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方馬克思主義起初被視為馬克思主義的“異端”,相對于當時的傳統馬克思主義而言,它是不入流的思想。然而在幾十年的歷史進程后,特別是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遭受了嚴重挫折后的今天,西方馬克思主義卻依然憑借其鮮明的批判性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回顧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歷程,我們發(fā)現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對象主要有傳統馬克思主義、近代西方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
關鍵詞:西方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哲學
上世紀20年代,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激勵并引發(fā)了一系列中東歐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然而,與十月革命的成功形成鮮明反差的是,這些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虎頭蛇尾,并沒有迎來最后的勝利。為何無產階級革命無法形成全球性的風潮?為何資本主義社會在如此強大的革命力量的沖擊下仍然能保持政權的穩(wěn)固?針對這些問題,部分人認為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曲解是主要原因,于是他們集中批判了舊有的解釋路徑,并試圖重新解釋馬克思主義。梅洛·龐蒂在1955年發(fā)表的《辯證法的歷險》中將這種“左傾”思潮稱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必須要注意的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批判,不是對馬克思思想的批判,而是對“傳統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即通常所說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教科書體系,它主要包括第二國際馬克思主義與第三國際馬克思主義。
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批判首先針對第二國際馬克思主義
雙方的核心矛盾就在于:馬克思主義到底是不是哲學?第二國際理論家認為馬克思主義不是哲學,主要依據是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提出的“消滅哲學”和“終結哲學”,這種看法顯然是片面的。首先,馬克思本人毫不吝嗇對哲學的贊美并且樂于以哲學家自居。他評價道“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馬克思所談的消滅和終結哲學僅僅是他對哲學的態(tài)度,并不足以說明馬克思主義不是哲學;其次,馬克思強調了哲學的重要地位。他提出無產階級是哲學的物質武器,而哲學是無產階級的精神武器。顯然,馬克思十分重視哲學的重要作用,因此更加難以否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存在。
第二國際理論家們這種簡單而武斷的看法,使得馬克思主義失去了他在哲學上的指導力量。他們將馬克思主義看作一種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所必須遵循的客觀規(guī)律,并企圖將其科學化和實證化,這就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使得馬克思主義變成僵化的教條,直接導致了無產階級革命在許多歐洲國家的失敗。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看來,哲學性恰恰是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之所在。否定哲學性,僅僅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作一種社會理論就會使馬克思主義變成沒有根基的空中樓閣,正如柯爾施說“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辯證唯物主義按其基本性質來說,是徹頭徹尾的哲學,是革命的哲學”。
從今天的角度看,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第二國際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它反對第二國際將馬克思主義去哲學化的錯誤傾向,澄清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身份,守住了馬克思主義的根基命脈。
二、西方馬克思主義也對第三國際馬克思主義進行了批判
第三國際馬克思主義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列寧主義,這是一種在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馬克思主義解釋路向。在我國,這種解釋路向依然是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最具普遍性的理解。
雙方的分歧之一在于,第三國際馬克思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個部分。列寧曾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是完備而嚴密的科學世界觀,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論武器。”他認為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指導方法,強調了物質在物質與意識關系中的決定性地位,同時積極發(fā)揚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革命理論的作用,而不是將馬克思主義僅僅作為哲學來看待。西方馬克思主義則認為馬克思主義主要是哲學,他們反對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馬克思的經濟理論、政治理論、革命理論等內容相提并論。但考慮到當時的時代背景,第三國際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對馬克思主義內容的理解建立在指導前蘇聯社會主義政權的建設與發(fā)展的需要之上。而且,相較于第二國際馬克思主義而言,第三國際馬克思主義承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地位,并沒有否認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哲學的存在方式,只是在此基礎上擴充了內容,這樣一來,就不足以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形成根本上的矛盾。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第三國際馬克思主義的批判,主要集中在雙方另一個分歧上,即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第三國際馬克思主義將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即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堅持物質的第一性意識的第二性原則,認為人的認識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在研究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問題上,認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如同自然界的發(fā)展一樣有其客觀規(guī)律存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歷程就是客觀規(guī)律的必然,凡是不符合物質第一性原則的哲學,都不能稱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他們同時否認西方現代哲學的存在,他們認為哲學在黑格爾那里達到了頂峰,黑格爾以后的哲學是沒有意義的、腐朽的資本主義哲學。