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學生只有在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逐漸養成科學的探索精神和創造品質。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出培養學生提出數學問題能力的教學策略,旨在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促使學生數學能力全面發展。
【關鍵詞】數學問題意識;提問能力;教學策略
一、學生的問題意識受阻原因
調查表明,學生上課時由于緊張,師生的嘲笑,不喜歡提問;有一部分同學不知怎么提問題;還有一部分同學沒有機會提問。長期習慣于“老師問學生答”這種接受式的學習模式,導致學生缺乏問題意識,不會問問題,即學生的提問能力太差。教師沒有鼓勵學生提問的意識,課上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使得學生不大有機會提問,這嚴重制約了學生問題意識的正常發展,阻礙了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
二、培養問題意識的幾點嘗試
(一)營造積極的課堂氣氛,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在彼此的交往中,不僅要給予學生更多信任,充滿情感的談話式話語,如“沒關系”“大膽講”“你的見解很獨特!”等,而且還要用微笑、點頭、注視、肯定的手勢以及關懷性的接觸方式進行鼓勵。以此同時,教師要客觀、理性地承認每個學生是不同的個體,接納他們不同的認知特點、思想觀點、生活經歷和個性特征,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輕易否定學生任何一個哪怕是低級幼稚的問題,挖掘其問題中的閃光點和可貴之處,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同時制止學生中冷嘲熱諷的行為,這樣學生便能放下心理包袱,大膽發問。
(二)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質疑情境,激發學生提問
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質疑條件。創設問題情境就是一種好的途徑,問題在情境中產生,好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將故意設置障礙、留出疑問、露出破綻作為切入點,為學生提供“有問題可提”的機遇。通過一系列悉心引導,學生就會逐步養成凡事問為什么的習慣。
比如:引導學生辨別分析錯誤的解法,在辨析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經常留一些漏洞,可促使學生提高警惕性,養成用批判的眼光看問題的習慣,有利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
將全班學生分成兩組,要求第一組學生按學生1解法求解,第二組學生按學生2解法求解。2分鐘后,筆者挑選了兩位學生的解法投影出來。
此時,教室熱鬧起來了,學生都想知道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類題呈現的矛盾結果,無疑在學生最近發展區引起了認知沖突,筆者認為,錯因辨析的時機已到。經過學生互相討論,最終一致認為:
學生1的解法是正確的,學生2的解法是錯誤的,錯誤原因在于將函數解析式化簡后再求定義域時,擴大了變量x的范圍。因此,在求函數定義域時,一般不能先化簡再求解;另一方面,也說明學生在學對數的有關公式時,沒有對公式成立的條件引起足夠重視。
(三)、創造時空,誘發學生提問
“問”源于思。它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環節。一個問題的提出往往需要時間和空間,只有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才能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現象到本質地提出問題,讓學生逐漸學會質疑。
設計本例的意圖是引導學生用特殊的“位置”來解題。事實上,由M點的任意性及四個選項都是常數,說明△MON的面積是一個不隨M變化而變化的定值,故可以將M點取在雙曲線的某個比較容易算出面積的特殊位置——如雙曲線的右頂點處,于是,便將問題轉化為“求一個斜邊長為2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積。”答案是A。例題剛講完,就有學生質疑:
生1:老師,如果將選項D改為“不能確定”還能否用此方法求解呢?
師:不能!因為,“不能確定”就意味著這個三角形的面積可能隨M變化而變化,而取一個特殊“位置”計算出來的只能代表這種情況下的一個數值,它不能代表全部。
生2:那應該用什么辦法解?
師:只能正面求解。
生3:怎么解?
生4:那如果是一般的雙曲線呢?……話題一打開,學生的思維火花源源不絕……
總之,教師應多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探索過程,不僅獲得思想方法和探索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完善學生的思維結構,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李煜,如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J].新課程,2016(12)
【作者簡介】
姬慧娟,本科;一級教師;從教14年;研究方向:高中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