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漁鼓,是一種說唱曲種,廣泛流行于我國各地,包括湖南、山東、湖北、山西等20余個省份。最初作為道教傳經布道、道士托缽沿門的工具;早期表演形式為一人左懷環抱漁鼓筒伴以簡板擊節,右手擊拍漁鼓筒,說唱相間。隨著流傳范圍的擴大,在各地形成了其他不同稱謂,如道情、竹琴、嘭嘭鼓等。本文通過對湖南漁鼓研究成果的整理,從湖南漁鼓研究成果覽,湖南漁鼓的歷史淵源,湖南漁鼓音樂本體研究,湖南漁鼓發展、傳承類的研究成果4個方面展開分析,以使讀者對湖南漁鼓的研究現狀有進一步的了解。
關鍵詞:湖南漁鼓;歷史淵源;音樂本體;發展傳承
1 湖南漁鼓研究成果覽
筆者通過對中國知網、超星移動圖書館等線上學術平臺的搜索整理并結合校內圖書館、各地方圖書館可知,對湖南地區漁鼓研究的學術期刊成果主要以衡陽市、常德市、永州市為主;提及湖南漁鼓的著作較為豐富,而以湖南漁鼓內容為主要篇幅進行展開陳述的較少。
1.1 湖南漁鼓研究在學術期刊中的收錄情況
筆者在中國知網、超星移動圖書館等線上學術平臺以關鍵詞“漁鼓”一詞進行搜索,通過對所有期刊進行掃讀,其中各時期涉及湖南漁鼓的期刊文獻共76篇(見圖1)。漁鼓在湖南的北部、西部、南部、中部均有分布,但學者對湖南漁鼓研究的期刊主要以湘南、湘北兩個地區為主(見圖2)。
圖1將湖南漁鼓研究的成果分為5個時期,前4個時期為10年一個周期,最后一個時期是2年。相對于前3個時期,后2個時期對湖南漁鼓研究的成果更為豐碩,分別為33篇和18篇。在前3個時期的期刊文獻中,大部分是漁鼓劇目的收錄和綜合性陳述,進行專題性研究的較少,其中最早的一篇為1977年《湖南曲藝講座》;專題性研究最具代表的是2005年揚揚的學位論文《湖南常德漁鼓調查報告》。后2個時期的2篇學位論文分別為羅艷玲的《流傳中的傳承——湖南祁東漁鼓的人類學考察》、趙靜的《小學音樂教育傳承祁東漁鼓研究》。
從圖2可知,目前學術界發表的期刊對湖南漁鼓的研究關注地區以湘南的衡陽市為首(32篇),包括衡陽市境內的祁東漁鼓、衡南漁鼓、衡陽漁鼓、衡山漁鼓等;其次是湘南的永州市(13篇),永州的漁鼓通常以零陵漁鼓命名;湘北的常德市(13篇),以九澧漁鼓為主;張家界市3篇;懷化市1篇,即向玉圭的《“漁鼓”情深——湖南溆浦“漁鼓”探究》;其他未明確說明地區,作整體研究闡述的有14篇。
1.2 研究湖南漁鼓的主要著作
在著作中提及湖南漁鼓這一曲種較為多見,主要以各大辭典及綜合類曲藝、音樂書籍的記載為主。但是對湖南漁鼓作相對全面、深入的探索較少。
宏觀角度對湖南漁鼓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有《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湖南卷(上冊)》;武藝民著作的《中國道情藝術概論》,該專著將研究視角延伸至全國各個地方,分為上、中、下三編。地方專題性研究湖南漁鼓的代表性著作最具代表的包括張安國主編的《祁東曲藝·音樂卷》、陳云飛主編的《祁東曲藝·文學卷》、張紫映的《張紫映草根文集》;《湖南曲藝》編委會2012年6月刊的《中國曲藝之鄉·祁東專輯》;1988年5月祁東縣文化館曲藝志、曲藝音樂集成編輯組印的《祁東縣·曲藝音樂繼承》等。
綜上可知,湖南漁鼓的研究成果以湘南、北兩地較豐富。湖南省境內其他地區對于漁鼓的研究則比較缺乏。
2 湖南漁鼓的歷史淵源
