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交互式電子白板、多媒體課件等信息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有效地改進了教與學的方式,為構建小學科學高效課堂提供了有效平臺,真正實現了“科學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已經成為教育現代化的一種趨勢,用信息技術,實現學科信息化教學,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是信息技術課程和其他課程雙贏的一種教學模式。本文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教學有效整合的體會。
【關鍵詞】小學科學;信息技術;有效整合
一、信息技術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由此看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成功的動力”,學生在快樂輕松的教學氛圍中,學習效率也會大幅提高。目前,小學階段的學生都喜歡看童話、動畫、科幻等方面的電視,這是因為孩子們對這些童話、動畫、科幻感興趣,而回歸我們的科學課,大多知識的傳授還是單憑教師的講解,對學生來說很空洞、枯燥,自然也就沒有興趣而言,所以小學科學課應努力創設與其他學科不同的環境,將相關的知識編制成融聲、像、文字于一體的PPT進行教學,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觀察燒紅的木炭在純氧中燃燒時,我先做實驗,學生很感興趣,然后用事先做好的PPT通過電子白板將大炭燃燒時的動態、聲音、顏色一一展現在學生眼前。學生在這種直觀、輕松的環境中,能夠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同時也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此時學生探究的欲望強烈,學習興趣濃厚,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使教學活動情理交融、有張有弛,學生動腦、動眼、動耳、動口、動手,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更準確、生動地感知所學知識,這樣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這些科學知識。
二、信息技術與科學課整合
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學科進行整合,與以往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有實質的區別,計算機輔助教學是通過教師演示“課件”,學生觀察“課件”中所呈現的內容,教學方式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后,信息技術就不再只是輔助教學的工具,而是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學觀念的教育方式。
1.整合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科學教材中的許多內容涉及一些原理、規律性的東西,例如:地球的公轉和自轉,風的形成過程、巖石的形成過程等,這些都是我們無法直接看見的,憑借傳統教學模式,老師口述或圖片展示,沒有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不僅枯燥乏味,還很難講清楚。信息技術融合了文字、圖形、圖像、聲音、視頻等多種信息資源,通過這些資源,能帶給學生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觀感受。
在教學“地球的運動”單元時,教師可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教學,運用課件或在互聯網搜集到可用信息,將晝夜交替現象、地球運動的形式、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一年四季的變化以及北極星不動的現象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在教學“巖石和礦物”單元時,也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將人眼難以觀察到的巖石和礦物的形成過程,通過視頻或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使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具體化、形象化,幫助學生認識和掌握其規律。
2.整合使教學內容,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在現行的小學科學課教材中,有些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距離較遠,比如:四年級下冊的《油菜花開了》《各種各樣的花》,五年級上冊的《做一個生態瓶》等課,受時間和空間條件的限制,許多現象是學生短時間內無法親身考察或經歷的,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了不利影響。但是通過信息技術,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信息資源不受時空的限制,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即使無法親身感受,也可以通過信息技術途徑加以了解和掌握。
3.整合有利于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小學科學教材的編寫考慮了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程度,但無法體現學生的個性化差異,無法做到因材施教。在課堂教學中,一切教學活動應該圍繞學生展開。比如:在講授四年級下冊《各種各樣的巖石》一課時,筆者以課件形式為學生呈現教學內容。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通過觀察巖石標本掌握巖石的名稱、形狀、顏色、硬度等信息,通過網絡搜集每種巖石的產地、形成的條件和形成的過程等資料,然后整理所有收集到的這些信息。一節課的時間雖然很短,但是同學們收集到的資料各不相同,學到的知識也更多了,在整節課中運用網絡環境的互動性,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有了很好的互動,通過網絡教學,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發揮,提高了學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使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課程融合需注意的問題
教師應從科學課程的教學需求出發來使用計算機,而不是為了用計算機而使用,要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使用計算機,發揮計算機的長處。
網絡上的資源非常豐富,但重復現象較多,質量較低,不能直接用于教學。若是全部由教師自制,又會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且受到一定技術水平的制約,不能精確地表現出設計的需求,甚至還會耽誤本身的教學任務。
總之,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結合聲音、動畫等,把課文中“靜止”的語言變成“活動”的形象,變單純的說教變為“有來有往”的互動式教學模式,對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然,科學課與信息技術的有機整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長期的學習和探索,這就要求一線教育工作者不斷用科學理論武裝自己,并結合教學實際進行實踐,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郝京華.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教育部
【作者簡介】
佟玲,女;1978年9月生;本科學歷;一級教師;任職于盤山縣胡家學校,縣級骨干教師;研究方向:小學科學教學。
【重要榮譽】
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