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也是在中國最早宣傳介紹馬克思主義的先進知識分子。李大釗的突出貢獻在于對馬克思主義思想進行了整體性概括,對馬克思主義的剩余價值理論,階級斗爭理論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闡述,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關鍵詞:李大釗;馬克思主義
一、李大釗馬克思主義觀的形成
(一)對近代中國社會現實及國際環境的憂慮與反思
李大釗所處的時代是災難深重的舊中國,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失敗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腐敗無能,中國成為資本主義強國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百姓受到軍閥欺壓,在國際國內的雙重壓迫下,中國國民經濟每況愈下,中國經濟逐漸演變為半殖民地經濟。經濟、政治、文化三者聯系緊密,“經濟上發生變動,思想也必然發生變動”。所以,中國經濟上的變動必然影響了思想的變革。
太平天國運動和辛亥革命即是為挽救民族危亡而進行的早期探索,兩次不同性質的革命都沒能使中國擺脫困境,李大釗開始思考資產階級的自由民主是否在中國行得通。十月革命的勝利使李大釗受到了極大的鼓舞,讓他看到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希望,在十月革命的推動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開來,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同時堅定了李大釗等人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問題的決心。
(二)對自身求學和社會活動的經驗總結
1913年冬,李大釗來到日本東京留學,留學期間,正值日本社會主義思潮十分興盛時期,加大宣傳馬克思主義。李大釗開始接觸到馬克思主義,閱讀了大量的馬克思主義文章。同時,早稻田大學濃厚的民主主義和自由主義思想也使李大釗思想逐漸受到影響,在此期間李大釗民彝思想開始形成。留學期間李大釗還受到日本安部磯雄、河上肇等社會主義者的影響,使李大釗回國后極力對此進行宣傳。
李大釗積極參與各種革命實踐。1912年冬,李大釗加入中國社會黨,運用社會黨的平臺參與到反對軍閥的斗爭中。1915年,袁世凱簽訂了日本企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后,李大釗參加反袁斗爭并寫出了《警告全國父老書》,號召全國人民在此危急時刻奮起自救。1920年李大釗領導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并在北京組織共產主義早期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和共產主義小組。這些革命實踐,使李大釗對中國的社會狀況有了了解,為他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李大釗馬克思主義觀的基本內容
(一)李大釗對經濟論的理解
李大釗分析馬克思主義剩余價值理論是勞工價值理論推演出來的。他認為,每個物品的價值,應該純是物品中所含人類勞工結晶的全量,而工人應該獲得的酬勞應當與他所創造的物品價值相一致。但是維持工力所需要的物品價值遠遠小于工力所創造的價值,資本家只支付給工人維持工力所需物品的價值,剩余的物品價值均資本家所有。資本家的利益就在于增加剩余價值,資本家盡力縮短生產工人必.要生活費時間,延長工人勞動的時間,減少工人報酬等方式盡可能地壓榨工人個剩余價值,進一步擴大他們的剩余價值。李大釗還進一步闡述了資本家取得剩余價值的兩種方式,“一是增加勞動時間,一是減少勞動的工銀”。李大釗指出,增加工人勞動的時間,便是增加剩余勞動,增加剩余價值,這樣資本家的利潤就越大,所以資本家一方面極力地增加工人的工作時間,但是另一方面資本家又極力地減少每一個工人的工作時間,讓每個工人在工作的時候保持很好的精神,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進而.獲得更高的剩余價值。同時,李大釗指出資本家獲取剩余價值的另一種手段是減少工人的工資,減少勞工的生活費,“他們利用婦女兒童,雇他們來作工,給他們很低廉的工銀”。伴隨這種情況隨之而來的是小工業被大產業壓倒,被大產業吸收,資本逐漸集中到少數資本家手中,出現了壟斷組織。小生產者和中產階級受到大資本家的沖擊,逐漸淪為無產階級。
(二)李大釗的階級斗爭理論
關于階級斗爭學說,是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理論也十分重視。他說:馬克思的階級斗爭學說“與他的唯物史觀有密切關系”。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各個不同階級之間斗爭的緣故全由于他們自己特殊經濟上的動機所決定”。例如法國大革命的發生,則是由于資產階級的經濟形勢漸漸可以壓迫擁有土地的貴族的結果。總之,各階級之間的互相爭戰,不論打著什么旗幟,“背后都藏著很復雜的經濟意味”,其最終目的都是“以圖壓服他的反對階級,而保自己階級經濟上的利益”。
李大釗說,所謂“階級”,“就是經濟上利害相反的”社會集團,“就是有土地或資本等生產手段的有產階級,與沒有土地或資本等生產手段的無產階級的區別:一方是壓服他人掠奪他人的,一方是受人壓服,被人掠奪的。這兩種階級,在種種時代,以種種形式表現出來”。但是,馬克思“并非承認”這階級斗爭“是與人類歷史相終始的”,不認為它“通用于過去、現在、未來的全部”。階級斗爭“將與資本家的生產方法同時告終”。
李大釗認為產生階級斗爭的根源是由于經濟差異引發了政治上的不平衡,各個階級都力圖保護自己階級經濟上的利益。階級斗爭不論是封建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都必須經歷,階級社會貫穿人類社會發展始終,階級斗爭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避免的,隨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如果社會組織生產力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必然要通過階級斗爭來改造社會組織,促進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大釗.李大釗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李大釗.李大釗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朱成甲.李大釗早期思想與近代中國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 李大釗.李大釗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習近平.在紀念李大釗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9(01).
[6]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曹曉玉(1994.05- ),女,河北唐山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現就讀于燕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