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山
摘要:大凌河及小凌河是東北地區非常重要的兩條河流。通過追溯兩條河流的歷史,采用研究歷史文獻和對比各時期地形圖相結合的方法,系統分析研究兩流域歷史變遷過程及原因,有助于分析今后發生河道變遷的可能性,為因勢利導地安排工程措施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凌河;小凌河;歷史變遷;河道治理
中圖分類號:TV697.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61(2016)09-0030-02
河流的孕育和發展,為文明形成提供了適宜的地理環境。而河流的歷史變遷,則會影響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進而影響一個民族的興衰與朝代更替。河流的變遷,既與氣候、地形有關,又與人類活動有關,尤其后者影響為甚。研究河流歷史變遷規律,吸取歷史教訓,科學地規劃、整治河道,合理利用河水資源,才能保證社會可持續發展。
1 大凌河及小凌河流域概況
大凌河及小凌河是東北地區非常重要的兩條河流。大凌河發源于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要路溝鄉要路溝村,流經朝陽、北票、義縣于盤山縣東郭鎮南井子村注入渤海,流域面積2.32萬km2,河長453 km。大凌河在宮山咀水庫以上地勢較陡,河道坡度在5‰以上,白石水庫以下地勢趨向平緩,河道坡度在1‰左右。小凌河發源于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谷杖子鄉包杖子村,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建昌縣、朝陽縣、葫蘆島南票區、錦州太和區、古塔區、凌河區及凌海市,于凌海市娘娘宮鎮南漁村注入遼東灣,流域面積5 088 km2,河長209 km。小凌河地勢自西向東,由南北向中部傾斜。其左側有西營子河、良圖溝河、北小河和百股河等支流,右側有根德河及女兒河,其中女兒河是小凌河的最大支流。
2 大凌河及小凌河稱謂變遷
大凌河在歷史上曾有幾個名稱。漢朝以來稱“渝水”,又稱“白狼水”。唐朝時期大部分河流名稱改水為河,白狼水也改稱“白狼河”。遼時稱“靈河”,是以白狼北源之神水為名。金、元時改“靈”為“凌”,稱“凌河”,蓋為塞外寒河,取寒冷凍結冰凌之意。也有記載稱“凌江”,如元至正年間《通濟橋碑》中記載:“城東合龍山下,有水曰凌江。”明朝時始稱“大凌河”,以與“小凌河”相區別。清朝時名稱沿用,但在蒙古語中稱“傲木楞河”。
大凌河南有小凌河水系。小凌河漢代以來名為“唐就水”;遼稱“小靈河”,元代改“靈”為“凌”,稱“小凌河”,又稱“凌川”;明代稱錦州附近的河段為“錦水”或“錦川”。
3 大凌河及小凌河歷史變遷過程
大凌河及小凌河中下游河道的歷史名稱和變遷情況錯綜復雜。小凌河在營州塞外與大凌河分流,南下至松嶺門與侯水匯合,向南流至錦州入海。隋唐時期前后,大、小凌河聯系逐漸中斷,后泥石流湮塞古渝水河道,兩河徹底隔斷。
大凌河平面擺動較大,河口遷徙不定,史料記載其下游河道曾有5次變遷:明代以前大凌河主流偏于遼河口三角洲的北側,經右衛屯(凌海東北35 km)東流入海;明代后期,河身移向西南,從王段村東南流經大有屯至元寶抵折南入海;沈山鐵橋修建后,鐵橋以上河段因有橋梁、路基及堤防控制,河道未發生改道,而鐵橋以下變遷仍較劇烈;清光緒年間,大凌河北移,自王段經古龍灣、狼坨子至鴛鴦溝入海;民國初年,大凌河主流再次北移至右衛屯南半里,經黃屯、龍王廟北再折南入渤海;1930年大洪水后,大凌河沈山鐵橋以下河段向西南方向滾動形成現在河道,從明清的兩條故道之間入海,衛星圖像可明顯看出4條古河道(位于現大凌河東側3條,分布在西側1條),顯示大凌河向西移動的跡象。
