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制度作為國家整體金融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對地方金融經濟的發展和金融環境的穩定產生極為重要的保護作用。目前,雖然地方政府對金融經濟的發展和穩定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其自身的管理制度和模式需要緊跟時代的發展進行革新,特別是在金融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進變得更加重要。本文從地方政府在金融管理制度完善的必要性角度出發,分析目前地方政府在金融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有針對性的提出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金融管理制度
一、地方政府金融管理制度完善的必要性分析
金融資源作為對地方經濟發展能夠產生重要推動最庸的因素之一,對地方的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都具有極大的積極意義。目前,“一行三局”作為我國金融行業的管理模式持續完善和演變,雖然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和穩定性造成少許的影響,但歸結于這種管理模式缺乏對地方金融發展的長期規劃,造成了對全國各地的金融需求和經濟發展之間難以保持平衡。特別是在金融行業發展與地方政府的監管機制生產矛盾和沖突時,政府監管的過于強勢都會限制金融行業的持續發展。除此之外,小微類型的金融機構的重要性沒有得到當地政府的正確認識,即使在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金融機構也尚未獲得大規模發展的環境,難以發揮其對當地小微企業的金融作用。因此如何解決地方政府在金融管理制度中存在的問題,更好的幫助金融機構扶持本地中小企業,未來必將得到地方政府重視。
以客觀層面對我國的金融行業管理模式進行解讀不難發現,目前垂直管理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金融行業減少了政府干預的程度,也能對國家政策宏觀調控的獨立性和執行力予以保證,但這種管理模式卻造成了政府的監管存在一定空白,極易造成由融資轉變為非法集資的情況。特別是近幾年民間借貸、金融暴雷情況時有發生,這些問題的發生都對金融行業產生巨大的沖擊,迫切需要各地政府盡快對金融管理制度進行完善,以確保金融行業的穩步發展。
二、現階段地方政府金融管理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一)金融機構經營管理效益偏低
目前,我國很多地方金融機構所存在的問題大多集中在其運營和管理兩個方面,首先是其資產質量較差。截止到2018年底,我國的城市銀行數量上升到100多家。其中大部分的城市銀行都有其城市進行參股和管理。通過查閱中國銀監會公布的數據可以發現,截止到2018年底,我國商業銀行累計核銷不良貸款9880億元,較上年多核銷2590億元,我國商業銀行共處置不良資產近2萬億元,而2017年的數據是1.4萬億元。其中城市銀行的比例約為12.34%,不良貸款余額數目高達1219.2億元。其次,是外部監管機構對地方金融機構的監管力度不足,金融機構內部的管理混亂,多方面原因都造成金融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較多的問題。
(二)地方政府對金融機構過多的間接干預影響
地方政府具有對本地經濟的引導和發展的任務,為了扶持和發展本地經濟,吸引企業投資建廠等情況,出現很多運用政府的行政手段對金融機構的進行引導和干預。政府的通過政策傾向、使用政府的公信力和政治影響力等手段干預金融機構的風險評估和融資額度等方面。特別是政府主抓的重大項目和形象工程等示范企業,如果出現資金不足或融資受阻情況,政府往往會運用其行政職能幫助企業與金融機構進行溝通協調,進而獲得需要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具有較高的政策制定權利,因此在金融專項資金的使用、金融財政補貼和財政存款等多種政策對金融行業來講具有極高的吸引力,因此也會配合地方政府的干預,進而加大對本地企業的融資金額。
(三)部分地區金融監管矛盾十分突出
目前,我國地方金融管理制度沿襲了傳統分業監管的傳統,即由各行業的監管機構負責自身管轄范圍內的業務,而金融行業的覆蓋面廣,涉及到的行業多,造成了金融行業受到多個行業監管部門的共同監管,相互之間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機制,難以協同監管,出現了監管協調問題。根據銀監會2018年公布的數據來看,截止到2018年底,我國銀行業務金融機構網點數量攀升至22.87萬個,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數達到4588家。與此同時,伴隨著中國混業經營企業的數量和規模逐漸增多,金融行業覆蓋的業務呈現綜合化、大眾化和社會化。此外,還有一些地方政府的各級行政部門對金融監管職能的相互重疊等問題也造成了金融機構監管矛盾增多,造成資源的浪費。
(四)金融管理部門職能重疊
近些年,眾多地方政府為了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先后設立專門負責金融管理的部門,即各級的金融管理局,主要負責對本地區的金融業務進行統籌規劃和科學管理。但在此之前各級分管部門則已經設立有針對固定行業的金融管理辦公室。比如各省級政府委托省級信用聯社對當地的農業類合作金融公司進行監管,提供服務和指導。金融擔保公司由省級工業和信息化部門負責審核與監管。這種政出多頭的管理模式對各類金融機構而言理解難度大,溝通協調機制建立困難。并且極易造成職能分配不合理,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
三、地方政府金融管理制度完善的對策研究
(一)全面優化金融市場環境
