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釗 陳忱
摘 要: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許多高校仍然面臨著因為學生意外傷害而導致的家長“校鬧”事件,并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校鬧”事件對學校辦學造成了諸多不利的影響。文章作者結合學校實際,積極探索“校鬧”防治對策,通過執行現有法律、建立危急管理預案,消除不穩定因素、優化保險制度、建立第三方協調機制等方式來統籌解決“校鬧問題”。
關鍵詞:校鬧;獨立學院;依法治國
2014年10月20日,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大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全面依法治國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高度結合。中共十九大更進一步確定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新時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之一。
然而,近年來,因為大學生人身傷害事件引起的“校鬧”事件屢見不鮮,學生在校一旦發生安全事故,家長即認為學校必須承擔責任,動員親朋到學校鬧事,甚至毆打老師,嚴重影響學校教學秩序,危害師生安全,不管學校有無過錯,出于人道主義角度考慮,均給于不同程度的經濟慰問。妥善處理“校鬧”事件,維護學校教學秩序穩定和聲譽,從根源上防治“校鬧”事件,值得高校管理人員深入研究。
一、“校鬧”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造成的影響
(一)影響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影響學生成長成才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既要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學活動,也要提供安全穩定的學習環境。“校鬧”鬧事者們采取人身安全威脅、堵校門、拉條幅、燒冥幣、撒紙錢、敲鑼打鼓,打砸等方式,擾亂學校正常教學生活秩序,甚至威脅到師生的人身安全。同時因為“校鬧”事件的頻繁發生,學校為避免承擔額外責任,會相應減少甚至取消一些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例如降低體育課的考核標準,取消運動會長跑項目,限制學生集體外出活動,減少集中實習時間等,這些都嚴重影響到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的開展。
(二)影響學校聲譽、招生來源和生源質量
“校鬧”頻發會使公眾對學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產生懷疑,從而降低高校的社會聲譽。獨立學院一直面臨著招生難,生源質量差的困擾,現今網絡媒體發展迅速,學校經過長時間優質辦學積累起來的社會聲譽和影響力,因為一件莫須有的事件而受到極大的影響,這對獨立學院招生和教學是致命性的打擊。
(三)影響在校生對學校的認同感
“認同感是大學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石”,師生的認同感對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有極大的影響,特別是學校學風校風的建設,頻繁的“校鬧”活動,會使師生對學校的管理水平和維持學校安全穩定的能力產生懷疑,進而降低師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四)助長社會不良風氣
近年來因學生傷害引起的家校糾紛愈演愈烈,“校鬧”事件頻繁發生,學校在處理“校鬧”事故時的妥協,讓人形成了固定思維,就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不鬧不解決”。大多數高校為了避免家長鬧事給學校造成的負面影響,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很多時候都是通過高額經濟慰問解決“校鬧”事件。同時地方政府出于維穩需要,特別是在特殊時間節點,出于維穩壓力,也會施壓高校通過高額賠償解決問題。這些行為都是不正當甚至違法違規的,正是這些錯誤的解決方式,助長了不良社會風氣的行成和傳播。
二、依法治理“校鬧”存在的困難
(一)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管理體制存在問題
目前尚未建立從上至下的完善多等級的“校鬧”治理法律法規,學生發生意外事故之后,目前可以遵循的法律法規,只有教育部頒發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以及部分地方行政法規,缺乏高層次的專門法律《校園安全法》、《學校法》。而且這些法律法規,約束力并不高,并沒有案例可遵循,缺乏針對具體事故的賠償規定,對于學生傷害事故沒有明確的處理規定,對于學校、學生、教師、政府部門等幾方的責任界限劃分不明確,使得學校工作的開展無指導文件可依,導致在校園安全事故處理中學校處于被動狀態。
(二)在突發事件處理過程中
部分家長情緒過激,并且法治觀念淡薄,拒絕使用法律途徑解決問題,往往希望采取“鬧”的方式獲得不合理收益。在處理問題時,不問是非、不明責任,認為“鬧得多,賠得多”,采取過激的方式,擾亂學校正常教學生活秩序,迫使學校做出經濟補償。由于威脅僅限于語言,公安機關亦無法做出處理。學校出于安全維穩角度考慮,只能做出妥協。
