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義
內容摘要:小學語文教育是小學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鍛煉思維、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強化閱讀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認識水平,提高學生的思維、寫作等綜合素質,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在實踐中,教師要通過合理把握教材、創設閱讀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進行拓展閱讀等方式加強學生的閱讀有效性,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語文教育 閱讀教學 策略
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強化閱讀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認識水平,提高學生的思維、寫作等綜合素質,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在實踐中,教師要通過合理把握教材、創設閱讀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進行拓展閱讀等方式加強學生的閱讀有效性,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語文閱讀教學發生巨大變化,不在僅重視學生的學習質量,而是重視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在這種背景之下,閱讀對于學生不僅是一種學習任務,更是學生在學習階段認識世界和理解世界的重要理論來源,閱讀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語文作為一門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科目,其贊揚和歌頌我傳統美德,將我們國家的民族文化充分展現。閱讀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學生閱讀的有效性,不僅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還能提升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民族的歸屬感。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加強民族凝聚力,培養學生的民族創造力,幫助學生樹立核心價值觀基礎,提升民族文化素養水平。
小學學生因為其心智發展不夠成熟,在閱讀文章的時候會存在對文章的理解不透徹,無法理解作者的意圖等問題,導致學生認為閱讀僅僅是一種“作業”和學習負擔,從而不愿去進行自主閱讀和興趣閱讀。長期的這種情況會導致學生對閱讀產生厭惡情緒,不僅降低學生的閱讀熱情,還不利于學生的文學素養提升。在一線的教師可以明顯發現,現階段的幼兒,其更早的接觸電子類信息產品,雖然情商智商發展的較早,但也造成了其更早、更容易在信息繁雜的網絡與現實生活中迷失自我。小學生往往更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導致學生對于學生的自制力不高,學習主動性不夠。
從教師層面來說,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教學方式對學生閱讀教育具有一定的影響。在傳統教育觀的影響之下,部分學生閱讀受到限制,個性發展受到阻礙,導致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不高。同時,教師對教材的解讀也往往過多,使得學生沒有過多的自主思維發揮空間,降低了學生的閱讀熱情,并且使得學生產生依賴性,降低了閱讀的有效性。
1.從精讀教材出發。小學語文文本閱讀即教材中的課文閱讀,教材文章都是教育部根據孩子的心智發展精心分析選擇的,都是適合小學學生學習了解的知識。精讀這類文章,有利于孩子更好的了解自己,養成良好行為習慣,讓孩子學會客觀、全面的認識世界。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文章的長短和深意合理的安排學生閱讀,可以在每一遍閱讀過程中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回答,以便于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針對比較長的文本而言,要做到的就是整體把握,局部細讀,其實文本細讀并不意味著對全篇文章進行深入解讀,而是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對文本精彩處進行深入的解讀,這種解讀更節約時間,效果也更好。最重要的就是教師不要在授課過程中將自己對教材文本的解讀直接告訴學生,更不要將答題的“套路”教授給學生。
2.將實踐活動納入閱讀教學提高學生閱讀興趣。閱讀是一種靜態知識的學習,小學生天性好動,專注力不高。在實踐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文章進行動態化,比如安排學生就文章的某一部分進行朗讀、角色扮演、排練小品等,以動態化的過程促進學生分析、揣摩作者心理,充分了解文章。
在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搜索文章背景資料等手段加強閱讀教學的趣味性,也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小學生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進行文章的閱讀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踐中,教師可以就文章的一些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比如“如果你是作者,你會如何描寫?”以促進小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強化閱讀的價值。
3.重視語文閱讀教學的個體差異化。在新課改的要求之下,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在課上要轉變自身角色,從主導者變為監督者,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閱讀。在實踐中,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偏好為學生推薦書目,要在平等的基礎上與學生展開對話,充分尊重學生,從學生處罰,貫徹并落實生本理念。
教師可以通過將偏好類似的學生進行分組,在推薦學生閱讀的基礎之上,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在文章中找尋答案進行討論,以提高學生閱讀的主動性、思維的發散性,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不僅是需要通過大的閱讀量來實現,更需要學生進行有效閱讀,這就要求學生針對自己所閱讀的文章進行有效的延伸思考,以訓練學生的語文思維,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針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教師要重視合理的引導教材,激發學生的自我思維意識,提高學生的閱讀有效性。
(作者介紹:甘肅會寧縣丁家溝鎮慢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