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鷗++周顯忠
摘要:為探索有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以遼寧職業學院作物生產技術專業校中廠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與實施為例,總結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建議,為校中廠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改進提供參考。
關鍵詞:校中廠;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61(2016)09-0083-02
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為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而采取的辦學模式。勞動保障部制訂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十一五”規劃綱要(2006—2010年)》指出,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是緊密結合行業、企業對高技能人才需求,建立學校和企業聯合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制度。
校中廠是校企合作的方式之一,是校企合作辦學的創新之舉。根據教育部2006—2011年下發的指導文件概括出的校中廠定義為:組織形式為校企合作,學校提供場地,企業提供設備、人員和項目,雙方共同管理;建設目標是以人才培養為主,兼具生產、科研服務功能;基本思路是以實際生產和科研帶動教學,學生在完成實際生產任務的過程中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辦學模式。
遼寧職業學院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結合自身辦學特點及現有的辦學條件,對校中廠這種校企合作辦學模式進行探索和研究,總結實施中的問題,為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的校中廠教學改革提供建議。
1 中廠辦學模式設計方案
1.1 實施模式選擇
校中廠一般有3種實施模式:一是以自建為主。新建和改擴建校企合一的校內生產性教學實體。二是以共建、共享、共贏的理念,推行校企共建實訓基地的合作新模式。三是積極引進實力強、社會信譽度高的企業建立以企業為主經營、學院參與管理的經營實體——前廠后校式生產性實訓基地。
目前,農藝學院作物生產技術專業有校內實訓基地2.67余hm2,校外實訓企業10余家,校辦企業象育種業1家。同時,于2012年大學生就業大賽中取得良好成績,創辦大學生孵化項目“嘉合農資公司”。鑒于這些實際條件,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的校中廠主要屬于第一和第二種模式。
1.2 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作物生產技術專業主要學習作物栽培和作物育種兩方面的知識。設計時,主要根據作物生長發育規律,按照農時季節組織教學和生產實踐活動,實施“三段式,季節性,校企聯盟”人才培養模式。即將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3 a劃分為“職場體驗,教、學、做一體,綜合實訓與頂崗實習3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企業參與。首先,職場體驗階段主要培養學生職業基本素養和專業基礎能力。通過企業參觀、體驗式頂崗實習,讓學生體驗專業能力要求,明確學習目標。在教、學、做一體階段,學生在校內實訓基地種植生產田和種子田,以“兩田”為載體參與作物生產和種子生產全過程。各專業核心課程結合農時季節,安排學習情境(如作物播種、間苗及定苗、去雜去劣、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花期預測與調節、人工去雄、產量預測、收獲、種子檢驗與加工等),以任務驅動項目教學,實現教、學、做一體。夏季假期結合校外實訓基地的育種任務,到象育種業和其它企業參加實踐學習。在此期間,學生參加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獲得農藝工或種子繁育工等職業資格證書,培養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綜合實訓與頂崗實習階段,學生到企業進行實習,企業和學校教師對其聯合管理。學生以準員工身份從事崗位工作,同時完成畢業論文撰寫及答辯,使學生明確自己的崗位職責,更快地適應工作崗位要求,獲得獨立完成工作任務的綜合職業能力。
2 校中廠辦學模式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企業與學校的學生管理投入比例不協調
在整個教學中,企業人員對學生進行管理和指導主要集中在頂崗實習階段。在教學中占主要地位的第二階段,學生僅在假期時到企業進行育種的授粉環節實踐鍛煉,其它時間在學校教師的帶領下在實驗田學習技術。企業的兼職教師的上課時間較集中,學生們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期的目的。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校和企業的性質不同。學校是公益性單位,主要目標是育人;而企業是營利性單位,主要考慮利潤。學校出于對學生安全性和管理上的考慮,希望學生在同一單位長期學習;而企業出于成本和利潤上的考慮,僅希望適合所提供崗位的學生進行實踐學習。暫時可以達到平衡的是假期授粉工序。
2.2 企業教師和學校教師互補作用不明顯
企業技術教師擅長企業管理和生產過程,但欠缺指導學生學習的耐心和經驗;學校教師擅長教授理論,但缺乏解決實際生產中問題的能力。這兩類教師一起交流研討的時間很少。企業教師到學校教學的機會有限,企業出于對自己知識產權的保護,接收學校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的意愿也不高。這導致上述兩類教師提高水平的機會較少,互補作用不明顯。
2.3 人才培養模式評價指標模糊
校中廠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各種能力。但對于具體的能力提高程度,以及學校和企業的投入對學生能力提高的影響程度,至今沒有有效、明確的量化評價指標,不利于校中廠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的改進。
3 校中廠辦學模式改進措施
3.1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將企業引入課堂
深入研究企業運行程序及作物的栽培育種程序,開發出更多有效的工序讓學生能在學校的實訓基地進行操作。如學校基地和企業合作,引進企業的品種進行展示或生產,企業出于對生產過程的控制,派管理人員或技師到學校進行指導和監督,實現企業教師和學校教師對學生共同管理。這樣不僅可引進企業教師,還可促進企業教師和學校教師交流,滿足學生集中培養的目的。
3.2 明確各方職責,促進校企雙方教師交流
學校、企業、企業教師、學校教師、學生在校中廠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中應發揮的作用,承擔的責任及享有的權利等,都應在合同中做出細致規定,并對實施過程進行記錄監督,督促各方履行義務和職責。雙方教師在發揮職責作用的同時,享受應有待遇,提升企業教師參與校中廠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也為學校教師參與企業生產提供可靠的制度支持。
3.3 建立人才培養量化評價指標,為后續改革提供依據
對人才培養的指標進行研究并嘗試量化,明確評價標準。對學校領導、企業領導、企業技師、學校教師和學生進行校中廠校企合滿意度問卷調查,對學生的技能等級進行評定,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及出缺席情況進行記錄,對學生就業情況進行跟蹤調查等,整理、統計、分析相應的結果,最終找出評定實施效果的主要指標,并用后續重復調查結果進行驗證,逐漸建立明確的量化指標,為模式的進一步改進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程云翔.基于目標管理法的“校中廠”考核評價體系的構建[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2016,28(3):85-87.
[2] 何家林.校園中現代師徒制的探索——以金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唯實(現代管理),2015(1):45-46.
[3] 焦紅強.高職“校中廠”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高校科技,2015(10):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