密的結合起來,為農民設定經濟預期,提高農民的種植養殖水平,對于產品的后續加工繼續提供良好的服務。在了解農民需求時,還應從實際出發,正確判斷農民合理的和不合理的需求,引導和發掘農民的合理需要。在面對不同地區的農民時,不僅要考慮地區經濟和土地的差異性,還要考慮不同層次的農民個體的差異性,從而更加科學、更加有針對性地開展推廣工作。此外,應做到以人為本,市場推動,形成全方位、一體化的農業體系。
3)需要通過多種渠道吸引社會各界參與農業推廣。光靠政府帶頭是不夠的,需要通過多種渠道吸引各方資金投入到農業推廣中去,并且要擴大農業推廣的影響力[7]。
4 結語
農業推廣對于農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在農業種植業中的意義重大。了解農業推廣歷史變遷以及農業組織出現的問題,針對問題進行農業推廣體系的創新有助于解決當下農業難題的重要突破口。
參考文獻:
[1] 金華.農業推廣在農業種植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及應用[J].江西農業,2018(10):126.
[2] 孫娜.農業推廣對提升農業種植業的作用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6(8):121.
[3] 夏曉.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簡析[J].吉林農業,2011(4):196.
[4] 吳茂東.以高等農業院校為依托的農業推廣體制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05.
[5] 宋睿,譚金芳.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J].河南農業科學,2010(12):156-159.
[6] 王傳榮,錢乃余.發達國家農業推廣工作的經驗與啟示[J].農業經濟,2001(6):46-47.
[7] 金華.農業推廣面臨的問題及完善策略[J].江西農業,2018(2):132.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