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芳
摘 要:國家實施資助政策的目標在于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實現每人都能夠公正接受教育的目的。而為了推動資助效果的不斷提升,促進資助體系更加合理,應當構建發展型的資助體系,將扶困、扶志以及扶智三者有效結合起來,也只有如此才能夠使得資助體系更加健全,推動學生更好地成長與發展。本文就這方面的內容開展了全面化探究與分析,并提出扶困扶志與扶智相結合的對策,希望能夠促進資助體系更加科學,為資助的良好開展做好基礎與鋪墊。
關鍵詞:資助體系;扶困扶志扶智;對策;結合;發展型
高校資助工作是高校發展的一部分,通過合理的資助能夠解決多數學生的上學壓力,為更多的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從而能夠推動學生更好地成長。而將扶困扶志扶智有效結合起來,能夠使得資助更加全面、科學,推動精準幫扶政策的有力落實。不過,要想促進發展型資助體系的全面落實,有效開展扶困扶志扶智工作,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制定健全的幫扶對策,合理規劃每一步。這就要求高校應當做好分析與探究,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全面化了解,科學化制定幫扶流程,推動學生更好地成長。
一、發展型資助體系構建的現狀分析
當前隨著國家幫扶政策不斷健全以及高校發展規劃的不斷完善,發展型資助體系的構建也更加科學。高校資助體系的建設與育人實踐工作實現了有效融合,具體來看,發展型資助體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資助育人方面和精準幫扶方面。首先,資助體系得到了完善,從最初類型和數量較為單一的助學金、獎學金到后來的助學金、獎學金、助學貸款以及減免學費等多方資助形式,再到當前的獎、助、勤、貸、減免、補、緩和代償八位一體的資助體系,實現了多種資助模式的全面融合,推動了資助體系的類型、資助選擇等更加多樣化,促進精準幫扶工作得到更加科學地落實。其次,資助育人的實踐形式以及理念不斷發展提升,從最初的扶困助學工作到扶困獎學助學相結合,鼓勵更多家庭的困難學生發奮圖強,再到當前的扶困扶志扶智全面融合的全人教育培養,從物質幫扶到學習激勵再到精神激發,推動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積極適應環境,促進了學生更好地成長。
二、扶困扶志扶智相融合育人的具體對策
(一)確保精準扶困,全面了解學生訴求
高校應當構建“獎、助、勤、貸、減、免、補”為主體多元化資助體系,對困難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深入了解與分析,制定個性化的資助方案。首先,應當設立勤工助學崗位。要根據實際情況舉行“勤工助學雙選會”,合理分析學生特點,有效安排崗位。其次,要進行多項獎學金和助學金的設立。比如,可以設立企業獎助學金、校長獎學金、綜合獎學金等多項獎助學金,使得品學兼優的困難學生能夠得到更加全面的獎勵與資助。最后,要根據具體情況設立臨時困難補助金。比如,在學生遇到突發災難、突發重病的時候,學校應當合理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分析,并給予其臨時補助,以便更好地解決學生的不時之需。
(二)有效開展家訪,推動資助更加到位
高校要想更好地開展資助工作,必須要對困難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詳細化了解,這就離不開家訪活動。比如,高校可以派輔導員或者其它相關的教師等開展走訪工作,將收集到的情況以及信息等及時反饋給學校,學校根據這些信息制定健全的資助政策、資助方案。如此不僅能夠使得資助更加到位,提升資助的有效性、針對性,而且還可以促進師生關系融洽,構建師生之間的暖心橋。同時,通過開展家訪以及與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心理情況的深入了解,還能夠使得“扶困”與“扶志”、“扶智”全面融合起來,這就能夠促進高校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饋”的良性循環。
(三)科學化開展扶志工作,構建健全的能力拓展平臺
為了推動扶困、扶志、扶智的有效融合,單靠進行各類資助的開展是遠遠不夠的,還應當進行能力拓展平臺的構建,讓貧困學生能夠有平臺來拓展能力,促進其更好地實現自身的志向,并推動其智慧的有效發揮。比如, 高校可以鼓勵家庭貧困的學生擔任學生干部,積極參與志愿者服務活動,或者加入一些專業性的社團等,使得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在鍛煉中得到有效成長。如此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積極進行責任的承擔,這能夠為學校創建優良校風和學風帶來有利作用。
同時,學校還應當對家庭困難的學生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對其三觀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得他們能夠從政治上實現進步,逐步培養其奮斗精神和感恩意識,以便其更好地進行自身價值的發揮,增強奮斗的動力。
