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臻
摘 要:隨著文化的發展融合,近年來廣場舞逐漸成為一種全民健身娛樂項目,它將音樂與健身融合在一起,人們可以通過廣場舞追求自己的個性,并在廣場舞中強健體魄愉悅身心,這種健身活動深受廣大民眾喜愛。文章通過對廣場舞及其價值意義的分析,探索出高校校園文化與廣場舞的融合途徑,豐富了校園活動,促進了校園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增強了校園對社會體育的接納與融合,提高了其社會實用性。
關鍵詞:廣場舞;高校;校園
中圖分類號:G831;G807.4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12-0139-02
一、廣場舞走進高校校園的價值意義
1.能夠放松娛樂身心
人們學習廣場舞主要是為了放松和娛樂,廣場舞本質上是一種體育文化活動,即利用業余時間,通過直接身體參與的方式,積極主動地投入體育活動中去,以此來調節身心、舒緩情緒,在鍛煉身體的過程中達到放松身體、減緩壓力、養精蓄銳的目的。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給人們的心理和生理方面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為了盡快調整身心狀態,平和身心方面的緊張和焦躁,高校學生可以充分把握業余時間,參與廣場舞活動中,在舒緩的音樂中,放松地舒展肢體,進行強度適中的有氧運動。這樣既滿足了當天的運動量,同時也放松了精神,在與外界的交流互動中找到了歸屬感。
2.易于推廣普及
廣場舞是一種面向大眾的體育活動,這就對其動作規范要求比較寬松,通常一整套舞蹈中,重復動作較多,各種動作要求并不復雜;廣場舞的展示往往也十分隨意,只要音樂響起,隨時隨地都可以組織一場舞蹈,任何年齡、性別、職業的人都能參與其中。高校學生可以根據個人條件和對音樂的感知,選擇或創造適合自己的舞步以娛樂身心。
3.具有流行性
廣場舞一經創造就迅速風靡于廣大人民群眾之中,并且不斷吸引新的愛好者加入,推動廣場舞的發展。從鄉村到城市,從自家門前到活動舞臺,到處都遍布著廣場舞的影子,跳廣場舞已經成為新時代的一種新穎的、時尚的、普遍的群體健身活動,吸引著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舞友”加入其中。
4.能夠促進交流互動
作為一種社會群體活動,廣場舞不僅是現代群體文明的產物,同時也是一種普遍為大眾所接受的文化現象。它不拘人數,也不拘于表演形式,無論舞蹈動作復雜還是簡單,音樂響起,其整齊劃一的舞蹈動作,觀眾與舞者和音樂之間的互動,都能創造出極佳的舞臺效果,在舞者身心得到放松的同時,觀賞者的情感也得到了升華。在參與過程中,高校學生之間的接觸機會增加了,無形中擴大了人際交往的范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也多了起來。高校學生通過跳廣場舞增加了彼此之間的相互聯系,增強了集體觀念,提高了自我要求,這有利于個人在集體中找到歸屬感,有利于推進現代文明社會發展進程。
二、高校校園廣場舞的發展途徑
1.開設相關的高校廣場舞教學課程,通過輔助廣大學生掌握廣場舞運動以達到放松身心,緩解學習壓力的目的
好的體育活動想要得到普及,在其發展過程中,除了需要受眾群體的全力推行和大力支持外,還需要不斷吸收新鮮血液,豐富活動形式。因此,廣場舞運動要在高校校園實現普及推廣,其發展的關鍵就在于對學生“舞者”的訓練與培養。這就對高校體育課程與廣場舞練習的對接與融合過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在廣場舞與現有藝術體操學習課程之間建立聯系,借助相關體操教學資源,依據學生接受程度,開創高校廣場舞授課體系,從基礎的傳授廣場舞相關理論以及動作技巧做起,進而提升學生對廣場舞學習能力。這有利于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高校廣場舞“舞者”群體,同時能夠在確保校園廣場舞活動普及的情況下,開拓創新發展思路。
2.把握碎片化時間組織廣場舞練習,確保校園廣場舞持續發展形成新常態
新常態發展走向是校園廣場舞運動普及范圍的具體指標,廣場舞進入高校校園,不僅能夠豐富體育課程體系,還能有效促進這一減壓型社會健身運動在高校校園中推廣、發展。因此,如何正確引導校園廣場舞持續推廣,已經成為現階段改良高校體育教學體系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由于廣場舞在基礎設施、參與人數方面基本不做要求,其運動時長、頻率、場地、音樂的選擇上也十分自由,這就為廣場舞在高校廣泛推行,創造發展新常態提供了便利條件。組織者應充分利用校園活動場地和學生的碎片化時間,定時舉辦相關活動,呼吁更多學生走出教室,走向戶外,操場、校園廣場、林蔭甬道,甚至是走廊都是開展活動的極佳場所。由此可見,合理利用校園的教學資源與地理優勢對推動高校廣場舞運動發展新常態的形成具有重大意義。
3.組織高校廣場舞團隊和管理部門,定期策劃校園廣場舞活動
建立相關的高校校園廣場舞團隊和組織部門,能夠確保廣場舞活動和賽事的有序開展和及時執行。其中,廣場舞團隊需要負責組織的宣傳和相應節目的彩排、演出,以此來吸引更多學生加入;組織部門則需要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和活動規劃,對廣大學生群體參與校園廣場舞活動進行相應的引導和輔助,保障秩序的維護和活動的落實。
4.促進校園廣場舞群體與社會廣場舞群體進行友好交流互動,實現共同發展
將廣場舞引入高校課堂,依據學生接受程度和現有課程體系進行改進整合,進而建立完整的廣場舞活動教授課程,不僅有助于在校學生在更短的時間內更加系統化地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和動作技能,推動廣場舞運動在校內廣泛開展,同時也鼓勵著學生走出校門,融入社會廣場舞群體進行交流學習。這種“走出去,引進來”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強化學生的廣場舞技能,通過與社會上的廣場舞團體的交流互動實現彼此的互助互融,同時能夠搭建高校與社會廣場舞團體之間的互動平臺,通過反饋在社會廣場舞中的學習完善和改進校園廣場舞教學體系。所謂“走出去”,即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廣場舞活動,通過對活動的組織、交流和實踐,更好地把握該活動的社會文化內涵,強化自身相關素質;“引進來”是指通過與社會團體建立聯系,以聯合表演的形式讓更多在校學生了解廣場舞,從而實現多元化發展。
廣場舞是通過簡單的肢體動作以達到娛樂身心、舒緩壓力等目的,能夠帶來精神享受的一種集體型體育健身運動。在高校開展廣場舞運動,不僅有利于教學體系的完善和體育文化的建設,在調整減壓方面,其發揮的作用是其他休閑活動無法替代的。
參考文獻:
[1]彭文革.廣場舞蹈的現狀、特征、價值與推廣對策探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2(2).
[2]歐陽金枝.廣場舞作為高校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有關思考[J].青春歲月,2013(2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