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晶
摘 要:速寫創作具備簡單、靈活等特點,在實際高校服裝設計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相關教學工作人員應強化二者之間的融合效果。本文根據筆者以往的工作經驗,對速寫與服裝設計之間的關系進行總結,并從探索設計形式和語言、相關元素的融入、專業設計速寫三方面,論述了速寫在高校服裝設計創新與教學中的運用方法。
關鍵詞:速寫;服裝設計;色彩因素
0 前言
速寫是服裝藝術設計中的重要課程內容,在我國,服裝設計專業中的人物速寫訓練主要應用的是傳統繪畫手段,教學形式極為單一,無法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具體的服裝設計教學過程中,需要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強化學生對知識本質的認識,實現自然形態描繪向個性體驗的轉變,強化設計思想。
1 速寫與服裝設計之間的關系
速寫是服裝款式和效果的一種充分表達,更是設計者傳遞設計語言的根本途徑,一般情況下,服裝設計者在設計效果展示上,應該以直觀的畫面形式表達為主,這其中包括的內容有款式圖、結構圖等等。站在特點展示角度來說,整個設計畫面顯得更加簡潔、生動,利用簡單的筆畫便可以將主題呈現出來,并幫助人們認清主次。另外,速寫在服裝款式圖設計中能夠得到進一步應用,這里所提到的款式圖,主要是指在生產或者是制作過程中滿足實際要求和條件,并借助繪畫形式來表達的設計者的設計意圖,實現了服裝款式的描繪和記錄操作。另外,在具體效果圖研究上,速寫是文化背景的構建過程,以點、線、面繪畫手段為主,表達更多的款式和造型,維護美的深層次渲染。對于服裝的結構裁剪圖,同樣可以借助速寫形式表達設計意圖,尤其是在細節描繪上,速寫能夠對某些因素進行解釋和說明,具有輔助性作用,此時,設計者的設計意圖將會變得更加真實,讓學生們掌握更多的服裝設計技能。
2 速寫在高校服裝設計創新與教學中的運用方法
2.1 探索設計形式和語言
總的來說,服裝設計創新教學過程中,速寫可以對設計師的靈感和構思進行快速記錄,傳達設計師的根本意圖,還可以對設計形式語言進行深入性探索。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服裝速寫教學能夠對速寫畫面進行深入性研究,將直接探索過程呈現出來。因此,在主體速寫操作過程中,學生們不能用概念化眼光來觀察繪畫形象,應借助再現性模式,強化自身對客觀人物的理解。服裝速寫主要是對人物動態形式進行描繪,這也是對服裝穿著效果的全面表達。例如,在實際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對訓練內容進行歸納和概括,體現出實際語言要素和組合關系,引導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將組合關系進一步明確表示出來,打造合理的創意造型。如果說對著裝人物的動態造型訓練是為了呈現服裝的整體美感,客觀素材的概括則是為了幫助學生對造型設計意識進行合理化設置,進而將設計形式和語言展示出來。[1]
2.2 相關元素的融入
在實際服裝速寫造型訓練中融入材質肌理、圖案元素等形式,可以實現對構成規律的深入性研究,確保從繪畫語言形態向設計語言形態轉變,將造型訓練特點呈現出來,讓學生學會如何判斷審美價值。例如,教師可以將服裝面料的織物肌理和面料質感與日常訓練相結合,運用點、線、面元素將實踐訓練和設計形式語言探索結合在一起,將專業傾向性呈現出來,實現相關專業課程的有效交叉和銜接,如此一來,服裝速寫將成為學生掌握服裝設計規律的重要途徑,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專業能力和設計素養,并與其他專業課程相互聯系,實現了綜合性訓練和學習。一般來說,通過該項學習,學生的審美和設計眼光將得到更新,設計能力也能充分展示出來。
2.3 專業設計速寫
服裝速寫與純繪畫速寫存在本質性區別,其注重描繪服裝與人物的整體形象,同時也能將視覺形式美感呈現出來。例如,站在具體課程學習角度來說,教師可以通過拉長人物比例、夸張變形等手段,強化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另外,在具體畫面圖形設計上,也要做到精細性表達,以發型和服飾描繪為主線,將服飾的細節和主體表達出來,實現對服飾中線條的高度概括,并把握好圖案紋樣的光影效果,形成獨特的節奏感,展示出獨特的沖擊力。在專業設計速寫上,最常見的訓練形式有兩種,即快寫和慢寫。其中,快寫主要強調的是速度性和概括性,對主體人物進行簡單勾勒,抓住即時性特征,做到瞬間描繪,而慢寫主要是將服飾面料與人物的動態描述結合在一起,呈現出具體形象,以真實生活為研究對象,并朝著主觀目標傾斜,此時的服裝設計主題便會進一步突顯出來。借助上述訓練模式,學生可以了解詳細的人物動態和服裝款式結構,為后續學習創造良好條件。[2]
3 結語
在高校服裝設計創新與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強調每個學生個性的發揮,進而將學生的藝術潛能全面激發出來,還要對學生的創新思維進行培養,實現學生的自我表達和自我完善。服裝設計專業造型應該以思維發展為取向,完成專業設計下的互動連接,這也是高校服裝設計教學的責任所在。
參考文獻:
[1] 馬勝杰.淺談舞臺服裝設計中服裝的鮮明獨特性[J].科技風,2019(18):193.
[2] 張祥愛,宋偉,譚梓華.形態仿生法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J].西部皮革,2019(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