(四)高校與企業有效合作,幫助學生成才
發展型資助體系不僅需要對學生從資金以及學習等方面進行引導,而且還要從工作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資助,以便其能夠更快速地找到工作,緩解家庭壓力。有效開展校企合作,能夠幫助貧困學生進行實習崗位的尋找,讓貧困學生能夠有更大的自信進入到企業中開展工作,從而更好地實現理想。同時,高校與企業合作還能夠對學校的獎學金體系進行完善,比如可以設立企業獎學金,為學生更好地成長與成才提供資金支持,推動學生更好地適應企業發展。另外,雙方有效合作還能夠促進企業與高校的專業導師、企業導師以及德育導師共同針對于學生的情況進行探究,制定科學化的人才培養方案,這就能夠促進貧困學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就業能力和職業素養。
(五)有效搭建發展平臺,推動扶智工作的良好開展
高校學業幫扶的關鍵是要補齊短板,要構建科學化的發展平臺,從學業、就業以及創業三個方面出發構建幫扶體系,推動資助取得更好的效果。首先,高校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成立學業輔導中心,從學業方面對貧困生進行資助。專業課教師、班主任、輔導員等應當相互合作采取一對一深度輔導的形式,促進貧困生能夠不斷提升學業效果。其次,高校應當從就業方面對學生進行幫扶。如針對于貧困學生可以優先開展就業指導,使得其能夠更好地對自身進行定位,樹立良好的就業心理。并且還應當優先對其推薦就業崗位,對合作企業進行科學化開發,使得貧困生能夠更好地實現學校與企業的銜接。另外,還可以為每位貧困生發放相對應的就業補貼,推動其實現良好就業,提升貧困生的就業率。最后,加強貧困生的創業幫扶工作。高校要對于那些有創業意愿的家庭貧困學生進行科學化指導和幫扶,可以免費為其提供孵化空間,促進創業項目落地,還可以推動校內外創業導師幫助項目孵化。如此能夠促進貧困生有更強的就業能力,推動其實現職業的良好發展。
三、扶困扶志扶智相融合應當注意的事項
(一)高校應當全面分析貧困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其心理特點進行全面探究,做好疏導與溝通工作
通常來看,貧困學生往往心理較為自卑,內心缺乏安全感,很多時候較為膽怯,這對于其長遠發展以及成長帶來了不利作用。因此高校在開展資助之前要對學生進行全面化了解與分析,對其心理特點進行探究,必要的話可以對其開展心理教育和疏導,使得其能夠正視自身家庭貧困的現狀,并樹立遠大的理想,促進學生能夠在接受學校資助的同時,對這些資助進行良好利用,增強奮斗精神和感恩意識。要讓學生能夠將資助作為跳板,實現跳躍式成長,實現自身的志向,為智慧的有效發揮奠定基礎。
(二)要注重精神激勵
精神激勵是高校資助激勵的重要部分,合理對學生開展精神激勵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更為遠大的理想信念,讓貧困學生更好地對自身的情況進行分析,從而促進學生愛黨愛國與愛社會主義意識的有效融合。如此還能夠實現物質幫助、道德浸潤以及精神激勵的有效融合,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地引導,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
(三)要構建健全的評價機制
構建發展型資助體系離不開健全的評價機制,高校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構建相對應的評價機制,對學生進行科學化評價,并根據具體的評價結果進行資助活動的開展,使得資助更為有效,提升資助的針對性。
(四)要對資助育人故事進行傳播和發揚,推動資助形成良性循環
高校經過多年的資助育人工作,已經培養出來了一大批品學兼優的貧困生,他們成為了高校貧困學生奮斗的榜樣。因此高校要對這些事項進行傳播和發揚,積極為當前的貧困生進行這些貧困人員故事的講解,逐漸擴大宣傳力度,如此才能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饋的良性循環。
四、結語
為了推動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充分發揮高校的育人優勢,對貧困學生進行全面化引導與資助,高校必須要構建健全的發展型資助體系,推動扶困-扶志-扶智的全面融合。這不僅需要高校進行資助體系的健全,而且還應當充分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升資助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如此才能夠使得精準資助取得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周蕾.湖北地區高校研究生資助狀況調查及精準資助策略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2018,05.
[2] 陳思.高校精準化資助體系構建探析[J].濟寧學院學報,2018,10.
[3] 李華.基于互聯網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信息系統構建[J].長春大學學報,2017,07.
[4] 王欣.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