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社會,情商與智商處于同等地位,都是評判一個人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教養方式是對孩子的成長發展以及情商的發育都重有要的影響。所以,為了孩子今后的健康發展,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重視孩子情商的培養。本研究通過分析不同教養方式對孩子情商發展的影響,提出了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培養兒童情商的相關建議,對父母培養兒童情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教養方式;兒童情商
一、研究背景
中央電視臺《心理訪談》心理專家胡鄧博士認為:現代社會情商的高低對個人成就具有決定作用,一個情商較高的人,不僅擁有較強的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還能從容的面對競爭,爭取獲得成功;丹尼爾·戈爾曼在《情商》一書中,對“情商( emotionalquotient, EQ)”進行定義,情商主要指人對情緒的自知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自我激勵能力、通情達理能力和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此外,研究表明智商決定一個人的發展下限,情商決定發展上限。一個人的智商先天的,但情商可以后天培養,這可以追溯到了兒童時期家庭教育中父母教養方式。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父母有效的教育和引導是兒童成長進步的必要條件之一。因此家長要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掌握孩子成長發展的動態,抓住教育契開發孩子的智商,培養其情商,在學校或其他群體中獲得競爭力。此外,兒童自身也要重視情商的培養。誠然,兒童在成長發展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我們預料之外的問題,但有些問題學校并不能獨立解決。此時就需要家校共育,在家長的積極配合下解決問題,為孩子創設一個舒適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培養其良好的情商,促使其健康發展。
三、不同教養方式對兒童情商的影響
(一)專制型教養方式
專制型父母往往忽視孩子本身的意愿與要求,讓孩子無條件服從自己。這類父母對孩子要求嚴厲,期望過高,但是缺少寬容與溝通。父母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只看結果、不重過程,幾乎不考慮孩子自身的年齡特點和意愿。如果孩子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將會采取嚴厲的懲罰措施。
一般情況下,這種教養方式下培養出來的孩子情商較低、自制能力較差,經常處于被動、壓抑狀態、缺乏自制力,不會變通。往往會形成兩種不同的性格:一種表面順從,但自卑缺乏獨立判斷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離開了父母掌控無所是從。另一種逆反心理較強,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易暴躁,很難處理好自己周圍的人際關系。
(二)溺愛型教養方式
溺愛型的父母對孩子的愛往往缺乏理性,生怕孩受一丁點委屈。即使孩子提出過分要求也盡可能的滿足。孩子在家庭中可以任意妄為、無拘無束,沒有規則意識。這種教養方式培養出來的兒童情商較低、通情達理能力較差,在人際交往中大都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責任感,合作性差,很少為被人考慮。
(三)放任型教養方式
放任型的父母對孩子的管束較少,大多采取“散養”的方式任其發展,對孩子缺乏適時引導。這類父母一般工作較忙,很少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對孩子缺少行為的控制與要求,忽視了孩子的內心世界與需要。這種教養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情商較低,因為自身一直處于被忽略的狀態,所以在人際交往中,很少替別人考慮,對人缺乏熱情與關心。
(四)民主型教養方式
民主型父母以積極肯定的態度對待孩子,與孩子平等交流,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為孩子提供自由發展的空間。這類父母善于智慧的引導孩子,能夠做到寬嚴相濟,為孩子提供在適合的范圍內自由活動的機會,但不放縱。這種教養方式下培養出來的孩子情商較高,為人處世、自控能力較強,對人友好,善于解決問題,自信心較強,在班級內人緣較好。
四、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培養兒童的情商
(一)創設寬松的家庭氛圍,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
“孟母三遷”的故事家喻戶曉,為了給孟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孟母三次搬家,好的家庭教育和教養方式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比專制型、溺愛型、放縱性的教養方式,民主型教養方式的家庭培養出的孩子更容易與人相處,自控能力較好、情商較高。例如,夫妻關系和睦,相敬如賓,家庭氛圍和諧,家庭成員之間經常表達愛,幸福感較高。孩子從小生活在這種寬松充滿愛意的家庭中,耳濡目染的就學會了如何去關心、照顧、幫助他人。相反,如果一個家庭中父母關系不和諧,總是無休止的吵鬧,甚至冷戰讓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與愛意。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孤僻、冷漠、失去了關心他人以及表達愛的能力。一般情況下這類家庭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情商較差,容易上當受騙。
