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宇 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3月30日,四川省涼山木里縣雅礱江鎮爾立村發生火災,由于火災現場瞬間風力風向的突變,火災變為了山火爆燃,30 名撲火人員犧牲。面對此次危險災情,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做出了重要批示,媒體也都紛紛跟進報道?!缎戮﹫蟆吩谄淇蛻舳诉M行了專題報道,從多角度、多方面全程參與報道,整體報道策劃完整,對思考如何提升突發性火災新聞報道的引導力有啟示作用。
及時、準確報道新聞是媒體的基本職責和使命。隨著媒體競爭的激烈和信息更迭速度的加快,在注意力資源稀缺的情況下能最快把握最新信息、第一時間參與報道,對提升在突發性火災報道中的引導力非常重要。
自3月30日火災發生、4月1日中央政府做出重要批示后,《新京報》便及時參與報道,在8 天的集中報道中,發布62 則報道,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表現方式?!缎戮﹫蟆返膱蟮阑疽姥送话l性事件“突發期”“爆發期”“緩和期”的報道規律,4月2日達到爆發期,發布23 則報道,重點報道了“遇難者情況”和“現場救援信息”;4月4日后其報道進入緩和期。
《新京報》作為國內優秀媒體,具備專業性和較強的新聞采寫能力。在此事件中其原創報道達到79%,涉及遇難者、現場救援情況、災后反思等方面內容,報道全面詳實。除此之外,《新京報》也轉載其他媒體和政府部門的信息,如轉載現場救援的最新進展、天氣氣象等,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單一信源不足的問題,促使報道更加豐富、具體和全面。且《新京報》在報道中靈活使用文字稿、圖片新聞和視頻新聞,滿足了新聞及時性、直觀、現場感等要求。但是其視頻新聞質量應加以提升,以通過清晰明確的內容制作達到好的傳播效果。

表1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輿論環境愈加復雜,突發性事件的輿論引導面臨著巨大挑戰。在自然災害面前,公眾易產生“傷心”“恐慌”等情緒。在意見重于事實的網絡環境中易導致意見極化,在負面信息過多且專業媒體不積極主動設置議程的情況下,極易引發公眾的猜疑和不滿,導致引導力的失效。
面對具有破壞性的突發性火災事件時,媒體的報道角度會對社會輿論產生影響。對于自然災難的報道,一般以“災情、救援、追責”為主,但是如何設置報道主題、平衡三者關系非常重要?!缎戮﹫蟆返?2 篇報道依據主題可以做出如下分類:(見表1)
《新京報》以事實報道傳遞消息為主,適當輔以評論。在事實性報道中,《新京報》的報道過程為,“對遇難信息報道→對火災和救援情況報道→表達對遇難者的緬懷→對遇難者個人故事深入報道→對木里森林復燃情況報道”,報道過程具有整體性和完整性。報道遇難信息與報道對遇難者的緬懷追憶相平衡,面對易導致負面情緒的遇難信息,《新京報》通過報道對遇難者的緬懷以安撫社會情緒。在慘烈的火災現實面前,通過報道救援狀況以緩解社會輿論壓力。但在媒體主動設置議程的過程中,也應遵循客觀真實,報道正面信息時,不回避負面信息,要通過全方位報道和安排合理的報道節奏實現媒體引導力的提升。
但《新京報》的報道中有關追責的內容非常少,如果對如何防范森林火災、監管部門如何進行整改等內容進行深入報道,也會進一步提升媒體的引導力。
在突發性火災的報道中,體現對生命的尊重也是媒體應重視的內容。面對犧牲者,媒體要用理性客觀的態度報道出每一個生命在火災中的真實狀態,體現他們的尊嚴和崇高價值?!缎戮﹫蟆吩谄鋵n}中用了35 則報道來“傳遞遇難信息,表達對遇難者的緬懷和追憶遇難者的生命故事”??陀^報道其遇難情況,表現出這些英雄的悲壯與無私;通過對親友的采訪還原了犧牲者的過往故事,表達對他們的追憶和緬懷。
《新京報》也通過報道公眾參與情況來表現人文關懷?!缎戮﹫蟆氛鎸嵢鎴蟮懒擞⑿圻z體的護送過程,運用組圖的方式報道公眾自發參與悼念活動的真實場景,通過對群眾性行為的報道強化表達了社會公眾的悲傷和對遇難者的崇高敬意。
《新京報》在對遇難者的報道中既無惡意煽情,也沒有夸張事實,用最真實的故事和客觀的表達彰顯了人文關懷,在情感層面提升了引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