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馬曉玲
摘 要: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尤其突出的便是生態環保問題,習近平就國內以及國際上的生態問題提出的一系列生態思想不僅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體現也為全世界人們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文章通過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出的國內和國際背景進行系統性研究,結合我國和他國實際,揭示習近平生態思想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性和對其他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習近平;生態思想;背景
一、國內背景
(一)自二十世紀我國建國以來,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發展迅速,但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工業設施使用率不斷上升,對資源能源的開采量不斷上漲,人們農業生產活動污染了低地下水資源、地下水水位下降,常年勞作造成的土壤腐蝕、對森林的砍伐造成的生物多樣性的減少等,都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傷害。黨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發展中遇到的環境問題,為保護生態環境、建立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方針。2005年,習近平同志在浙江考察時提出“我們追求人與自然和諧,通俗的講就是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首次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新理念,“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并將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五位一體”總布局。201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修訂通過了最嚴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到了2018年,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提出“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的科學論斷,保護與治理自然環境成為國家領導人治國理政的重要部分。通過出臺的法律政策以及領導人的重要指示我們可以看到生態環保不僅在我國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也足以見得保護環境對整個人類社會今后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2013年,中共中央組織部又發布了《關于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對一些地區為了政績考核而違背可持續發展原則,不惜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等破幻生態環境的現象做出嚴格的要求,對官員們注重經濟發展的思想進行約束,習近平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只有轉變思想,才會更加積極促進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協調發展。
(二)我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自頒布以來,對保護環境起著積極的作用,再加上我國歷代領導人在保護環境上做出的重要批示,我國的環境治理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當下利益與長遠的利益之間依然有很大的矛盾,對于部分地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沒有立足長遠,沒有認識到向自然索取的同時也要注重保護,這樣的索取并沒有使人們更加深入的融入自然,而是逐漸將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距離拉開。如何辯證的看待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值得我們深思。我國是一個法制國家,規定了全國所有公民必須遵循法律,公然違反法律一定會受到法律的嚴懲。《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過去過于軟弱,處罰措施不強硬,企業違法成本過低,守法成本高。而最新《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頒布被稱為史上最嚴格的環境保護法,對破壞環境的違法行為予以強烈的震懾作用。因此政府在加快建設本地區經濟的同時也要接受法律和人們全面、公開、透明的監督,不僅要“富起來”“綠起來”,也要為子孫后代創造更多的綠色財富。
(三)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上也明確指出“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沒變,我國是世界上雖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變。”這說明了我國的經濟、技術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還比較低,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這個事實。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決定首先在東南沿海地區試辦經濟特區,實行對外開放,相比較西北部欠發達地區,東部沿海地區在經濟、技術、社會發展等各方面都較為發達。為了加快經濟發展,發達地區將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西北部地區,造成欠發達地區環境污染嚴重,而欠發達地區欠缺環境保護意識,當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到本地區時,為了經濟增長往往會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其次,欠發達地區之間也會產生激烈的競爭,為了經濟增長出臺優惠政策吸引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忽視了對環境污染的預防及對本地區環境的保護,各地區之間環境保護與治理程度不同導致了我國生態環境的惡化,違背了可持續發展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根據我國環保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一系列環保措施,從我國整體出發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都要保護生態環境。
(四)在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不僅國家和政府在努力改善和治理,作為公民的我們也要為保護環境盡一份責任。進入二十一世紀后,人們都投身于祖國的建設當中來,但在積極建設國家的同時,也缺乏保護生態環境、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意識,盲目的發展已經將人與自然相互依賴的關系變成了相互對立的關系,人類根本沒有領會到“人類是共同體中的普通一員切無高于其他存在物的特權”這個事實,亂扔垃圾、隨地吐痰、浪費水資源的壞習慣比比皆是。之所以人們缺少甚至沒有環保意識,是因為人們保護環境的意識過于薄弱,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場所應多開設生態環境保護課程,從小學到大學的各個階段都要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提升學生環保意識,一個人改變的程度小,但一個群體就能改變整個地區的面貌;所以保護自然環境應該積極行動起來,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思想作為行動指南,身體力行的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停止對自然的傷害。美好事物的消失不能重演,我們少一點自私,自然就多一分福氣,是大自然創造了我們,我們應保護我們美麗的家園。