因此,家長要為孩子營造一個寬松自由的家庭環境,并培養孩子表達愛的能力,以此為起點培養孩子綜合表達能力。
(二)強化規則意識,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溺愛型教養方式中,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可謂是有求必應。這類孩子大多數缺乏耐心,難以隱忍。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中,90個被試兒童圍繞在一個房間里,每個人面前都有一個棉花糖,假如能等15分鐘,他就會得到第二塊棉花糖。在長期的追蹤研究中發現,能抵制住第一塊棉花糖誘惑的孩子,在后期學習、意志、品行方面的發展都比較優秀。延遲滿足能力和規則意識是孩子是孩子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份能力和意識與孩子原生態家庭中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密切的聯系。在家庭教育中,愛孩子并不是無條件的為孩子付出一切,要做有智慧的父母。假如,放學后孩子想去打籃球,家長不要立馬答應他的要求,可以告訴孩子等你把作業學完了,可以去玩半個小時的籃球。即使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家長也不要立馬滿足他。家長可以將常說“等你完成了某件事再說”“我們等爸爸回來一起討論完之后再說”等等。讓孩子在期待與等待中培養其延遲滿足的能力。另外,當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預期效果之后,家長要適當的給對孩子進行一些獎勵的正強化,增加孩子的正確行為。
除家庭之外,兒童還要接觸很多群體,每個群體都有其規則。兒童如果想在群體中與大家友好相處就要學會等待與隱忍,遵守規則意識。這是父母培養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正確看待挫折,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
研究表明,一些成功人士情商、智商都很高,但遇到挫折時卻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一蹶不振,容易放棄。所以情商和智商是一個人成功必不可少的條件,但逆商決定其格局和人生高度。因此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正確看待挫折的積極方面,培養孩子面對挫折時的心理承受能力,對孩子逆商的培養也屬于孩子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
父母良好的教養方式不僅要提高自身的素質發揮榜樣力量、為孩子創設舒適的生活環境,還要培養其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毅力。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今天,樂高積木或機器人編程等培養孩子邏輯思維或抗挫能力的課程大量上市。例如,當孩子在進行編程和搭建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家長不要只關注孩子是否是掌握教師教授的內容、順利完成作業與否。而應給孩子正確的引導與鼓勵,抓住教育的契機培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兒童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堅持最后獲得成功,不僅獲得喜悅之感,而且還會增加其自信、豐富其閱歷。此外,家長還可以讓孩子參加夏令營、旅游等活動制造機會鍛煉孩子的逆商與情商。使孩子認識到在困難中也要樂觀堅強,幸福感不僅來源于外界充足的物質條件,擁有自我探索幸福的本能更加重要。
(四)家校共育,培養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
兒童每天都要在家庭和學校兩個環境中進行角色轉換,因為家庭和學校兩個群體結構、規模和成分的不同,所以家庭和學校對兒童的要求與期待也不同,導致教師和家長之間容易產生誤解和摩擦。然而,部分家長對孩子存在過分保護的現象。例如,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大多數家庭有兩個孩子,家長在買玩具的時候為了避免其爭搶會選擇一樣的玩具買兩個,這樣不但容易讓孩子養成自我中心的品質,而且剝奪了孩子人際交往的機會與能力。誠然,當孩子進入學校群體中的時候,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如他意,這時就需要孩子發揮情商進行人際交往來表達自己的意見與想法。因此,家長應努力配合學校教育,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禮貌謙讓,樂于助人,在班級中受同學歡迎的好學生。
總之,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情商的發展具有關鍵的影響。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僅要為提供孩子適當的物質保障,還要在花費更多的心思和耐心,引導和鼓勵孩子,使其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盧強.家庭教育的影響因素[J].電化教育研究,2013(9):91-97.
[2] 董亞芬.家庭教育的影響[J].外語界,2003(1).
[3] 朱保安.試論情商教育的意義及實現路徑[J].教學與管理,2014(24):65-67.
[4] 劉金花.兒童發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5] 吳維庫.情商與影響力[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劉旭(1992.03- ),女,山東鄆城人,魯東大學教師教育學院2018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