漁鼓最初源于道教已被學術界所認可,關于何時在湖南流傳,主要以各大口頭傳說為主。文獻記載僅見明代王夫之著作的《船山遺書》第六十四冊中則提到的關于漁鼓在民間的存在形態“曉風殘月,一板一槌,亦自使逍遙自在,倚愚鼓而和之”,[1]此外,王夫之還寫了27首《愚鼓詞》。
《湖南曲藝初探》中提到“衡陽漁鼓傳說是唐時張果老所創始,武岡漁鼓傳說來自呂洞賓,安江漁鼓傳說是韓湘子流傳后代的。”[2]張果老、呂洞賓、韓湘子均為道教,從而驗證了漁鼓源起于道教的說法。鄒少民的《淺談祁東漁鼓及其音樂》中提到“據說湖南的漁鼓是在清代乾隆年間流入湖南的湘西、湘南等地區的,僅衡陽地區就有衡山、衡南、常寧、衡陽漁鼓,它們各具特色。祁東漁鼓有文字記載的可追溯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燒瓦匠劉賢忠,其徒鄒祖西成名后漁鼓在祁東大行其道,廣受歡迎”。[3]此文與聶沛所寫的《祁東漁鼓的由來及特點》無疑存在矛盾,此文認為燒瓦匠劉賢忠在祁東打漁鼓有文字記載,而《祁東漁鼓的由來及特點》認為無文字記載。另外,根據明代思想家王夫之所作的《愚鼓詞》,筆者認為漁鼓應該在明代以前就已經在湘南一帶流傳,至于何時流傳到湖湘其他地區則有待考證。另外,《湘中地區曲藝的發展歷史及其藝術風格初探》也具有參考價值。
綜上可知,漁鼓的形成與道教的神話人物具有緊密的聯系,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梢酝茰y,在明代漁鼓就已在湖南流傳,20世紀80年代各地漁鼓的發展已具備鮮明的地方特色。
3 湖南漁鼓音樂本體研究
漁鼓是一門綜合類藝術,它的表演形式多樣、唱詞創作講究押韻、唱腔音樂及伴奏音樂豐富、曲目內容取材廣泛且數量豐富。因此,對湖南漁鼓音樂本體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其一,湖南漁鼓的表演形式。早期湖南漁鼓與全國其他大多數漁鼓的表演形式類似,為一人左懷抱漁鼓簡板擊節。發展至今,有單口、對口、群口、表演唱、漁鼓小品、漁鼓課子等形式,可參考《祁東漁鼓·音樂卷》。其二,湖南漁鼓的唱腔。湖南漁鼓的唱腔大多以板腔體為主,唱詞則與大部分的說唱文學類似。《蔚藍天空上十八朵云彩·品讀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篇》中說:“零陵漁鼓的唱腔最大的特色,就是由一首曲調反復演唱的單曲體組成的徵調式,曲體為起、承、轉、合四句式結構?!盵4]《湖南音樂普查報告》中提到“在唱腔方面,一般來講,只有一種曲調,稱《漁鼓腔》”,[5]并且說明了在湖南各地,雖然一些腔調初聽不一樣,實質上卻是大同小異的,并列舉了采自鄭縣的《漁鼓腔一》及采自耒陽的《漁鼓腔二》兩地的唱腔說明它們實質上為同一腔調。另可參考《“中國曲藝之鄉”湖南祁東漁鼓音樂的探索與發展》《論祁東漁鼓的藝術特色與發展啟示》《淺析祁東漁鼓的藝術特征》《淺談祁東漁鼓及其音樂》《湖南常德漁鼓調查報告》等。其三,湖南漁鼓的唱詞。湖南漁鼓的唱詞以唱為主、說為輔。曲本全篇分為“引詩”“正詞”“鎖口”3個部分?!耙姟焙汀版i口”分別為全篇的開頭和結尾,一般為4句;“正詞”為全篇的主要部分,以二二三的七字句、三三四的十字局居多。其四,湖南漁鼓的伴奏音樂。《湖南音樂普查報告》中提到漁鼓的表演形式往往根據人數的多寡來定,在僅1人的情況下,常德漁鼓的表演形式為表演者左懷環抱漁鼓加上簡板和小镲;在2人的情況下則會再多加月琴這一樂器作伴奏,擊打漁鼓的演員同時兼唱;若表演人數更多,則加上二胡、笛子、三弦、嗩吶等樂器。