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鵬


摘要:電影產業作為典型的知識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業,是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近年來,IP電影逐漸成為電影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了電影產業的發展和繁榮。本文基于十個典型IP電影的網絡調查數據,運用超效率DEA對IP電影上映效率進行測評,探究其上映投入與產出及提出改進建議。
Abstract: The film industry, as a typical knowledge-intensive and capital-intensive industry, is one of the driving forces for nation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recent years, IP movies have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ilm industr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film industry. Based on the network survey data of ten typical IP movies, this paper uses the ultra-efficient DEA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IP movie screening, explore its input and output, and propose improvements.
關鍵詞:IP電影;上映效率;超效率DEA
Key words: IP movies;screening efficiency;ultra-efficient DEA
中圖分類號:G114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20-0100-03
0 ?引言
2000年,網絡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改編成為同名的電影,上映后并沒有熱烈的反響;2011 年,同樣由網絡小說改編的電影《失戀33天》的上映,可以作為中國 IP 電影熱潮到來的標志;之后,隨著《致青春》《小時代》《夏洛特煩惱》《尋龍訣》《九層妖塔》等一批 IP 改編電影的上映,IP 電影成為電影創作界、學術界炙手可熱的新詞匯[1]。那么,究竟什么是IP電影?IP 是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的英文縮寫,IP電影就是將具有知識產權的創意產品作為基礎,然后進行二次上映完成的電影[2]。IP電影的重心不是知識產權的問題,而是一種新形態的電影[3]。
目前,學術界對IP電影的研究集中于IP電影的概念內涵、IP熱的思考及IP開發路徑研究。在概念內涵方面,什么是IP?尹鴻等學者指出,IP一詞在國外是不使用的,國內將這一概念用于指高度集中、具有影響力、可復制性和娛樂性的創造性知識產權[4]。黃鐘軍認為,IP 核心在于產品的跨媒介營運[5]。李小華、祝琳婷認為,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IP進入電影上映領域促進IP電影的繁榮[6]。在對IP熱的思考方面,程武等將IP的泛娛樂化作為行業乃至全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7]。萬江從作家情懷與影視改編的角度談起,分析當下的 IP 熱潮的屬性與現象,尋找出文學和影視具有相似的社會文化功能和敘事結構,文學與影視發展有著共生互長的關系[8]。在對IP開發路徑研究方面,王臻真認為,近年來中國IP電影熱是中國電影商業上映模式成熟的表現,是中國第三消費時代即大眾消費時代進行時的顯著標志,也是屬于年輕大眾的流行娛樂文化成為主流文化的標志[9]。李靜認為,電影作為藝術之外,具有清晰的媒體屬性,而IP電影是影視媒體與互聯網“媒體融合”的文化表征[10]。涂俊儀認為,原著粉絲是電影觀眾和文學粉絲群體的重合部分,對于IP 影視產業意義重大[11]。
IP 電影成為了一種簡易的中國電影贏得觀眾、賺取票房、走向世界的上映模式。 2016 年,熱門 IP《盜墓筆記》作為當代中國網絡小說代表作之一,可以說是當時最具市場價值的IP,其改編電影的上映所引發的關注、熱議及市場表現,對IP電影上映具有某種代表性和典型意義[1]。而無論是電影創作界還是學界都是在做定性的分析研究,本文基于超效率DEA方法對IP電影的上映效率進行定量測評,以期為業界未來的上映提供理論支撐和改進建議。
1 ?研究方法及指標數據獲取方法
1.1 研究方法
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簡稱DEA)的概念于1978年首次提出,它可以對多投入多產出進行相對效率評價。DEA模型具有無需統一量綱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結果的客觀性,因此在以往效率相關研究中被大量應用。對于有效決策單元(DMU)效率值高低,傳統DEA模型無法進一步比較。研究人員Andersen 和 Petersen(1993)[12]提出了對有效單元進一步區分的有效測度方法,后來被稱為超效率DEA 模型。超效率DEA模型解決了傳統DEA模型的這一問題。超效率DEA模型在構建過程中將被評價單元的效率值由其他決策單元構成的數據包絡面計算得出,進而能夠區分有效決策單元和非有效決策單元。超效率DEA的數學規劃公式為:
1.2 研究指標及數據獲取方法
1.2.1 研究指標
關于電影上映投入指標與產出指標在學術界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特別是針對IP電影這類知識產權轉移轉化與文化創意結合的活動研究更少。本文通過閱讀相關文獻,借鑒文獻當中創新效率的投入產出指標設計,結合IP電影基于粉絲經濟的特點,考慮數據的可得性和客觀性,構建了IP電影上映效率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將IP電影上映投入用流量明星數量、IP粉絲群體規模和制作費用來表示,上映產出用話題數量、融媒體流量和電影票房來表示。
