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管風琴教學的不斷深入開展,集體課教學的功能和價值也逐漸突顯出來。本文首先簡要介紹了管風琴集體課的形式,隨后對管風琴集體課開展的意義以及優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肯定了集體課對我國管風琴教學的普及發展做出的杰出貢獻。
關鍵詞:電子管風琴;集體課;意義;優勢;形式
電子管風琴從20世紀開始引入我國,逐漸在各地生根發芽。截至2018年11月,我國已有超過150所院校開設了電子管風琴專業,促進了管風琴藝術的普及與推廣。隨著越來越多的音樂愛好者加入電子管風琴的學習中,如何充分利用教學優勢深入挖掘學習者的音樂潛力,成為現今電子管風琴教學中的重要問題。筆者根據多年的電子管風琴教學經驗,發現集體課在電子管風琴教學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有顯著的優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集體課能夠較為迅速、快捷、深入地激發電子管風琴學習者的音樂學習潛力,最大限度地提升電子管風琴學習者的學習熱情。本文將詳細地闡述電子管風琴教學中集體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 電子管風琴集體課開展的形式
在傳統鍵盤樂器的教學中,往往較為注重對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無論是在日常學習還是演出演奏中,以獨奏形式居多,這樣有利也有弊。電子管風琴集體課打破了學習者以自我為中心的慣有思維模式,強調集中、協作、擔當、共情、集體性,能夠在有限的時間里發揮最大的作用,學生也能夠在電子管風琴集體課學習中取長補短、形成合力、共同進步。
電子管風琴集體課以4~10臺琴為宜,琴的數量過少不能突出集體課的效果和意義,琴的數量過多則在組織形式上較難做到統一。琴體擺放可根據場地條件選擇如下幾種方式:圓圈式、隊列式、雁式、蝶式、復式排列等。圓圈式:主要是將琴體按圓圈樣擺放,鍵盤向外。這種擺放方法使全體演奏者能夠看到其他人的演奏,有利于演奏者之間相互溝通、互相促進,沒有聯絡死角。隊列式:琴體按隊列樣排列,演奏者面朝同一方向。這種擺放方法有利于教師授課、組織演奏,演奏者之間部分可互見。雁式:琴體縱向并排排列,角度可按需要傾斜。雁式常用于舞臺演奏場合,使每一位演奏者都能在舞臺上得到充分展示,演奏者之間部分可互見。蝶式:蝶式擺法與雁式擺法類似,但向縱深打開。這種擺法適用于舞臺演奏,增加了演奏者之間及演奏者與觀眾之間可互見的角度,突出了重點演奏用琴。復式排列:復式排列指當使用較多的琴時,可將后排琴體放置于升高架上,形成錯落有致的擺放效果。這種擺法適用于舞臺演奏場合,場面立體感強、視覺效果突出。
2 電子管風琴集體課教學的開展意義
電子管風琴集體課與其他課堂開展形式一樣,具有其自身的意義和價值。電子管風琴集體課對管風琴學習者快速掌握管風琴演奏技能有深刻的意義,同時也有助于管風琴學習者樹立正確的音響及聲部概念。
2.1 有助于快速理解大型作品的“交響”概念
在基礎鍵盤樂器學習中,往往較為強調個體能力而忽略了不同樂器演奏者間的合作關系。對于大型交響樂作品而言,缺乏“交響”意識將使作品的音樂畫面黯然失色甚至流于表面。電子管風琴通過集體課的方式將大型交響樂細分出不同聲部,真正形成了音樂的“交響化”呈現方式,能夠使學習者在集體課教學中身臨其境地形成立體音樂感知能力。無論是在最初接觸電子管風琴,還是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后,這種生動、豐富的教學模式都會感染學生,使他們在生動的氛圍中,激發出無限的音樂靈感,樂在其中。
2.2 有助于養成多聲部的音樂概念
在鍵盤樂器演奏時,演奏者聽到最多的往往是雙手共同演奏出的“成品”音樂。為了強調多聲部的概念,有些教師會要求學生在識譜階段分手、分聲部進行演奏訓練。在歐洲的音樂作品中,多聲部音樂作品數量巨大,在日常演奏中,我們習慣稱其為“復調作品”。“復調”即指在作品中含有兩條以上獨立旋律,通過技術處理將它們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復調音樂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音樂世界,使電子管風琴藝術展現出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也使音樂作品有了更精細的層次劃分和更多樣的音色變化。所以,電子管風琴集體課能夠深入地幫助學生了解復調音樂作品,有助于學習者客觀理性地分析音樂結構,養成多維立體的演奏思考方式。同時,電子管風琴集體課能夠將多聲作品盡可能地細分,并在不受音色、音域、技巧的限制下將其完美地演奏出來。電子管風琴集體課還能夠在一定時間、一定量的教學實踐中,使學習者深切地感受不同聲部的存在、進行和發展,為養成良好的演奏思維和學習方式打下堅實基礎。
