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躍秒



摘要:文章基于2012-2017年四川省民族地區51個縣域面板數據,利用動態面板回歸分析民族地區城鎮化對縣域經濟增長的影響。結果表明,四川民族地區的城鎮化率每增加1%,人均GDP增加3.6%,對縣域經濟增長貢獻突出??傮w上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縣域經濟增長;第一產業對縣域經濟增長呈負向影響;勞動力、資本投入、政府支持和交通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縣域經濟增長。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51 county panels in ethnic areas of Sichuan Province in 2011-2017,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on county economic growth in ethnic areas by using dynamic panel regres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or every 1% increase in urbanization rate in Sichuan ethnic areas, GDP per capita increased by 6%, 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growth of county economy.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primary industry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economic growth; labor, capital investment, government support and transportation all contribute to county economic growth to some extent.
關鍵詞:民族地區;城鎮化;縣域經濟增長
Key words: ethnic areas;urbanization;county economic growth
中圖分類號:F291.3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20-0297-03
0 ?引言
四川省是西部的一個多民族省份,主要有彝族、藏族、羌族等55個少數民族占全省人口的6.47%,包括三個自治州和四個自治縣共51個少數民族縣,占地面積30.2萬平方千米,是全省總面積的62.1%,但多是山區、丘陵,自然環境艱苦,導致城鎮化與經濟發展緩慢,其發展過程的經驗教訓,可供其他民族地區參考。本文選取2012-2017年四川民族地區51個縣、市的縣域面板數據,回歸分析縣域經濟增長過程中城鎮化的影響,對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建議。
1 ?文獻綜述
關于城鎮化與經濟增長的研究中,孫文凱(2011)基于跨國數據和經驗分析了城市化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得出兩者之間有S型曲線關系的結論[1]。高鐵梅(2018)采用地級市及以上的城市面板數據,用GMM方法建立城鎮化率對城市產出影響模型,發現兩者間有倒U型曲線關系并可以測算出最優城鎮化率[2]。何興邦(2019)采用省級面板數據建立經濟增長質量評價體系,得出城鎮化加劇了城鄉收入差距的結論[3]。綜上,大多數文獻是在全國層面上分析城鎮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認為城鎮化對經濟增長的關系是非線性的,但沒有進行縣域層面的研究。閆冠宇(2008)認為縣域經濟發展與城鎮化之間是相互促進的關系[4],但文獻缺乏數據說明及實證檢驗。王智勇(2013)以空間計量分析為框架,利用云南省縣域面板數據回歸分析發現城市化促進了縣域經濟增長,但存在區域差異[5]。本文為彌補民族地區城鎮化的研究缺口,以四川省民族地區為例,研究民族地區縣域經濟增長過程中城鎮化的影響。
2 ?研究方法與數據
2.1 計量模型
2.2 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12~2017年四川省少數民族地區51個縣、市的縣域面板數據,數據來源于《內江統計年鑒》和《四川統計年鑒》。由于沒有各縣、市的物價指數,所以沒有剔除價格因素。若采用全省統一物價來計算GDP平減指數,并不會顯著改變縣市的經濟水平,價格因素沒有造成影響。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描述性統計
本文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了解目前四川民族地區的基本情況,統計結果見表2。四川民族地區的人均GDP均值為21747.03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最大值是西昌市的達62033元,發展極不平衡。城鎮化率均值為28.81%,按方創琳(2008)提出的城鎮化發展四階段論:起步階段(不到30%)、發展階段(30%到60%)、后期階段(60%到80%)和終期階段(80%到100%)[6],四川民族地區還在起步階段,相當于2002年四川省城鎮化率,存在城鎮聚集能力弱、規模小的特征;城鎮化率最值之間相差51.12%,發展不平衡。從產業結構和一產業比例看,第一產業產值比重在26.6%,大部分縣城依然以農業為主體,產業結構均值為1.38,旅游資源豐富的城鎮大多未建立完善的旅游服務體系,產業結構單一。資本投入、政府支持和交通的均值和最值來看,四川民族地區當前資本投入和政府支持是較大的,但資源分配不平衡,交通狀況較差。四川民族地區縣域城鎮化進程總體上還處于初期,發展較為緩慢,縣域經濟實力薄弱。
3.2 回歸結果及分析
本文以人均GDP為被解釋變量建立動態面板模型,模型結果見表3。差分GMM用兩種檢驗模型合理性:①Arellano-Bond 檢驗:一階差分方程的隨機擾動項沒有二階自相關;②Sargan 檢驗:零假設是過度識別的矩條件是有效的[7]。表中五個模型均不存在二階自相關,且在10%的顯著水平下接受Sargan檢驗的零假設,證明本文使用差分GMM方法回歸的結果是合理的。
