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已經進入扶貧攻堅的沖刺期,社會工作介入扶貧領域已經初步探索,社會工作在精神扶貧領域有其獨特的功能和優勢。在具體實踐中,社會工作發揮其功能還面臨著許多困境,只有在制度上加強保障,財政上加大支持力度以及進一步強化社會工作者能力建設,提升社會工作扶貧濟困的內在實力,才能使其在扶貧攻堅戰中獲取可持續發展動力,充分發揮功能。
關鍵詞:社會工作;精神扶貧;功能發揮;文獻綜述
2013年底,以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為標志,中國開始實施精準扶貧,以《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為標志,在全國范圍全面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直至目前,我國的精準扶貧取得了顯著成效,扶貧工作目前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兩不愁,三保障”已逐漸落實。但是,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在脫貧人口收入達標的基礎上,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社會主要矛盾面前,貧困人口的精神扶貧領域也亟需關注。虛報收入不愿意脫貧;脫貧再度返貧;深陷抑郁、無望的精神折磨等等,貧困戶這些現狀都需要引起各方關注。社會工作因其專業特點和精神扶貧領域的實踐經驗,在貧困戶精神幫扶領域有著其獨特優勢,但目前社會工作在精神扶貧領域并未真正推廣運作,因此分析社會工作在精神扶貧領域的功能發揮問題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可以為農村實現精準扶貧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一、文獻梳理
筆者在中國知網上梳理出從1982年到2017年,精神扶貧領域的文獻共有1439篇,其中2016年254篇,2017年258篇。專題研究社會工作介入精神扶貧領域文獻從2012年到2017年共計29篇。從文獻數量及時間來看,從很久以前就有很多學者關注并研究精神扶貧的重要性,但對于社會工作在其領域功能發揮的研究,起步晚,數量甚少。
最早在1982年中共玉山縣委員會就提出,常言道:“窮不奪志”,扶助貧困難戶,最重要是通過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困難戶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鼓足擺脫貧困的勇氣。
早在2008年世界消除貧困日的主題就是“貧困人群的人權和尊嚴”,是名符其實的反精神貧困。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那樣,當今發達國家反貧困的內容已不僅僅局限于救助生活的反物質貧困,更注重貧困人口心理層面的問題,將其從“自甘墮落”的貧困文化泥沼中拯救出來,使其養成擺脫貧困的習慣。因此,在“精準扶貧”層面上,精神扶貧更能發揮不可替代的非物質作用,想要實現農村貧困人口的全面脫貧,從精神層面著手從而提升貧困戶的自我發展能力尤為重要。
2016年青島日報2016 年9 月30 日第 013 版上指出“精準扶貧”重在“精神脫貧”。貧困不僅僅體現在生活水平上,其更深刻的影響力在于心理層面。通過政府主導的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來實現脫貧只能是一時之計,只治標不治本。社會工作專業應該堅持助人自助的理念,促使貧困人員提高脫貧意識,唯有思想、觀念先脫貧,才能夠進一步將物質生活上的脫貧變為現實。唯有如此,貧困問題才能夠得以根治。
陳成文、姚曉、廖歡提出社會工作是實施精準扶貧的推進器。這是因為,社會工作憑借其獨特的專業理念和方法,在實施精準扶貧中具有獨特的功能和專業優勢。當前,我國實施精準扶貧主要面臨著政策、對象、資源方面的三重困境。精準扶貧要走出困境,必須有社會工作的專業介入。社會工作的專業介入有利于優化精準扶貧的政策選擇、提升精準扶貧對象的脫貧能力、激發精準扶貧對象的進取精神、整合精準扶貧社區的社會資源。在實施精準扶貧的過程中,只有科學運用社會工作的扎根理論,積極倡導社會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切實踐行社會工作的增權理論,充分利用社會工作的優勢視角,才能發揮社會工作的獨特功能和專業優勢。