小凌河入海口西支曾經深闊,可通航,記錄最早見于初唐。小凌河口老碼頭地域傳說小凌河入海口西支曾發現宋代沉船,里面有大量的瓷器和中藥材;其入海口在西支宋代時是個繁華的港口,清代航運最為繁盛,清末以后日漸衰退,現東支為主流。
4 大凌河及小凌河歷史變遷原因分析
4.1 大凌河歷史變遷原因分析
大凌河水系變遷多發生在中下游,導致河流變遷的原因主要是地形。大凌河流域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從山地、丘陵過渡到山前傾斜平原至渤海西岸,呈階梯式降低,河道變遷屬一般沖積洪積扇河流變遷類型。大凌河是一條多沙河,每當汛期洪流滾滾,夾帶大量泥沙流入渤海,使入海口不斷向前延伸,河床也逐年淤高,下游河身曾多次移動,變遷無規律,左右來回擺動。
4.2 小凌河歷史變遷原因分析
小凌河的歷史變遷發生在入海河口段,入海河口段有西支和東支兩支,西支曾經深闊可以通航,現東支為主流。主要有兩方面因素,一方面與河道淤積有關,另一方面與國家政策有關。
統計小凌河錦州站1955—2007年實測和插補延長后的懸移質泥沙,53 a間總輸沙量為1 1790.3萬t,多年平均輸沙量222.46萬t,多年平均含沙量6.93 kg/m3,多年平均懸移質輸沙模數723.21 t/(km2·a),懸移質泥沙的中值粒徑d50=0.018 mm。在長系列實測資料中,輸沙量年際變化劇烈,錦州站53 a中最大輸沙量為1963年的1 502.6萬t,是最小年2004年的3 603倍。年內分配也極不均勻,來沙主要集中在汛期,錦州站6—9月輸沙量占全年輸沙量的98.8%,其中7、8兩月占全年的90.4%。由此可見,沙量的年內分配主要集中在汛期是小凌河來沙的主要特點。小凌河平均輸沙量較大,即流域水土流失嚴重,如果放任不管,河道將會加速淤積速度。
小凌河東支最繁盛的時期是清代。當時的清政府為確保“龍興之地”不被破壞,以及防止蒙古和沙皇窺視,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在遼寧地區修邊墻、設邊門,將其與外族隔離開來。但這個特殊區域的原住居民需要各種物資,如茶葉、絲綢、陶瓷等高檔消費品,且皮毛、中藥材等重要物資也需要運往關內,這就需要一個貿易通道。此貿易通道落在錦州東海口和西海口。尤其東海口可以通過小凌河直接運送到錦州市內,便利的地理優勢凸顯。“東海口”的衰落是在“封禁”政策解禁后,大量的流民逃荒到東北,貿易途徑從單一的海上運輸變成海上和陸地同時進行,鐵路修建后,陸路貨運越來越發達,再加上“東海口”的河道淤泥阻塞,導致港口逐漸衰退。
5 結論
大凌河及小凌河中下游河道的歷史名稱和變遷情況錯綜復雜。通過追溯兩條河流歷史,采用歷史文獻研究和各時期地形圖對比相結合的方法,結合考古資料系統分析、研究其歷史變遷過程及原因,獲得的主要結論如下:1)隋唐之前,大凌河及小凌河關聯密切;2)隋唐之后,大凌河及小凌河徹底隔斷。由于河道泥沙淤積,大凌河下游主流河道經過五次大的左右來回擺動;3)小凌河下游河道受泥沙淤積及國家政策影響西支衰退,東支成為主流。
影響大凌河及小凌河河道變遷的主要因素為泥沙淤積及國家政策,目前兩流域水土流失嚴重,加速河道變遷。根據河道特點,建議退田還林封育,對淤塞河段進行河道疏浚,城市段和小城鎮段以堤防工程為主,農村段及對岸嚴重河段以險工護岸治理為主,使流域朝越來越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禹浪,孫軍,王文軼.大、小凌河流域的古代文明與歷史文化[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8(1):83-88.
[2] 肖忠純.遼寧歷史地理[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
[3] 才厚.凌海市凌河流域生態帶建設[J].水利技術監督,2015(3):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