3 電子管風琴集體課教學的優勢
電子管風琴以其豐富的音樂資源和多變的音樂風格受到越來越多音樂學習者的喜愛。但也由于電子管風琴演奏中包含了較多的音樂要素,學習者往往需要花費較長時間學習大量專業知識和演奏技巧。管風琴演奏者想要演奏高難度的音樂作品,更需要技術技巧以及音樂素養的長時間積累。管風琴集體課對于學習者的能力培養來說,具有鮮明的優勢,主要集中在以下兩點:
3.1 有助于降低個體演奏難度
音樂藝術是人類智慧的藝術結晶,有深刻的內涵。越是文化價值、精神內涵、藝術價值高的音樂作品,往往需要高難度的技術技巧來完成和實現。由于音樂作品的構成較為復雜,很多演奏者往往難以把握其中的演奏要領和情感內涵,難以發揮音樂作品的藝術價值。在電子管風琴集體課教學中,可以通過分擔聲部演奏的辦法,將較大難度的段落拆分由多人進行,這樣一來就會降低個體演奏的難度,彼此之間的協作力度也會加大,共同完成音樂作品的演奏。這樣能夠完整地再現音樂作品全貌,使技術技巧尚未完備的演奏者也可以演奏出高難度的樂曲,感受音樂的魅力。
3.2 加快完成音樂作品的速度
分聲部分擔演奏音樂作品的方法,減低了個體演奏難度,還能夠加快完成音樂作品的速度。集體課上的共同協作、互相促進,使演奏者在和諧的音樂氛圍中,可以更快地推進演奏進度,盡快完成整個音樂作品的演奏。集體課的這一優勢非常明顯,不僅使演奏者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共同協作,更容易完成一首音樂作品,還可以順利地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縮短了音樂作品的練習周期,使學生可以在短時期內掌握多首作品;提高了管風琴學習者的專業能力,提升了管風琴學習者的演奏水平。
3.3 增強管風琴學習的趣味性
集體課相比個別課有更多的可能性,為管風琴學習者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創造了生動的學習氛圍,使他們能夠在學習中探索更多的樂趣。集體課的另一個顯著優勢在于,管風琴學習者可以通過相互借鑒進行學習,各個演奏者在演奏音樂作品時可以碰撞出更加豐富的藝術火花。尤其是在聲部協作、交替演奏時,演奏者之間形成的情感共振,會為管風琴的學習和演奏注入更多的活力,使器樂學習成為一件趣事。管風琴集體課的開展,能夠使學習者感受豐富的趣味性和樂趣性,在和諧的音樂氛圍中,掌握管風琴演奏的技巧。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集體課在實際的演奏訓練中能夠給管風琴學習者帶來更多的樂趣和快樂。
4 結語
對于廣受大眾喜愛的管風琴藝術而言,集體課教學能夠幫助學習者便捷、快速地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在生動、和諧的教學氛圍中,提升管風琴演奏的能力。教學工作者要積極地發揮集體課教學的優勢,挖掘學生的音樂潛能,推進管風琴藝術的普及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太田茂(日).混合交響樂團作為演奏形態的創造——以日本昭和大學SHO為例[M].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
[2] 謝·斯科列博科夫(俄).音樂風格的藝術原則[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3] 龐學光.一個理想的教育世界[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張惟然(1979—),女,天津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電子鍵盤樂器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