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婷 鄧文啟
摘 要:在當今藝術作品中,在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的影響下,各類型的藝術作品由具象變為抽象、由題材讓位形式。有形藝術向抽象觀念的越界、藝術類型的邊界問題一度成為焦點,筆者從藝術本質、藝術發展史和藝術創作實踐3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藝術類型;藝術本質;藝術發展史
早在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就對文學(詩)與其他藝術進行了區分。古典哲學家黑格爾根據理念與形象之間的關系,將藝術分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至今,人們采取不同角度、不同標準對藝術類型進行分類,但是劃分卻也不是固定肯定的,隨著藝術自身的發展這種劃分已經越來越具有爭議性。如托尼·史密斯將一對立方體的鋼材漆成黑色,命名為《黑色盒子》;約翰·凱奇的《4分33秒》,是一部完全靜默無聲的音樂作品。這些藝術作品呈現出當代藝術類型之間的邊界模糊、混沌。藝術類型的界限一直以來也是藝術理論、藝術工作者探討的熱點。
1 藝術本質橫向維度
從后印象派、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開始,各藝術類型的邊界被藝術家們極大地拓寬、延展。現代藝術對古典藝術的顛覆性批判,后現代藝術對現代藝術定義的擺脫和不屑,聚焦現代、后現代藝術在藝術本質層面的發現,以往藝術作品創作過程、創作經驗使“藝術來源于生活”有著高度的認可。當今藝術有著極大的顛覆。現代日常生活被審美化、大眾化,藝術與生活有著更為密切的關系;但藝術并不是生活,如果人人都是藝術家,物物都是藝術品,也就意味著人人都不是藝術家,物物皆不為藝術品,沒有藝術家、藝術品可言。當今是藝術自身運動的發展階段,正如黑格爾、丹托在藝術發展史上對藝術作品作出終結論的斷言:藝術仍在發生、發展、變化。貝多芬的音樂作品具有極大的超前性和時代創新性,從理性、客觀的古典主義時期過渡到感性、富于詩意的浪漫主義時期,賦予了音樂藝術更高的情感價值。貝多芬被后世稱為“樂圣”。藝術與生活邊界的變化不意味著距離的消失,而是對現實生活的簡單覆蓋。
2 藝術發展史縱向維度
從藝術類型的發展史角度觀察,這是一個推陳出新、不斷變遷發展的歷史。每一種藝術樣式都有自己的演進歷程,而在具體的探索過程中,既有迂回也有曲折,也可能是另辟蹊徑。戲曲綜合音樂、舞蹈、美術、表演;電影藝術是綜合攝影、文學、戲劇表演、美術、音樂等多種因素。這種聯系和融合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如當今風靡的藝術樣式——音樂劇。追溯到一百多年前,音樂劇最初吸收了許多來自19世紀舞臺表演的形式:小歌劇、喜歌劇、啞劇、歌舞雜耍、滑稽表演等藝術樣式。20世紀中期,音樂劇逐漸成為一種獨具魅力的戲劇演出形式,由音樂、歌曲、舞蹈、舞美等元素有機整合而成。鄧肯的現代舞來自古希臘藝術的啟發,是對古典芭蕾的徹底反叛而提出的;而古典現代舞大師韓芙麗的呼吸技術則是來自東方。在當今全球化、文化趨同的時代,隨著社會高速發展,藝術樣式間的聯系、配合將會更加突出、豐富、多樣,藝術創作必須突破自我,破繭成蝶、獨立而行。這正是藝術樣式的誕生、發展、鼎盛、衰落史。
3 藝術創作的實踐維度
最后我們回到致使藝術類型邊界混沌、困擾的藝術作品現象角度,各藝術類型的作品皆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精神生產活動,社會的發展、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必然帶來藝術發展的巨變。每個社會階段的文化與藝術特征,都是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與發展狀況的真實寫照,反映出某一階段的社會發展水平。原始社會時期造就陶器、雕刻等藝術的繁榮;青銅時代青銅器上饕餮紋呈現;資本主義時期迎來文藝復興,從中世紀神的焦點轉移到對人的關注。社會生產力的變化、藝術自身發展帶來了藝術媒介、藝術技能的變化。技術技能的改變給藝術家創作賦予新的表達方式,呈現新的表達效果,進而引起藝術樣式蛻變創新。藝術媒介的創新則更為直接地致使人們探索藝術樣式,19世紀光學物理和化學發展,照相術直接挑戰著古典寫實藝術(繪畫藝術)。現代,多媒體、新媒體技術對傳統藝術類型有巨大沖擊,人工智能與各藝術類型廣泛結合;不用經過對音樂樂理知識的學習,只需將已有樂曲輸入電腦,人工智能即可進行編曲。人機配合的創作方式是人類音樂節創作進度的20倍。索尼巴黎計算機科學實驗室研究人員利用人工智能機器創作世界名曲,獲得專業音樂學習者的認同。如果將邊界設置為一種界內和界外的組合,藝術類型邊界的概念多半指藝術類型的“底線”,在這個底線之上即可認定為此種藝術類型。那么,“不固定性”則是這個時期音樂發展的底線構成條件之一;同時也就意味著藝術類型的狀況與其所產生的時代的總體生產、文化水平是相適應的。當然,也就不能簡單地以進化的觀點來看待,也不能以線性進步來要求藝術類型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
在全球化、國際化交織的跨文化系統中,生產力大力發展,新技術不斷更新,藝術類型邊界的模糊必然成為一種更加復雜的現實和必然。文化去分化、藝術生活化,藝術類型邊界限定必然遭受質疑。然而,這不意味著藝術類型邊界的消失。藝術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而藝術在其中的發展軌跡亦具有自律和他律的雙重性,促使各類藝術類型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尋求獨立的身份。
參考文獻:
[1] 王宏健.藝術概論[J].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2]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第2版)[J].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3] 于平.中國舞蹈藝術[J].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