1.2.2 指標數據數據獲取說明
上映投入指標:流量明星數量由電影明星數量確定,數據采用電影官方網站的數據。IP粉絲群體規模由官方公眾賬號關注人數確定。制作費用以官方公布的數據為準,可以由網絡調查法獲得。上映產出指標:本文將微博(https://weibo.com/)話題討論量作為話題數量,采用骨朵數據網(http://data.guduodata.com/)歷史播放量數據作為融媒體流量。電影票房采用貓眼電影(https://maoyan.com/)公布的數據。
2 ?實例分析
2.1 實例的選取
IP電影是由不同類型的IP進行改編而形成的,因而選取不同類型IP改編而成的十個典型IP電影:夏洛特煩惱(話劇IP改編)、狼圖騰(小說IP改編)、尋龍訣(網絡文學IP改編)、西游記之大圣歸來(民間傳說IP改編)、向左走,向右走(漫畫IP改編)、梔子花開(歌曲IP改編)、小時代(網絡小說IP改編)、九層妖塔(網絡小說IP改編)、紅高粱(小說IP改編)、盜墓筆記(網絡小說IP改編),進行上映效率評價。這十個IP電影共同點和典型性在于:都是由IP改編創作而成,可以進行一致性的IP電影上映效率評價。
2.2 IP電影上映效率評價指標數據值
根據指標數據獲取方法,得到十個IP電影的上映效率評價指標數據,如表2所示。
2.3 運用超效率DEA對IP電影上映效率進行測評
由于DEA模型人工計算比較繁瑣,使用DEAP2.1軟件進行測評,結果如表3所示。
2.4 結果分析
從表3可知6號、7號、8號決策單元不是DEA有效,其他IP電影上映效率為DEA有效。6號、7號、8號超量投入的計算如表4、表5、表6所示。
由表4、表5、表6可以看出6號、7號、8號IP電影的上映產出所對應DEA有效的目標值與原始投入值之間存在距離,6號、7號、8號IP電影都存在過量的上映投入??梢钥闯觯琁P電影的上映效率并不需要龐大的流量明星陣容、大規模的IP粉絲群體以及高昂的制作費用。
3 ?結論與改進建議
3.1 IP電影上映空間很大
IP 是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簡稱,IP電影可以是基于小說、動畫、漫畫、游戲、電視劇、音樂、舞臺劇改編而成,甚至只是一個短語、意象、場景改編而成的擁有版權的電影。當下,大量原生性內容(比如網絡小說)在網絡上發表,一旦獲得較高的關注度,就極可能會被影視公司買下版權,進而改編成影視劇。
對投資方來說,因為有成功的案例,可以說投資IP電影是風險較小的行為。北京大學教授張紹陽說:“成功的IP自身帶有‘粉絲,IP改編的影視作品有著天然的觀眾基礎?!彼J為,好萊塢電影公司向來重視電影續集的上映,只要一部電影取得成功,接下來就不斷上映其續集。未來,IP電影上映空間很大,把成功的原生性內容變成一個IP概念,進而不斷開發上映。
3.2 正確認識流量明星和IP粉絲的價值
電影市場是一個不確定的市場,IP電影成為投資人降低投資風險的一種手段。“大IP”和流量明星的組合發揮出粉絲經濟效應,使票房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擁有流量明星和大規模IP粉絲的IP電影,無論口碑如何,伴隨爭議多少,卻總能取得不錯的票房,市場上由此泛起“IP電影”熱潮。
IP全稱是知識產權,作為資產的一種,它可以長期產生收益,不斷進行開發生產。比如漫威的超級英雄或迪士尼的卡通,幾年上映一部電影,在漫畫、游戲、電影、電視劇、衍生品、游樂園等多方位開發,全面開發。而目前國產的IP電影瘋狂消費粉絲經濟,為了粉絲利潤的賺取,一部小說在一年內可以被改編成多部電影。只為獲得電影票房而不做后續開發,把“IP”當作消耗品使用,“IP”的粉絲號召力日益消耗殆盡,之后粉絲規模再大,粉絲經濟也行不通。IP電影從粉絲經濟轉向全面開發的IP經濟,需要正確認識流量明星和IP粉絲的價值,有漫長的發展之路要走。
3.3 IP電影未必需要高成本制作
進入21世紀之后,電影制片公司開始走向了高成本制作的道路,但這些影片最終卻沒有收到應有的回報。比如好萊塢2005年翻拍的《金剛》,制作費用大部分花在了高科技設備的使用上,雖然這也是一部精彩的好萊塢影片,但是它的上映卻不能獲得高回報。擁有眾多投資方的影視制作公司呈現出越來越多奢華的影片,然而作為觀眾,并不會“只買貴的,不買對的”。因此,IP電影未必需要高成本制作,觀眾滿意,小成本制作同樣可以獲得高額回報。
參考文獻:
[1]岳凱華. 從《盜墓筆記》看IP電影熱潮的隱憂[J].電影藝術, 2016(6):85-87.
[2]彭侃.好萊塢電影的IP開發與運營機制[J].當代電影, 2015(9):13-17.
[3]顏純鈞.IP電影:“各態歷經”的建構——第五個反思的樣本[J].文藝研究,2018(9):84-90.
[4]尹鴻,王旭東,陳洪偉,等.IP轉換興起的原因、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J].當代電影,2015(9):22-29.
[5]黃鐘軍.《美人魚》:作為IP的周星馳與文化懷舊[J].電影藝術,2016(2):68-70.
[6]李小華,祝琳婷.文化工業視域下的IP電影熱潮思考[J]. 中國出版,2016(18):28-31.
[7]程武,李清.IP熱潮的背后與泛娛樂思維下的未來電影[J]. 當代電影,2015(9):17-22.
[8]萬江.IP電影熱潮下的冷思考[J].當代文壇,2016(5):146-150.
[9]王臻真.IP電影熱——中國大眾消費時代進行時[J].當代電影,2015(9):8-12.
[10]李靜.IP電影:作為影業“媒體融合”的傳媒表征[J].新聞界,2016(24):30-34.
[11]涂俊儀.IP電影的原著粉絲:文本爭奪與身份構建[J].電影藝術,2018(1):58-64.
[12]Andersen P, Petersen N C. A pr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t unit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J]. Management Science, 1993, 39(10):1261-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