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君
摘要:由于近些年來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改革,教育教學也越來越重要。為了體現出我國現代課程的綜合性、活動性和創造性特征,我國應運而生的推出了一門新課程《歷史與社會》,該門課程包含歷史、思想品德、人文、地理和社會等內容,這門課程和初中歷史是不同的,這門課程可以說是歷史、地理、政治的綜合體,屬于文科課程。那么,這門課程的應運而生加強了學生與生活、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但如今的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但其中“生活教育”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因此,本文主要談談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生活教育”。僅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來的,他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這在教育教學中可以給老師以很大的思考,讓課堂教學更加生活化,讓學生去觀察生活,去體味生活,去研究生活,能讓學生感受到所學知識與自己沒有距離感,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對于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其中理論知識都非常的理性化,過于強調思想品質,而且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都非常空洞,歷史也離學生的實際生活非常遠,比較不切實際,遠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所以說,“生活教育”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下文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談,一是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生活教育”的作用,二是初中老師與社會中“生活教育”的策略。
1 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生活教育”的作用
對于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來說,進行“生活教育”能夠讓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生活情景設置的許多提問,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回答出來,不需要具備很多專業知識,學生在巧妙的問題中就非常容易學到知識;進行“生活教育”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老師利用生活中的知識輔助學生的課堂學習,能讓學生深刻的理解知識,而且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能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生活教育”對學生學習能力培養也要很大的作用,能讓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得到提高。
2 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生活教育”的策略
2.1 引導生活課堂
都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老師在進行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精心設計,把生活中的熱點話題引入到課堂中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從生活中走入課堂,引入實際生活中的話題,能快速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不會在課程上分心,讓教育教學更好的開展。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歷史與社會《冷戰時期的世界》這一章節的內容時,老師就可以播放一些美伊戰爭、美國9·11事件的視頻,讓學生非常直觀的感受到戰爭帶來的危害,然后老師就可以由此引出一系列的問題:“當時的世界格局是什么樣的?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或者途徑是什么?為什么會發生戰爭?”指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本上的知識,并且積極思考,由此引出這節課的中心思想,讓整節課能夠順利的展開。
2.2 聯系生活實際
讓學生能夠把所學的知識學以致用是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雖然說歷史與社會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不是很多,但老師依舊可以把課堂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學到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得到擴展,讓學生體會到這門課程的樂趣所在,也讓學生能夠領略到所學知識學以致用的成就感。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歷史與社會《隋唐:開放革新的時代》這一章節的內容時,學生們在認識到隋唐時期的治國方略后,老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治國方略對于現在的中國建設有什么啟示,學生們聽后暢所欲言,和周圍的學生不斷的討論,這幾個方面談論的非常多,一是要知人善用,二是要重視農業發展,三是要善于聽取群眾的意見,四是要重視人才的培養。學生們精彩的回答,讓學生很有滿足感,這個過程的體驗,讓學生感受到了歷史就在身邊,也讓學生鞏固了理論知識,并且明白了以史為鑒的重要意義。
2.3 創設生活情景
情景教學是近幾年來運用非常多的一種教學手段,情景教學能夠有效的改善課堂的沉悶,讓教育回到實際生活實際,回到學生的世界。進行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老師就可以創設生活情景,突破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課堂更有活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歷史與社會《連通世界的新航路》這一章節的內容時,老師就可以把全班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討論學生們都知道的食物土豆的傳播原因,讓學生從整個世界地圖上考慮,然后適時的引出新航路的開辟,土豆只是其中因為新航路的開辟而傳播帶來的影響之一,通過這個過程,學生之后看到土豆就會想起這方面的知識,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課堂活起來。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與社會中的“生活教育”是必須進行的,讓學生在生活情景中體驗教學,讓“生活教育”一直伴隨著學生的學習,讓學生感受不到學科的距離感,讓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更加有活力,實現生活與教育的雙贏。
參考文獻:
[1] 樓江紅主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2] 陶行知著.陶行知論文集[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單位:浙江省瑞安市馬嶼鎮順泰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