模型(1)城鎮化率的估計系數顯示,當城鎮化率每增加1個百分點,人均GDP提升3.6%。模型(2)城鎮化率二次項的系數顯著為正,表示城鎮化與縣域經濟增長之間不存在倒U型關系;模型(3)加入三次項,將對應的估計系數帶入式(3),計算可知,縣域經濟增長隨城鎮化率變化而單調遞增,并沒有出現下降的拐點,但增長速度是隨城鎮化率增加而變化的。本文與多數文獻所得結論不同,如王智勇(2018)所得出的城鎮化率與城市產出有倒U型曲線關系,原因可能是四川民族地區城鎮化還處于起步階段,數據時間較短,以回歸分析結果來看,城鎮化的促進作用在哪個階段減弱尚不清楚,但從已有學者的研究及經驗來看,不排除會出現減弱階段的可能,這將為進一步研究四川少數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留下空間。四川民族地區在這個階段是大力推進城鎮化發展的好時期,城鎮化率提高越快,經濟增長速度越快,
模型(1)到模型(3)其他變量的回歸結果總結幾點:①產業結構(str)的系數與城鎮化率的相同,產業結構每增加1個百分點,人均GDP提升3.6%,產業結構對于縣域經濟增長與城鎮化有同等重要性。②一產比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負向顯著。說明四川民族地區現代化農業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落后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經濟增長。③勞動力(L)的影響系數顯著為正且大于城鎮化率的,說明經濟增長中勞動力的貢獻較大。四川民族地區是勞動密集地區,增加非農崗位有助于人口向城鎮聚集。④資本投入、政府支持和交通的系數在三個模型中符號不一,選擇出現次數多的,這三個變量在一定程度上都對經濟增長呈顯著正向影響?!笆濉逼陂g四川省政府集中投入實施了一系列扶貧開發工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迅速,財政資金用于扶貧攻堅等項目,其中包括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交通是旅游業和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力。
本文將所有縣市劃分成城鎮化在發展階段的(大于30%)和城鎮化在起步階段(小于30%)的兩部分,建立兩個模型(4)和(5)。根據回歸結果計算,縣域經濟增長隨城鎮化率增加而單調遞增,沒有出現拐點,驗證了模型(3)的穩健性。產業結構的系數分別在兩個模型中相反,在城鎮化率大于30%的模型(4)中對經濟增長呈現顯著反向作用,目前四川少數民族地區主要以資源開發和粗放加工為主,其工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不足,城鎮化在發展階段的縣域需要優化產業結構,推進高新工業技術。
4 ?結論與啟示
本文以四川省民族地區為例,利用2012-2017年四川民族地區51個縣、市的面板數據研究縣域經濟增長中城鎮化的影響。利用動態面板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四川民族地區的城鎮化發展對縣域經濟增長的影響是積極的,城鎮化每增加1%,縣域經濟增長3.6%,且沒有倒U型關系。產業結構促進縣域經濟增長,但城鎮化率大于30%以上的縣域兩者呈負相關;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有消極影響;此外勞動力、資本投入、政府支持和交通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縣域經濟增長。在描述性和回歸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建議:
4.1 完善管理體制,促進城鎮化發展 ?民族地區應在改革戶籍制度、小城鎮建設用地的同時,加強城鎮管理,破除城鄉隔閡。打破行政劃分,發揮當地資源、區位優勢,制定科學的城鎮發展計劃,完善管理體制,推進新型城鎮化。
4.2 積極優化產業結構,加強城鎮經濟基礎 ?民族地區應做好一、二、三產業優化升級的規劃,增加農牧產業的產品附加值,形成農副產品加工產業鏈;第二產業方面,發展優化礦石冶煉及深加工、建設工業園區,加強城鎮對人口的吸納能力;第三產業方面,發揮特有文化特色,合理開發新景點,優化旅游體系,以旅游拉動服務業發展。
4.3 重視特色產業,增強城鎮發展動力 ?民族地區有獨特的資源稟賦,要充分挖掘各地的優勢和特色,根據自己的優勢產業、歷史文化、特色產品等,差異化發展,集中投資重點縣,打造特色城鎮,增強城鎮發展動力。
參考文獻:
[1]孫文凱.城市化與經濟增長關系分析——兼評中國特色[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1(04):33-40.
[2]高鐵梅,崔廣亮,劉碩.適度城鎮化、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基于面板數據廣義矩(PD-GMM)模型的實證檢驗[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58(03):32-44,203-204.
[3]何興邦.城鎮化對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分析[J].城市問題,2019(01):4-13.
[4]閆冠宇.縣域經濟與城鎮化互動發展的內在機理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3):389-393.
[5]王智勇.城市化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以云南省為例[J].城市問題,2013(01):62-68.
[6]方創琳,劉曉麗,藺雪芹.中國城市化發展階段的修正及規律性分析[J].干旱區地理,2008(04):512-523.
[7]王智勇.西部地區縣域城鎮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基于云南省2005~2012年面板數據的研究[J].金融評論,2016,8(04):64-7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