首先,以省為單位,通過對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金融行業現狀進行深入調研,建立與本地區金融機構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法律法規,對金融行業的業務流程和行業準則進行統一和規范,從根源上減輕金融市場層次不齊,缺乏標準的現狀。其次,重視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切實保護銀行業投資者和證券業投資者的權益保護制度,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以往金融行業暴雷的情況,通過對數據的深入分析和前瞻性預判,打造金融預警機制,對投資者和金融機構進行科學的監管和保護。更為重要的是,無論是完善法律法規還是金融業基礎設施建設都僅僅是從外部對金融業進行管理,未來需要注意的是挖掘金融業發展背后的深層次情況,找出金融業經營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原因,如何將根源的問題解決才是全面優化金融市場環境的重要舉措。
(二)加強地方政府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力度
在地方政府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力度方面,以降低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率為切入點,運用政府的行政手段對金融機構的經營狀況進行宏觀調控,進而達到金融機構能夠自主升級管理模式,從運營基礎上達到降低風險的概率。第一,在內部監督方面,由各級政府指導管轄范圍內的金融機構完善自身的內部風險控制機制,聘請國內金融行業的專家學者進行現場輔導,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由政府為企業聘請專家一對一的進行輔導,為金融機構的決策和后期自控監督提供全程服務。第二,結合本地區的金融環境和市場現狀對金融監管制度進行持續性的更新和完善,強化外部監管機構對金融機構的監督管理職能。第三,由地方政府牽頭,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的對金融機構進行專項整治,凈化市場環境。金融機構雖然處于高速發展時期,但由于現階段國內的準金融機構大部分存在較大的隱患和風險,必須將推動發展與嚴格監管相結合。由各級地方政府開展專項整治工作,規范金融機構的運營情況和融資行為,確保金融市場的資金能夠合理有序的流轉。
(三)建立中央金融機構與地方金融機構協同監管模式
金融行業作為一個覆蓋面廣,影響力大的行業平臺,其經營的業務和和領域覆蓋全國內大部分的省市地區。與此同時,中央的金融監管機構和地方金融監管機構在權責劃分和監管職能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為了統一國內金融市場秩序,維護金融投資者的權益,必須對中央和地方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管范圍和職能進行科學的優化和界定,秉承權責一致的基礎和原則,給予地方政府在自身管轄范圍內的更多權限,充分調動其監管的積極性和責任心,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本土化優勢。同時,中央金融監管機構作為國家金融行業的掌舵者,應將更多的精力和資源用于國內金融行業的發展方向和經濟走向方面。打造科學合理的地方金融機構與中央金融機構的協同工作模式,有利于最大程度的發揮國內的金融資源,更有效的服務于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企業壯大。
四、結語
近些年,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金融行業也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會,各級政府為了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和秩序,在這一行業傾注了大量的大量的政策支持和資源扶持,在行業發展和管理制度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未來應在現有的基礎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確保金融行業更好的服務于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符瑞武,盧米,顏蕾.對完善我國區域金融風險管理體系的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3(21).
[2] 曹源芳,蔡則祥.基于VAR模型的區域金融風險傳染效應與實證分析——以金融危機前后數據為例[J].經濟問題,2013(10).
[3] 丁騁騁,傅勇.地方政府行為、財政—金融關聯與中國宏觀經濟波動——基于中國式分權背景的分析[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2(06).
[4] 宋凌峰,葉永剛.中國區域金融風險部門間傳遞研究[J].管理世界,2011(09).
[5] 王希寧.運用金融杠桿促進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較快發展[J].西南金融,2011(05).
作者簡介:靳羲喆(1991.04- ),女,吉林遼源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在職人員高級課程研修班學員,遼源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學士學位,信息工程,研究生專業:金融學,研究方向:金融管理與投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