(三)由于尚無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界定各部門職責
導致某些地方或者政府部門在“校鬧”問題上推諉塞責。甚至出于防止矛盾激化、特殊時間節點維穩等多個因素考慮,少數機構常常傾向于息事寧人,希望通過經濟補償平息社會矛盾,客觀上縱容了“校鬧”。
(四)使用網絡手段進行謠言傳播
以引起更廣泛的關注,擴大影響面,制造大的社會輿論,給校方形成更大壓力,少數媒體在不了解真相的情況下,推波助瀾,進行不公正報道,對學校聲譽造成難以挽回的影響。
(五)我國現有的學生社保制度尚不完善
當學生發生意外傷害時,能夠獲得的理賠金額較少,在現有社保制度下得不到有效救助時,家長只能通過校鬧獲得更高額的補償。
三、防治“校鬧”的對策
(一)出臺維護校園安全和諧、治理“校鬧”的法律法規,依法律法規的形式確定事故防治細則
江西省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江西省學校學生人身傷害事故預防與處理條例》,為各省市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意義,對建設和諧平安校園和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做出了向前邁進的一大步。條例將圍堵學校、擾亂教學秩序、侮辱威脅教職工、損毀學校設備設施、蓄意進行不實宣傳或制造謠言等行為明確列入違法情形。借鑒醫鬧處理經驗,提高立法層次,加快推進高等級專項法律的制定,以法律條文的形式界定學校的安全責任范圍。大學生已屬成年人,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獨立承擔責任和義務,明確事故處理的原則與機制,為根治“校鬧”提供法律依據。
(二)建立學生安全事故處理第三方協調機制
高校在處理校鬧事件時,應當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第三方協調機制,將公安、維穩、醫療、司法部門納入其中,成立事故調解委員會,保證在協調過程中的公平公正,明確處理流程、責任鑒定、理賠標準和善后處理等事項,統籌協調解決“校鬧”問題。
(三)完善學生保險體系,多渠道轉移安全事故風險
高校應搭建完善的保險體系,包括大學生城鄉居民社會醫療保險、校方責任險以及學生意外險等險種。同時積極引導學生及家長投保學生人身意外保險,與大學生社保和校方責任險互為補充,增加學生的傷害事故抗風險能力。通過多渠道的保險保障,學生一旦發生意外傷害,可以盡可能獲得較多保險理賠金,保障學生及家長的權益,減少“校鬧”發生。
(四)完善危機管理預案
學校要完善相關制度,將安全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落實“安全責任制”,成立“學校-院系-班級”三級安全責任負責人制度,把安全工作跟個人績效結合起來,定期開展安全排查,安全教育工作。出臺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預案,成立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工作團隊,形成相應的突發事件預警機制與具體工作開展流程,在出現校鬧事件時,第一時間根據分析評估的結果,按有關規定立即以適宜的方式發布預警信息,同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并根據領導小組的安排由不同專項組按其職責做好處置工作與善后工作。同時學校建立“大學生校園危機事件預警應對工作室”,探索形成適合危機事件預警與處理的方案和措施。
(五)重視在校生體檢與安全教育工作
每年新生入學軍訓前,聯系社區醫院統一安排所有新生參加體檢,篩查出不適合劇烈運動的學生,并反饋給學生、家長,同時學校定期統計在校生慢性病情況,并安排輔導員重點關注此類學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學校學生處、醫療保障中心、總務處、保衛處等相關部門,通過網絡宣傳、班會、主題講座等方式開展安全教育,提高大學生自我保護技能。
(六)做好輿論引導,確保信息透明
現今自媒體非常發達,不實或者片面的信息,很容易被有心人士加以利用,推波助瀾,加劇“校鬧”。學生發生意外事故后,要逐級上報;事故處理過程時要實時錄像,方便后期取證;要公正客觀及時地發布調查結果,并對信息進行實時更新,讓師生和大眾可以第一時間獲得真實客觀的信息;要重視官方媒體的公信力和引導力,加強與官媒的溝通,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同時要對當事人家屬和新聞媒體工作者進行積極正面的輿論引導,切實正確把握輿論導向。
解決“校鬧”問題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需要學校與各方協調配合,多管齊下,在不斷提高高校治理水平,減少意外事件發生的同時,依法依規處理已發生的事故,從而從根本上規避“校鬧”問題。
參考文獻
[1] 宋艷存.依法打擊校鬧還校園一方凈土[J].基礎教育研究,2015(03).
[2] 劉根林.淺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高校“校鬧”之防治[J].科技風,2016(11).
作者簡介:陳偉釗(1988- ),男,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助教,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陳忱(1988- ),女,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