然而,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指出,這樣的解釋顯然忽略了馬克思有關“終結哲學”、“消滅哲學”的一系列論述,第三國際馬克思主義哲學仍然沒有脫出近代西法哲學的范疇。事實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決反對用主客二分的機械方法看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主客雙方的辯證統一的關系,從而超越了近代西方的形而上學的認識論。第三國際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解釋顯然忽略了馬克思主義與近代西方哲學的根本區(qū)別,他們還是在使用近代西方哲學的那一套方法來解釋馬克思主義。柯爾施就曾毫不避諱地批評列寧,在他看來列寧的思想無非是沿襲了黑格爾的那一套,只不過把精神的絕對存在替換成了物質的絕對存在而已。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看來,馬克思主義已經超越了主體與客體的對立,并將思維與存在統一于人類社會的實踐活動,正如俞吾金指出的,“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只是知識論哲學的基本問題,而不是全部哲學的基本問題,從而也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作為生存論哲學,其基本問題是實踐”。
綜上所述,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第三國際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是意義非凡的。它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真正全面地超越了近代西方哲學。這對于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研究有重大啟示意義,特別是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后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遭受重大打擊的背景下,這一批判對我們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掌握馬克思的真正要義以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如雪中送炭。正是在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啟發(fā)下,越來越多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加入到“回到馬克思”的隊伍當中。
三、除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外,現代西方哲學也是批判近代西方哲學的重要力量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第三國際的批判,實際上只是它對近代西方哲學的批判的一個縮影。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看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全面超越近代西方哲學的哲學,馬克思主義至少應該與現代西方哲學同一時代的哲學,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現代西方哲學既有認同,也有批判。
在認同上。首先,它們都反對近代西方哲學中形而上學的哲學觀。一方面,“拒斥形而上學”是現代西方哲學的顯著特征。實證主義主張哲學的范圍應該限制于經驗世界之內,而不應該去研究人所不能觀察到的領域。唯意志主義則通過強調人的情感、意志的作用來反對和批判形而上學中抽象的物質或精神實體;另一方面,西方馬克思主義認為,馬克思對近代西方哲學的超越是一種絕對的、全面的超越,它不是指從一種絕對走向另一種絕對,不是以所謂的物質絕對取代精神的絕對,而是對整個形而上學絕對化思維方式的總體超越;其次,它們都反對體系哲學。在現代西方哲學那里,反對體系哲學與它反對形而上學是一脈相承的;在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那里,也有許多反體系哲學理論家,其中最突出的是阿多爾諾,他在《否定辯證法》中詳細地論述了對待體系的態(tài)度。他說,“體系是否定的客觀性、而非肯定的主題。在一個歷史階段上,就體系適合于嚴肅的內容來說,體系已經被驅逐進名聲不好的思想詩化的領域中,并且只剩下了秩序圖式的蒼白輪廓。我們已經很難生動地想象,是什么曾經驅使哲學精神變成體系。”最后,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一樣,都力圖使哲學轉向現實生活世界,都強調人在現實生活中的主觀能動性。
盡管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之間有如此多的相同之處,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它們兩者是有本質上的區(qū)別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現代西方哲學的部分內容仍然是持批判態(tài)度的。否則的話,西方馬克思主義就不足以成為獨立于現代西方哲學之外的一種哲學思想。
第一,它們雖然都反對形而上學式的主客體對立,強調主客體的統一。但是現代西方主義哲學特別是存在主義哲學在強調主客統一的同時忽略了人的實踐的作用。西方馬克思主義認為,現代西方哲學的主客統一只是形式上的主客統一,最后必然會陷入主觀主義的泥潭;第二,西方馬克思主義認為,西方現代哲學在反對體系哲學的過程中過于激進和片面化,以至于將哲學作為世界觀和本體論的意義一并否定掉了。在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看來,哲學作為世界觀是哲學最重要的意義所在,是不能夠被取消的;第三,在都主張哲學面向現實生活的基礎上,西方馬克思主義批判了現代西方哲學對于人的生活的看法的弊端。按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生產勞動的社會實踐構成了人的生活的基礎。而現代西方哲學卻拋開生產勞動,以空洞的“存在”來談人的生活的全部。西方馬克思主義認為,現代西方哲學的這種解釋無法真正把握人的存在,必然重新陷入唯心主義。
四、結語
綜上所述,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的歷程就是批判的歷程,批判性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屬性。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不斷地批判與自我批判中發(fā)展和完善馬克思主義。對第二國際的批判,捍衛(wèi)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本質;對第三國際的批判,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真正全面地超越了近代西方哲學 ,成為實踐的哲學;對現代西方哲學的批判,一方面肯定了哲學的世界觀意義與本體論的存在意義,防止哲學陷入主觀主義 ;另一方面,以生產勞動來解釋人類的生活與存在,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實踐本體論,批判了了存在主義無視社會實踐空談“存在”的觀點。
參考文獻
[1] 陳學明.西方馬克思主義前沿問題二十講[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05):29,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9(01):121.
[3] 柯爾施.王南灗,榮新海譯.馬克思主義與哲學[M].重慶出版社,1989:37-38.
[4] 龔云.列寧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及其當代意義[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12):42.
[5] 俞吾金.重新理解馬克思:對馬克思哲學的基礎理論和當代意義的反思[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99-115.
[6] 阿多爾諾,王鳳才.否定辯證法:導論(上)[J].學習與探索,2013(07):09.
作者簡介:李楊,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系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