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超君
【摘 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信仰教育是重要的核心思想,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思想,是高校教育理論的終極目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當中,信仰維度嚴重缺失,因此,影響了教育的效果,加強了對教育的改革,提升了思治教育的實效性,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吸引力。
【關鍵詞】信仰教育;高校思政課;改革研究
一、道德信仰的價值意義
提升個人的人格魅力于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信仰道德對個人的價值體現。
(一)對個人道德行為有正確的指引作用,有助于形成個人信念情感意志,有利于形成個人的道德導向,面對道德沖突時,能夠遵照自己的內心,選擇正確的道德行為。
(二)有利于實現個人追求高級精神,道德信仰是人們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追求,人們渴望被尊重,渴望體現個人的價值,也能促進人們完成神圣的道德使命,實現人生的幸福感。
(三)有利于升華個人的人格,使人不斷追求。在自我完善的過程當中,能夠為實現集體利益而努力。
二、道德信仰對社會的價值意義
(一)提高社會主義的道德凝聚力
道德信仰能夠提高社會主義的道德凝聚力,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作用,能夠促進社會凝聚力的形成。
(二)能夠實現社會主義道德的精神力量
加強集體主義的道德信仰,加強最求道德的最高境界,信仰道德是道德信仰內容的重要體現。
(三)道德信仰有利于改善道德教育模式
知識教育與道德信仰教育的教學重點不同,信仰教育的教學模式更注重追求實踐性和情感性,道德信仰教育采用邏輯性和科學性的力量,使受教者更加信服,道德信仰有利于改善傳統的道德教育方式。
三、高校大學生道德信仰教育的改革研究
在全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會議上,習主席強調要把思政教育貫穿于教學當中,開創高等教學的新格局。強化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是國家重視的領域,在時代的要求下,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信仰教育,要作為一個重要的教育維度,對時代發展具有重要內涵。
(一)教學內容要豐富
通過重大、正能量的道德案例,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通過思政教育來發展道德信仰教育,提升大學生對思政教育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通過重大的社會案例,比如十八大以來,黨對腐敗的問題的采取措施,贏得了人們對政府的信任,用信仰來激發學習動力,并引入教學當中,能夠使學生真正理解信仰道德的內涵。
(二)建立科學的獎懲制度
完善教育資源,讓學生遵守法律,這是道德想的基本要求。創立科學的獎懲制度,運用現在的治理觀念和道德精神,通過網絡新媒體宣傳道德理念,可激發社會正能量,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使大家都能遵紀守法,共同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并取得大學生的認同感和理解,并積極運用到自身上,這對社會來說,是一種隱性的思政教育,對實踐道德教育來說是一種實用性的教育。
(三)使道德教育更具有多樣性
在高校思政課堂上,教學模式需要多樣化,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并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融入學生的生活當中。道德理念、道德認知以及道德生活等觀念,需要通過實踐實現,而不僅限于在課堂上,可以通過網絡教育的形式,讓學生增強趣味性和興趣,幫助學生主動判斷和思考,增強實踐能力和深入性的作用,培養大學生的道德信仰。
(四)營造家庭與高校協作的教育環境
教師需要為人師表,用自己的行為做模范,形成榜樣的力量。在道德信仰教育當中,發揮家庭與家庭協同教育的模式,提高家長學校教育工作者、政府工作人員的表率作用,可為學生樹立道德行為榜樣,在自然學習當中,可幫助學生樹立典范作用。在塑造大學生道德信仰的過程中,能夠對學生起到積極作用。
結束語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運用信仰維度進行思政教學,對穩定社會、提升個人人格、實現我國社會主義凝聚力具有積極作用。道德信仰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改革中,應當注重多樣化的教學,建立獎懲制度,使道德教學更具有多樣性,并能使家庭與高校教育共同協作,發揮教師為人師表的作用、家庭成員的榜樣作用,通過新媒體網絡宣傳的形式,營造良好、遵紀守法的氛圍,構建良好的信仰道德教育氛圍。
【參考文獻】
[1]王劉琦.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影響及改革研究——評《鑄就信仰:高校思政課教學創新》[J/OL].領導科學,2019(08):118
[2]周慶.提升高校思政課親和力教學探究——評《鑄就信仰:高校思政課教學創新》[J].當代教育科學,2018(10):97
[3]陳愛華.實證分析:高校思政課教師的馬克思主義信仰[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2,28(12):38-41
[4]劉國習,陳麗華.高校思政系列青年教師馬克思主義信仰問題簡論[J].中國農業教育,2012(03):27-31
[5]徐永祥.法定計量單位在建材非金屬礦地質樣品化學分析中的應用[J].建材地質,1992(05):28-32
(國防大學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