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村民自治制度功能由最初的民主實踐轉向民主實踐與治理效果的雙重功能,但是,在實踐中卻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一方面過多的制度使得基層在具體的村民自治過程中無所適從,同時關鍵的制度供給如民主管理等,還存在供給不足的現象,導致制度“過剩”與“缺乏”并存;另一方面,當今村民在行使民主權利的過程中,更注重治理效果的評估,使得在實踐過程中如何處理民主與治理之間關系存在矛盾。為此,既需要對國家主導的制度建設進行調整與完善,也要重視鄉村社會資源自身的發育,將村民自治效能重點重新回到重視治理成效,通過發揮治理效能帶動鄉村民主發展。
【關鍵詞】高中政治;村民自治制度;民主;治理;研究
村民自治制度實施以來,特別是摧毀人民公社化制度之后,調動廣大村民的生產積極性,增強其有序的政治參與性,更好形成實現基層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已成為國家與社會的普遍期望,而隨著制度的不斷發展,我們開始期待村民自治制度承擔更大的任務,即民主與治理。
一、民主與治理的沖突
村民自治制度作為我國最為廣泛的基層民主政治實踐,既需要國家在宏觀制度上的嵌入,也需要鄉村社會自身的發展。從國家層面來看,大部分制度建設都傾向于民主選舉的程序及操作建構,這對推進我國的基礎民主政治實踐具有巨大意義。但是,由于我國鄉村社會自身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不夠完善,使得基層的政治參與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治理效果同時也有待商榷。
1.對民主選舉的過度關注
在研究中發現,即使更關注民主程序的操作及落實,在村民政治參與的民主中,我們也陷入了特里.萊恩.凱爾所說的選舉主義謬誤,即“認定選舉比民主的其他特征都重要。在基層自治過程中相比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以及民主決策,民主選舉被放在了更重要位置上,甚至更多地方更傾向于對民主選舉形式和手段的翻新,認為形式多樣會更好地體現實現村民的民主選舉權利,例如,在治理模式上有“三會治理”模式、“互聯互動互補”模式、“3Z+1”模式等,“經驗”層出不窮,“模式”不斷翻新,往往使人感到無所適從,其約束力可想而知,所以我們最為重視的民主選舉也面臨著制度缺失、錯位的現象。
2.治理中需要的鄉村社會自身資源發育需要加強
現代民主政治要求的權利意識、民主意識關注顯得不足,在如何提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帶來的家庭個體經濟盛行所導致的社會粘合度較低等短板問題上也存在盲區。如果將村民自治制度的初衷定義為村民民主權利的實現,那么隨著自治制度的發展,治理功能慢慢為人們津津樂道,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人們更關注村民自治制度給農村帶來的更深層次的利益。馬克思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一個人擁有的財富總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的社會地位、受教育的機會、對社會的認知程度、政治參與的心理、動機和技能等。經濟因素將毫無疑問地成為我國村民參與基層群眾自治的重要因素,安東尼·奧羅姆指出:“處于較高社會經濟地位的人參與政治的比例必然要比處于較低社會地位的人高些。我們必須承認,在村民自治過程中出現的村委會的角色困境、集體利益與村民個人利益困境、基層政府行政權與村民的民主權利伸張困境、在治理過程中政治精英是以德服人還是以才服人的困境等,都是擺在自治過程不可逾越的難題,農村的經濟發育、政治參與意識發育、組織發育等目前都是村民自治制度實施欠缺的短板。
二、以治理為核心的村民自治制度建設
1.民主制度的完整性。
關于民主選舉的制度等呈現“制度過密”的現象,對于“民主決策”、“民主管理”以及“民主監督”的制度設計相對顯得比較薄弱,盡管在目前治理過程中對村委會的選舉、罷免、村委會賄選以及對村委會采取的監督的形式、基層民主決策都有了進一步發展,但在缺乏一個由規范、制度和利益構成的支撐性背景下,將民主最小化地歸結為自由選舉和言論自由,與一個持久的自由主義結果相去甚遠,單純注重基層自治某一方面的民主必定是會大打折扣。
2.治理制度嵌入的適度性
事實上,沒有民主信念的基層民主是不穩固的,這是加強基層民主鞏固的重要條件。一旦排水系統建成,該系統的監督和維護都需要在熟悉的公共官員與合作的鄰里成員間持續面對面的互動。缺少民主信念的村民自治將會成為空中樓閣,村民在自治的過程中甚至會產生非民主,甚至是反民主行為,進而會影響整個農村的村民自治建設,因而,社會自身的發育顯得難能可貴。同時,治理的變革需要重新梳理政府嵌入與社會自我治理的平衡關系,實現重新規范和界定政府嵌入的范圍和形式,為社會自治的生長騰出空間,從而為政府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創造條件。
綜上所述,在我國的村民自治過程中,無論是從村民自治所需的制度,還是村民自治所要承擔的任務來看,都面臨著一系列矛盾,既有村民與村委會在治理過程之間的矛盾,也有民主選舉過后農村如何治理的矛盾,如果處理不好,不但會影響治理效果,也會影響民主素養乃至民主進程的推進,而在諸多問題與矛盾之中,村民自治制度所要展現的效能更具全局性的意義。盡管現在的村民自治還存在各種各樣問題,但我們并不否認民主選舉,更不會否定村民自治制度,它包括“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以及“民主監督”的協調建設,促進村民自治的協調發展,重視農村治理的實際績效,通過提高治理績效促使民主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張新光.20世紀中國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回顧與思考[J].長江論壇,2006(05)
【作者簡介】
原鳴霞,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政治教學。
【重要榮譽】
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