筆者在文獻梳理后得出結論,近幾年社會工作在扶貧領域的功能發揮已經得到一定的關注,但其在精神扶貧領域功能發揮的研究甚少,有一定的空缺。在筆者實際工作中發現扶貧工作的實施主體主要是政府,貧困者脫貧主要是靠資金幫扶和項目幫扶,扶貧工作中并未發現社工的身影,貧困者自身能力的發展也被忽視。再者,近幾年政府大力提倡社工培養,但目前政府并未認識到社工在農村扶貧領域特別是精神扶貧領域的重要性,因此社工想要發揮其功能優勢,還要將自己的優點明確展現在政府視野中。
二、社會工作在農村精神扶貧領域的功能與優勢
(一)理念相同,專業凸顯
據統計,目前的致貧因素占比為:因病致貧占 42%;因災致貧占20%;因學致貧占10%;因勞動能力弱致貧占8%;其他原因的占 20%。目前致貧因素中因病致貧占比最高,病痛讓貧困者減弱甚至失去勞動能力,無法負擔高昂的醫藥費,身體和經濟的雙重折磨帶來孤獨、焦慮、抑郁、無望甚至有自殺傾向等問題。政府扶貧中,雖然能財政兜底最低生活保障,減免其醫療費用,但無法顧及其精神層面,貧困戶的生存質量無法提升。社會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目的就是幫助在社會生活中遇到各種困難的人,創造和諧的生活環境,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社會工作者除了能鏈接資源外還重視從精神層面給予幫扶,利用一些個案、小組工作減輕貧困戶抑郁、焦慮癥狀,消除無望,激發貧困者的內生動力。同時,社會工作者的“同理心”,能夠與貧困者建立專業性幫扶關系,比政府工作人員更能贏得扶貧對象的信任與配合。
(二)專業介入,激發動力
在資金幫扶和項目幫扶的作用之下,脫貧成果讓人驚喜。可是在筆者實際走訪中卻發現一些特殊的狀況:利用未交社保查不到收入情況的漏洞,瞞報自己的零工收入;有子女贍養費的,推脫說子女不肯贍養;明明有就業能力的,不愿意就業,怕與外界接觸。這些狀況的發生都是因為一些貧困戶不愿脫貧、不敢脫貧,深層次的因素有一是目前的扶貧政策讓貧困戶出現了依賴心理,認為不脫貧就可以繼續享受國家的幫扶,害怕脫貧后,沒有了政策幫扶,生活會再次面對難題,因此沒有脫貧的主動性。二是貧困戶因為自卑心理,不愿意和工作人員甚至左右鄰居交流,與外界隔絕,對于一些政策性幫扶就業崗位不敢去嘗試。社會工作可以運用“優勢視角”理論,鼓勵貧困戶積極的去面對困境,增加自信,勇敢的走出封閉,同時接受就業幫扶,真正走出貧困的泥潭。
(三)聚焦發展,反輔政策
從社會工作的本質出發,社會工作可以運用個案、小組、社區等專業方法關注解決貧困戶目前面臨的各種困難,對貧困戶現在真正的需求,以及解決這些需求的方法都有著認識和見解。社會工作者更加關注貧困者的文化水平、勞動技能、身心健康、社會融入、公民權利等方面狀況的改善和提升,這些都是政府扶貧者不具備的專業視角。如果說政府扶貧的主攻方向是貧困者經濟、物質層面的脫貧,那么社會工作則是更關注貧困者精神層面的發展,關注貧困者多方面的需求,因此,社會工作介入精準扶貧無疑有助于鞏固脫貧成果,提升脫貧質量。因此社會工作者在參與扶貧工作的同時,能夠提出專業建議,從而使得扶貧政策更加完善,真正的做到“以人為本”,精準扶貧。
三、目前社會工作在農村精神扶貧領域功能發揮的困境
2015年在《中共中央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略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實施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服務貧困地區的計劃”;2016年民政部辦公廳將國際社工日的主題明確為“發展社會工作,助力精準扶貧”,社工介入扶貧領域的發展脈絡中可以看出,國家政策正大力鼓勵社會工作介入精準扶貧工作。那為什么在專業契合,政策鼓勵的條件之下,社會工作仍然在精神扶貧領域有所制肘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社會工作在精神扶貧體系中的角色尚不明確
目前的扶貧工作還是以政府為主導,貧困戶是否達到脫貧收入標準才是關注的重點,社會工作者作為“協助者”,必須在滿足政府的要求,條條框框的拘束,不對等的關系無法讓社會工作者專業得到施展。在筆者的實際工作中可以看到,政府購買社會工作后,往往是投入很多在前期平臺搭建上,但重形式、輕內容,政府主導多,貧困戶參與不足,社會工作者無法明確定位,介入沒有達到真正效果。
(二)社會工作在精神扶貧領域未能被多方承認
