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婺源儺面具是儺文化中儺祭、儺儀需要使用的道具,是較為原始的面具造型,是原始圖騰的再現,是自遠古時代以來人們重要的精神力量。面具的藝術形式從春秋戰國時期流傳至今,造型手法和制作技藝保留了純拙的民間特色。本文通過分析多種特色儺面具的造型、技藝與色彩,總結其藝術特點,探索婺源儺面具獨特的藝術價值以及傳承方式。
關鍵詞:儺舞面具;藝術特點;傳承方式
1 婺源儺面具的起源與發展
儺面具是儺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關鍵因素,同儺文化應運而生。“儺”字具有神秘色彩,它不僅是祭祀儺神的巫術活動,也是一種娛神娛人的情感寄托。婺源儺面具由古老的山越人運用原始圖騰符號創作而成,并代代相傳至今。
儺文化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論語》中曾記載“鄉人儺,朝服而立于阼階”,可見儺文化在當時的發展狀況。婺源儺舞表演用到的儺面具達40多種,多運用木刻的技法,再繪以顏色。儺面具成為了巫術活動中傳達情感的符號,不同的面具形式展現出多樣的情感情緒。
從今天的文明角度看儺舞面具,其或許更多的是一種心靈上的慰藉,而不是作為巫術方式祈求神明。從傳統文化的角度看儺舞面具,其積淀了幾千年的藝術經驗和民間特色,現在的很多民間藝術家依然堅持制作儺舞面具。
2 婺源儺面具的造型
2.1 婺源儺面具造型的類別
婺源儺面具的造型較為純拙,可以大致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歷史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如諸侯將軍、孫權、關公、李斯丞相等,將人物化作神;第二類是道教傳說中的神明,如土地神等,表達對神明的敬意;第三類是婺源當地特色的儺面具形式,如“八十大王”面具有三只眼睛,其中一只眼睛在眉心上方,是一種具有火焰的太陽紋,同下巴的太陽紋對應,遵循了陰陽結合、虛實相生的傳統道教規則,表現了對自然的崇拜。
2.2 婺源儺面具造型制作技藝
婺源儺面具大多數是民間手工藝制作的木質面具。木制面具一般將香樟木、柳木、映山紅作為首選材料,這些材料質地光滑并且易于雕刻。將木料制作成模胚后,再進行繪圖。最重要的一點是,雕刻藝人按面具性格要求,用夸張與寫實結合的方法,以刀代筆,在整塊木料上運用浮雕、圓雕、線刻等技法雕刻出栩栩如生的眾神形象。雕刻時淺浮雕和鏤雕相結合,輪廓分明,線條夸張有力,符合人們對儺的審美認識——獰厲、古樸、稚拙、率真。
2.3 婺源儺面具色彩的象征意義
婺源儺面具的色彩總體經過了由感性走向理性、稚拙走向嫻熟的發展過程。
早期色彩多具有樸實性和寫實性,這一時期的面具多以黑眉肉膚、紅唇白齒的色彩形式,使人可以感受到面具的自然與舒緩。
發展至色彩技巧成熟的時期,儺面具的視覺效果更加豐富多彩。其中顏色的運用和搭配也出現一定的程式化:紅色表示忠勇、黃色表示沉著老練、藍色表示陰險恐怖或者桀驁不馴、白色表示純潔善良、黑色代表剛烈率真。通過不同的顏色搭配來烘托、強化形象,產生了鮮活動感的效果,色彩的“人性化”運用也對臉譜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3 婺源儺面具的藝術價值與傳承方式
通過分析造型方式和色彩運用,可以總結出婺源儺面具不僅具有藝術性,而且具有屬性和巫術符號,使人們在儺祭時可以感受到心理慰藉與訴求。在當今藝術多元化的時代,婺源儺面具作為中國的傳統藝術精粹,需要在傳統技法上加以創新,融入一些新鮮的時代主題,實現其最大的藝術價值。
婺源儺文化正在不斷的發展中,其中儺面具成為了發揚婺源藝術文化的重要載體。婺源要想進一步傳承發展婺源儺面具,應利用當地豐富的旅游資源和地域文化,將民俗博物館、美術館的功能性放大,更好地展示儺面具的獨特魅力,并在專家的指導下,推出婺源儺面具的專業書籍和紀錄片,使觀者進一步了解婺源儺文化。
另外,工藝紀念品和文化創意產品成為了拉動經濟增長與推廣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徑。在婺源儺面具的創新上,可以運用儺舞中的角色形象,推出文化創意產品,不僅能使儺面具的藝術形式得到發展,還能推動民間藝術文化的傳承。此外,還可以將儺舞推陳出新,制作成大型舞臺劇并演出,使靜態的展現形式趨于動感。
婺源儺面具是婺源地域文化的象征,具有獨特的藝術語言,并形成了一種強烈的藝術符號。通過藝術展現方式,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當地的藝術特色與地域文化。在對儺面具進行藝術傳承的過程中,我們既要保持婺源儺面具的地域文化與精神,又要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并運用多種方式展現,使其成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藝術。
參考文獻:
[1] 錢茀.儺俗史[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0.
[2] 王興業.從儺面具的藝術特色看民眾的審美情趣[J].美術大觀,2007(6):60-61.
[3] 張麗君,彭尊善,婺源儺面具文化的靜態保存與動態傳承[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5(2):39-42.
作者簡介:樂立(1995—),男,湖北武漢人,湖北美術學院美術學系2017級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藝術策劃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