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瑞 張一笛
摘 要:“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我國在馬克思方法論的指導下,經歷了革命、建設和改革三個重要階段。提升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在實踐中的應用,方法創新是關鍵,應著力構建以實踐為基礎的方法創新,創新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使其在實際中得以應用。提升馬克思方法論的認同感,充分發揮創新、發展、聯系之間的協調功能,完善對實際中問題的指導作用,在不同階段實現優化也尤為重要。
關鍵詞:方法論;方法創新;創新;十九大報告
早在古希臘語曾以uea(沿著或順著)和osos(途或道路)來表示“方法”,順著正確的路途前進這是從最表面的含義來理解。然而在我國,最早是在中醫里見到“方法”一詞。“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故得其下。”這句話指用一個上等方法將會取得中等的效果,用一個中等的方法將會取得下等的結果。這就突出強調了使用上等方法的重要性,不僅僅是治國上,而且在為人處世及日常基本問題的解決上,都應注重方法。方法也可稱為辦法、做法、規章。方法無處不在。在我們最基本的日常活動里,面對不同的境況、不同的形式,都必不可少的會使用到方法。
一、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中方法創新的表現形式
創新的形式可以有多種多樣,方法創新是其典型又特殊的一種形態。創新可以體現一種想法、思路、方案及處理效果。可以是已知存在的。它改變的固有的傳統模式,開創一種新的形式,在活動中注入一絲生機,增添許多活力。創造了新的價值,也減少了冗雜的活動程序。活動更為高效。例如,我國在十九大以來,極力倡導建設創新型國家。我們要為由“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創造”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從普遍到特殊
毛澤東指出的:“我們所要的是活的馬克思主義,不是死的馬克思主義”。這就體現出解決實際問題中,沒有固定的一套方法供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案。就我國而言,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針對不同問題會采取不同的解決方案,但這些都會以一個基本的理論體系作為指導。這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方法和規律的使用必然要減少操作的程序和花費的代價。一般規律中,有適用于特殊規律的部分。即從一般和特殊中找切入點,將其兩者巧妙地聯系起來。將這些普遍規律、特殊規律運用到具體的實踐活動中。通過比對以往的方法和現象,探究新的、具有特殊本質的方法。有效地將普遍與特殊部分結合起來,這就是所謂的方法創新。十九大以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深化改革、制定“十三五”規劃、全面從嚴治黨等均取得巨大成效。并在經濟建設、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文化建設、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均取得較大成果。“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創新驅動發展,醫療衛生水平大幅提高。這是完成“十二五”規劃保證“十三五”順利實施的關鍵之舉。人民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變化。這需要我們為下階段的“兩個百年目標”,開啟國家新征程而努力。
(二)從繼承到揚棄
曾有學者認為,方法創新即為一種搞特殊、搞標新立異。其實則不然,方法創新是一種高效的方式。是取以往方法中的優點并加以優化,又將以往方法中的早的糟粕加以剔除。那些傳統的、古老的、已經不能給當今的實踐帶來方便的方法剔除。對于傳統方法中精華加以繼承,對于糟粕必須拋棄。對于傳統方法既不能全盤肯定,也不能全盤否定。傳統方法里面的經驗、評價標準和方法,對于當今的借鑒意義并沒有那么大。面對當今的新形勢,新的問題、新的挑戰,不存在一種固定的、現成的方式來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探究新的方法,勢在必行。這不僅會提高效率、而且也會帶來新的思路,創造新的工具。對于傳統方法,有保留有拋棄。十九大以來,我國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前一個矛盾伴隨中國成長了六十多年,從2017年10月開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當今我國的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但也要清醒的看到,我們工作存在許多問題,要面臨很多挑戰。例如,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創新能力不強,包括黨建方面也存在薄弱環節,這些必須大力解決。
(三)從模仿到創造
要想從已有的活動領域實現從不懂方法規則到掌握方法規則的階段。必不可少的需要進行模仿。模仿顯然與創造不同,但創造的很多靈感來自于模仿。掌握已有的別人總結好的方法規律的基礎之上,進行創造新的方法。畢竟模仿不能滿足人類的各種需求,也是一種不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不存在一種方法適用于任何時期,停滯不前只會落后,我們必須從模仿到創造,不斷探尋新路,實現新時期的發展目標愿望。要用發展的眼光、要用可持續的眼光解決問題。 當年中國打開國門,邁出了發展的第一步。十九大開篇之局,就提出了:當今我國已經進入了新時代,已經使原有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我國也將面臨新的形式。同為發展中國家,卻采取不同于蘇俄的發展模式,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都實現了發展。
二、十九大報告中對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新發展
(一)理論發展
“積羽沉舟,群輕折軸”,講的就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創新是一項十分艱辛的事業,只有在對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優秀文明成果的堅持與揚棄、反思與超越中,才能逐漸實現馬克思主義方法的創新與飛躍。
一是汲取了優秀傳統文化的養分。傳統文化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影響不容忽視,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動。我國原有的諸子百家爭鳴、經學興盛、玄學流行、儒釋道并立、宋明理學這幾個重要的歷史時期。我們要想將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離不開這些傳統文化。對其優點進行繼承,對其缺點進行拋棄,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要創新發展,離不開對各個歷史時期的優秀傳統文化的批判與繼承。十九大以來,圍繞新時代必須堅持和發展的總目標、總任務以及總體布局。這都是是我黨全體智慧的結晶,因此必須長期堅持和發展。
二是抓住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指導思想無一不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得到了統一。它集科學性、階級性、實踐性、開放性為一體,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關鍵在于創新。也沒缺少對與時俱進理論品質的使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在于其方法。
三是借鑒了西方各種文明及其方法論的成果。“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創新要借鑒不同國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只有理性地處理本國與其他文明的差異性,加強相互學習、交流和借鑒、求同存異、取長補短,汲取它文化之精華,才能增強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自立. 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這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不是封閉的。
(二)實踐發展
一是根據我國當前的情況,進一步深入總結我國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三個階段的經驗教訓。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必須在已有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基礎上進行創新。
二是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內容形式進行豐富多樣化。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根據新的實踐需要充實和發展原有方法,創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內容及形式。有些新鮮的方法正逐漸地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為人們了解客觀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踐行群眾路線等方法新的手段。
(三)制度發展
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之所以能在中國適用,其主要原因是將方法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并制定了許多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方法舉措。能夠在中國大地上行之有效。但沒有哪種方法是永遠都適用的,我們需要不斷的開拓創新。賦予我們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更具生機活力。現在我國在制定方略制度上,仍需要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指導。制度創新、完善和加強制度建設。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深入調研、走群眾路線使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更具特色、更有水平。集中表現為:
健全黨的基本規章制度。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人,關鍵在黨。推進黨和國家事業順利進行的根本制度和具體落實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論需要健全和完善黨的基本規章制度。從最初進行的社會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并進行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變革中都得以體現我黨的努力和發展成果。
黨依據十八大以來的現實發展需要,不斷地健全和完善黨的基本規章制度,規范和約束黨員行為,進而十九大以來,我黨愈加深刻認識到必須建立符合我國實際的先進的社會制度。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2.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5.
[4] 列寧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4-65.
作者簡介:張家瑞(1996.08- ),女,河南許昌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精神動力與社會轉型代價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