因為地區發展差異,城市與農村經濟水平高低等因素,很多地區社會工作并未能真正發展起來。而扶貧攻堅戰的戰地卻在經濟落后地區,在農村,在這些地區,缺少社工機構,社會購買服務沒有被政府重視,貧困戶包括政府不能很好的認識社會工作,當然也不會去認可社會工作在扶貧領域的優勢,需求與供給的矛盾恰恰是社會工作介入精神扶貧工作的困境。
(三)社會工作者自身在精神扶貧領域經驗不夠
目前大多從事農村社會工作者為非專業出身,很多都是由體制內的工作人員兼任,自身專業素養不高造成在面對貧困戶需求時力不從心。而擁有專業優勢的高校社工畢業生和社工機構工作人員因為不被認可,參與度不高,沒有足夠的實踐田野,從而造成扶貧經驗不足,介入缺乏深度等一系列的問題。
四、社會工作在農村精神扶貧領域的功能發揮的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目前,社會工作介入扶貧領域的活動大都是以項目制為主,都是一些短期行為,社會工作還未能進入制度性的反貧困領域,政府應該在制度上將社會工作納入扶貧開發的整體規劃之中,擯棄“大政府,小社會”思想,加強扶貧工作的頂層設計。在扶貧資金的分配上可以在財政兜底、項目扶持之余增添社會購買服務這一項,讓扶貧攻堅戰更加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防止返貧現象。
(二)財政支持
各地區財政應該大力扶持社會工作的成長,加大財政的投入力度,一方面是以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等手段,鼓勵貧困地區、基層政府為社會工作介入扶貧濟困提供更多經費支持;另一方面可以為參與精準扶貧的社會工作機構、人員,在項目、崗位、待遇、補貼、社保、職稱等多個方面提供更為必要、充分的財政支持,解除社會工作扶貧濟困的后顧之憂,激發社會工作機構和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三是在扶持社會工作機構成長,支持政府購買服務的同時,將專業的社會工作者招錄到政府扶貧戰線中,這樣可以打破政府與社會工作溝通上的壁壘,突破體制格局,真正將需求和供給對等起來。
(三)主動作為
脫貧攻堅戰已經到了“啃硬骨頭、趟深水區”的關鍵階段,目前脫貧領域的問題是難度大,癥結多。而社會工作者助力扶貧領域的能力有限,難以有效應對精準扶貧領域所遇到的各種問題與挑戰,所以社會工作者必須進一步加強自身的能力建設,提升扶貧濟困的內在實力。作為社會工作機構,應該在人員招錄、人員管理、工作考核等方面加強建設,為扶貧濟困領域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提高機構的生存力和競爭力。作為社會工作者應該積極參加教育培訓,提升社會工作的專業能力,加強補充扶貧濟困專項能力建設,充實知識儲備。此外,社會機構和社會工作者應該加強扶貧攻堅的主動性,提升“助人自助,以人為本”的使命感、責任感,積極介入精準扶貧,同時積極為扶貧政策建言獻策,讓脫貧攻堅戰保質保量。
五、結語
精準扶貧是現階段解決我國貧困問題的主要路線,而社會工作在農村精神扶貧領域發揮其功能能夠有效的推動精準扶貧的實施,有利于解決目前存在的扶貧政策、扶貧對象和扶貧資源等方面的困境,推動我國扶貧事業的發展,同時也有利于社會工作自身專業價值和專業理念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張鴻雁.社會精準治理”模式的現代性建構[J].社會工作,2016(01).
[2] 汪三貴,郭子豪.論中國的精準扶貧[J].社會工作,2015(05).
[3] 王思斌.精準扶貧的社會工作參與——兼論實踐型精準扶貧[J].社會工作,2016(03).
[4] 宋爽.社會工作參與扶貧攻堅的要求及介入空間[J].社會工作,2016(09).
[5] 李文祥,鄭樹柏.社會工作介入與農村扶貧模式創新——基于中國村寨扶貧實踐的研究[J].社會科學戰線,2013(04).
[6] 姚霞.反貧困與社會工作的介入[J].社會工作,2009(07).
[7] 高飛,向德平.社會工作參與精準扶貧的可能性與可及性[J].社會工作,2016(03).
[8] 程萍.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精準扶貧:阿馬蒂亞·森的賦權增能視角[J].社會工作,2016(10).
作者簡介:徐瑩(1988- ),女,江蘇鎮江人,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2017級社會工作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