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凡
【摘 要】“漢繡”作為一種極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穿越千年的歷史,重新回歸到我們的世界里。它不再是女性的“專屬技藝”,也不再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女紅”,更不是某一階層尊享的藝術,它穿過狹小的空間,結合了多種藝術的展現形式,煥發出了新的時代精神,成為市場經濟中活躍的部分。傳統工藝的回歸,用現代的方式“激活”,古為今用,是繼承的最好方式。本文通過對漢繡每一個歷史階段不同意義的分析,來探討漢繡的多種發展方式。
【關鍵詞】漢繡;歷史變遷;現代激活
中圖分類號:J52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184-02
自從人類的腳步邁入21世紀,時間就如同一個不斷運動的篩網,拋卻了一些行走的緩慢的“生命”。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便捷和快速更成為大多數人的生存哲學。在這樣一個時代浪口,我們該怎樣理解那些被時間的篩網拋卻的,漸行漸遠的傳統文化呢?在機器主宰效率的工業時代里,作為傳統工藝的漢繡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一、漢繡的歷史變革
“漢繡”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表現形式,它根植于荊楚的歷史土壤,匯聚了楚地的人文特色和人物性格,展現的是千百年來楚人的精神生活。漢繡是中國刺繡文化的一個獨特分支,談起漢繡,首先要談起刺繡在中國傳統文化里的歷史地位和歷史意義。
刺繡是針線在織物上繡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是人類進入農耕文明之后的產物,是人類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對“美”的意識的一種全面爆發。尤其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農業比之前發達,幾乎每個家庭都種植桑麻,從事養蠶紡織,絲紡水平也推動著染、繡的發展,使得它的成品更加炫麗多姿。刺繡寄托了無數婦女的聰明智慧和美好愿望,吐露了她們內心深處復雜的情感,并且反映出了她們在舊時代里的迷茫與掙扎。刺繡文化被文人雅士稱為“女紅”,它是一扇歷史的小窗,通過刺繡的發展,可以窺見整個中國女性生活和情感的變遷。它就像畫家手中的一直筆,用豐富多彩的畫卷表達出了不同時代的文化風貌和藝術特色。大致分為三種存在方式:
(一)以勞動的生存方式存在
這時候刺繡對于女人象征著責任和義務,代表著勤勞和賢淑,也就是實際意義上的“做工”。它等同于田間男人的耕種,“一夫不耕或受之寒,一女不織或受之寒”。在《女論語》中,“凡為女子,須學女紅”是婦德的標準,并把那些“不貪女務,不計冬春,針線粗率”的女人納入遭人嫌棄的懶婦行列,受人鄙夷。明仁孝皇后《內訓》中又再次強調“農勤于耕,士勤于學,女勤于工”,刺繡之于那個時代的女人就是一種“工作崗位”,這是傳統女性的悲哀,她們在創造美的過程中被歷史添加了太多的禮教約束,而失去了藝術應有的遼闊,她們終日辛苦,卻依然難以擺脫貧窮以及被拋棄的悲慘命運。比如唐朝詩人秦韜玉筆下的《貧女》就是對這一階層女性的寫照:“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亦自傷。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敢將十指夸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這種情況下的勞作,沒有太多的歡樂,只是一種謀生的方式。
(二)以培養禮法的方式存在
隨著經濟的發展,刺繡逐漸被當作一種禮法存在,成為女性修身養性和學習技藝的一種手段。它由最初的社會勞動分工逐漸變成一種女性的生活規范,不管女性是否識字念書,人人都要學習女工刺繡,成為上行下效的社會習俗。這一階段的形成,讓繡品得以進入不同的社會階層,在吸取上層社會雍容華貴、炫麗多姿的審美訴求后,繡品的內容和風格變得更加飽滿、大膽,刺繡開始走進朝堂、廟堂,花式與內容不斷得到豐富,具有了不同時代的歷史意義。隨之,文人墨客加入其中,更使得刺繡與詩詞歌賦、丹青妙筆之間產生了不可分割的聯系。
(三)以高端藝術品方式存在