現在還加入了大提琴等西洋樂器。其五,關于湖南漁鼓曲目的收錄情況。其中,期刊收錄的漁鼓曲目為2014年陳云飛創作的《鴛鴦鐲》,其他均為20世紀七八十年代左右收錄,包括畢安的《虎穴擒敵》、歐陽友徽的《鬧除夕》等。在著作中大量收錄湖南漁鼓劇目的有張紫映《張紫映草根文集》,本書共收錄眾口漁鼓劇目11篇、對口漁鼓9篇、單口漁鼓9篇。《湖南曲藝》編委會在《湖南曲藝——中國曲藝之鄉祁東專輯》中共收錄了單口漁鼓12篇、傳統漁鼓選段4篇、漁鼓說唱1篇、漁鼓課子1篇、漁鼓對唱1篇、漁鼓表演唱1篇、漁鼓演唱1篇、漁鼓小品1篇。在陳云飛主編的《祁東曲藝·文學卷》中也收錄了大量祁東的劇目及劇目選段,并對祁東現存劇目名稱及數量進行了歸納。
以上僅對湖南漁鼓音樂本體作了簡要陳述,關于更深層的分析可參考本部分所提文獻。
4 湖南漁鼓發展、傳承類的研究成果
在湖南漁鼓的研究中,對湖南漁鼓在發展、傳承方面的研究成果最為豐碩,這與國家組織申報非遺的政策以及當今文藝繁榮的大背景密切相關,使這一話題成為一個熱點。
關于這方面的代表性文章有《非遺背景下祁東“漁鼓熱”現象分析》《譚維維與華陰老腔完美融合給祁東漁鼓發展的啟示》《淺談祁東漁鼓的傳承和發展》《在變遷中傳承——關于湖南祁東漁鼓傳承的民俗學思考》《地方曲藝文化傳承與高校音樂教學的對接嘗試——以衡陽漁鼓為例淺談衡陽漁鼓在大學校園中的傳播與推廣》《論常德漁鼓的保護與傳承》《“活態”視域下常德九澧漁鼓的傳承價值》《從常德漁鼓的傳承看傳統曲藝的教學體系》《新媒體環境下非物質文化“零陵漁鼓”的傳播策略研究》《零陵漁鼓的傳播現狀調查及傳播策略研究》《淺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零陵漁鼓的傳承與發展》《零陵漁鼓的傳播現狀調查及傳播策略研究》等。縱觀傳統音樂文化研究成果,不僅是湖南漁鼓在發展、傳承方面的研究成果最為豐富,其他樂種也具有同一特點。從而可知,當今是文藝百花齊放、爭創優品的黃金時期。
參考文獻:
[1] 武藝民.中國道情藝術概論[M].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141.
[2] 龍華.湖南曲藝初探[M].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100.
[3] 鄒少民.淺談祁東漁鼓及其音樂[J].藝海,2010(5):70.
[4] 劉波,李小星.蔚藍天空上十八朵云彩·品讀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篇[M].湖南文藝出版社,2013:76.
[5] 中國音樂研究所.湖南音樂普查報告[M].湖南人民出版社,1960:430.
[6] 陳云飛.祁東漁鼓(文學卷)[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
[7] 張安國.祁東漁鼓(音樂卷)[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
[8] 聶沛.祁東漁鼓的由來及特點[J].藝海,2008(1).
作者簡介:謝維(1995—),女,湖南衡陽人,廣西藝術學院藝術研究院2017級音樂與舞蹈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族音樂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