二、國際背景
(一)二戰結束后,發達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發展最為迅速的強國,為了快速開拓國內和國際銷售市場,獲取更多的利益,發達國家誕生了工業革命,經歷了工業革命的他們,建立了豐厚的物質技術基礎,隨后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又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其在眾多國家的發展中居于前列。然而在大力剝削人們價值的同時,他們以破換當地生態環境為代價實現自己的快速發展,如資本家的工廠大肆排放有毒氣體和污水,完全不顧周圍居民的生命安全,大量的有毒的工業垃圾和廢物長年累月不處理,給城市造成嚴重危害。美國有一千三百個城鎮污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河道,養殖業常常遭到破壞,造成大量魚類死亡甚至絕跡,英國每年的工業廢物達到一千多萬噸。這充分反映出資本主義國家物質浪費情況嚴重,資本家在追求高額利潤的同時隨意排放廢物,將處理工作推給社會,這些問題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安全,引起人民的強烈不滿。于是政府被迫采取措施來控制污染,但是資產階級為了追求利益,根本不會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正如恩格斯所說:支配著生產和交換的一個一個的資本家所能關心的,只有他們的行為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資本主義制度決定了資本家們在追求利益而忽略了人們的安全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漸漸地發達國家也意識到環境污染對本國經濟發展產生了阻礙,于是發達國家利用發展中國家想要加快自身的崛起以及其在國際上的優勢地位,將污染型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而發展中國家會接收這種污染型企業是因為能夠解決部分就業,還能增加稅收,雖然發達國家自然環境得到改善而從中受益,但隨之而來的便是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受到嚴重污染。這種污染主義的辦法雖然暫時解決了環境惡化問題,但是從全球范圍來看并沒有從根本上有效緩解。所有國家都生活在一個地球上,為了本國發展而破壞他國環境,這表明發達國家并沒有從全球角度出發考慮保護和治理環境,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二)之所以發展中國家會接收這些污染企業,是因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技術以及人民生活水平較低,相較于發達國家的差距還很大,于是發展中國家為了快速發展自身經濟,不斷接受來自發達國家的污染企業,更是對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行為不以為意,為了發展無暇顧及環保問題,盲目發展而不自知,在對自然環境破壞的路上越走越遠。其次在發展中國家內部,各個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非常不平衡,導致部分地區發展較快,部分地區貧困落后;發展較快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人口雙重壓力與落后地區人民的生存壓力,共同導致了生態環境惡化與破壞。再次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技術水平較低,有部分發展中國家因為缺乏資金和技術條件,沒有足夠的能力對生態環境進行治理與保護。相較于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領域處于劣勢地位,對發達國家為了自身利益,將污染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的這種行為無能為力。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高度重視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2015年,習近平在巴黎世界氣候大會上指出“既要有效控制大氣溫室氣體濃度上升,又要建立利益導向和激勵機制,推動各國走向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實現經濟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雙贏。”明確表示要探索一條可以借鑒的綠色發展模式,助力全球氣候治理,以及向生態文明轉型。習近平總書記從全世界的角度出發,積極倡導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通過倡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等理念來促進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共同保護環境的意識形成。建設美麗地球,是每個國家的責任,每個國家都是行動者,習近平引領各國身體力行,以實際行動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在國際上為保護環境做出了中國應有的樣子。
(三)聯合國于1945年在美國舊金山正式成立,作為國際性組織在促進全球和平與安全、經濟發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國作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提供了許多中國思路。進入21世紀以來,聯合國也積極推進各國就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達成共識,呼吁各國對環境問題的關注,通過傳播綠色觀念和思想來引導各國綠色發展,特別強調的是對“可持續發展”思想所做的貢獻,在評估氣候變化科學上起到了帶頭作用,聯合國在全球環境治理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近幾年,全球環境治理工作陷入了僵局,首先美國于2001年退出了《京都議定書》,雖然美國的人口較少,但排放的二氧化碳等卻占了全球排放量的四分之一以上,為了其自身利益美國宣布拒絕批準《京都議定書》。其次是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要求修改全球環境治理機制的呼聲不斷提高,聯合國的局限性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聯合國內部環境機構、委員會以及其他成員國之間缺乏協調性,造成聯合國系統失靈和功能紊亂,形成環境治理制度障礙,對達成協議但不實踐的國家無能為力。部分主權國家制約著聯合國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發揮自主作用,在生態環境領域,各國仍然存在著斗爭,一些發達國家為力自身利益把全球環境治理機制當做斗爭的武器和場所,無視了聯合國就環境治理上所做制定的規章制度,影響了全球環境治理工作的發展。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提出,對當下以及未來國際、國內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不僅解決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個國際性問題,而且其思想具有延伸性,不僅為當下人們謀幸福,更為子孫后代創財富。習近平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重要位置,是我們保護環境付諸實踐的重要指導,同時促進了 “兩個一百年”目標和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生態環保工作一直在路上,積極發揮人類的能動作用,加快綠色現代化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達爾文的進化論與環境倫理學中的主要思想的形成[D].河南大學,2010.
作者簡介:王雪(1994.11- ),女,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發展的生態因素與思想政治教育。
*通訊作者:馬曉玲(1968.03- ),女,蒙古族,內蒙古赤峰人,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