文革期間,漢繡被視為舊思想、舊生活方式,逐漸被遺忘在了歷史的小閣樓里,沾滿了孤寂的塵埃。
隨著中國經濟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美的追求有了新的標準,市場上越來越多的奢侈品涌入到人們的生活中,人們的審美視角也在不斷地改變。然而,在經歷了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之后的今天,我們國家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我們身后的歷史!在我們曾經急于打破的舊式生活里,有一種巧奪天工的自然之美不應該被放棄。歷經坎坷磨難的漢繡老藝人們又重新回到自己的精神王國里,他們拉開繃子,準備好五彩斑斕的金線,飛針走線之間,歷史與現代被完美地縫合與呈現。
遺憾的是,老藝人逐漸老去,傳統工藝隨時面臨著“斷代”的風險和“后繼無人”的局面。另外,由于一副漢繡作品的工時過長,使得它的市場價格比較高,這也讓漢繡成為了一種只屬于小眾目標的“奢侈品”。怎樣走入大眾,走入尋常百姓,讓藝術產生強大的再生能力,是我們傳承傳統工藝最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漢繡的現代“激活”方式
漢繡已經陪伴著中國刺繡經歷了數次變遷,從一種社會勞作方式,變成禮教規范,再變成生活藝術品,最后回歸到藝術本身應有的精神家園。歷史需要傳承,傳承需要創新,取其精華,推陳出新,才是一種事物發展的最好方式。一件事物要發展,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漢繡同樣也是如此。
天時: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中國夢”是偉大的民族復興之夢。目前,國家正大力推廣傳統文化,在世界范圍內興起了漢學熱。漢繡作為荊楚地區的特色文化產品,是一張最閃亮的名片。政府以及相關部門需要大力支持非物質文化的“復興之路”,在政策上給予引導,與婦聯、人力資源部門以及相關院校合作,開展公益講座以及漢繡技能培訓活動,使漢繡這門技藝能夠得以傳承。鼓勵下崗職工和全職媽媽進行再學習和再創業,讓這些“非遺”成為家喻戶曉,大家都買得起的的藝術作品。
地利:湖北九省通衢,有著天然的樞紐功能。我們不僅要把漢繡定位于荊楚漢繡,更要通過我們自身的區位優勢,把武漢作為漢繡的文化載體,聯合更多的貿易活動、展覽、交流會等,向全國、全世界宣傳漢繡。通過設立漢繡文化節,舉辦漢繡作品展、漢繡大師評選、漢繡合作聯盟招商等活動,讓漢繡走向世界,走進大眾生活。
人和:和,是一種相融,也是一種包容。作為一門古老的手工藝,漢繡要存活,必須要融入當下的生活中。除了傳統的漢繡戲服、漢繡佛教用品、漢繡民間用品外,漢繡還可以衍生出不同種類的現代中國風系列產品,比如服裝、裝飾、禮品、生活用品等。與國際上那些價格昂貴,動輒千萬的奢侈品相比,漢繡是一種無法模仿、無法超越的“標識”。而我們要突破的是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品牌,二是數量,兩者之間相互制衡,需要“天時”“地利”的共同推動,才能快速發展,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又能促進上述項目的進行。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漢繡的“激活”是這個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正視歷史,是對歷史最大的尊重。對歷史文明的傳承,是創造歷史最好的途徑。但愿歷史不只是歷史,以歷史為鏡子,可正衣冠,可照興亡。中國復興,漢繡復興,讓我們與這個時代一起,見證中國燦爛文化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張朵朵.繡的書寫——對中國刺繡藝術的分析[J].文藝研究,2006(12).
[2]孫佩蘭.中國刺繡史[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
[3]嚴雯.從《繡枕》看女紅文化的意義[J].安徽文學,2009(11).
[4]青山區社區教育委員會.漢繡[M].武漢:武漢出版社,2012.
[5]佚名.刺繡的歷史沿革[EB/OL].http://www.cguwan.com/show-776-3896-1.html,201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