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藝美術史課程中包含大量審美意識的培養、藝術價值的評判、傳統文化的傳承、環保理念的傳播、創新思維的構建、愛國情懷的啟發等隱性思政教育內容,在當今多元化、全球化的今天,對于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學生來說,“既要古為今用,又要洋為中用”,在實際的教學中應立足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不斷提升學生在藝術設計中融會、創新傳統文化的能力。
關鍵詞:工藝美術史;隱性思政與課程的緊密結合;職業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
工藝美術史是一門研究中外工藝美術發生、發展過程及其規律的學科,在藝術教育過程中主要培養學生對世界民族優秀文化藝術的情感認知,開拓學生的文化藝術視野,增強文化認知的能力和文化自信,同時探索存在于工藝美術多元化的藝術作品中蘊含的文化理念、價值觀、工匠精神等隱性思政內容,并將二者緊密結合以達到高等教育中價值的引領與知識的傳授并行的教學目標,同時豐富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良好的審美情感、職業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
一、工藝美術史課堂中融入課程思政的特殊性分析
在一般的本科院校工藝美術史課程,主要是針對藝術設計專業開設的專業選修課程,藝術設計專業學生除了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還要具備正確的價值取向、良好的職業道德、健全的人格品質。然而,部分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輕文化重專業,對常規的思想政治教學不感興趣,加之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思政教育主要依靠思政課程,這就導致一些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偏離,社會責任感不強,政治認同感弱。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學生對專業學習興趣較濃,如果把思政教育內容穿插到專業課程教學中,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工藝美術史課程中包含大量審美意識的培養、藝術價值的評判、傳統文化的傳承、環保理念的傳播、創新思維的構建、愛國情懷的啟發等隱性思政教育內容,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需要加以點撥和引導,便可提高學生思想上的認識,從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為新時代培養有堅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寬廣世界眼光的時代新人。
二、將課程思政融入工藝美術史教學的課程設計
在工藝美術史的課程教學中將思政育內容與專業知識技能教育有機的結合,是實現二者互相融合的有效途徑,這就要求教師在課程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打破傳統的教材體例,以時間為橫軸,以社會背景、藝術造物、論說為縱軸,構建三維立體的空間構架,將主要涉及不同國家和地域在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影響下的工藝美術表現形式,以立體的方式一一呈現給學生,使學生深刻感受不同文化影響下的藝術作品的獨特魅力。
(一)社會背景
該地區的社會變革、社會文化生活、典型歷史事件等,在此部分內容中主要培養學生用歷史維主義的思維觀點,正確理智的看待世界范圍內重要的人類發展的關聯性,同時體會文化在世界不同民族地區之間的交融和影響,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并認真體會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涵和外延。
(二)藝術造物
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現城市建筑、雕塑、家具、工具、器物等實用型的藝術造物,造物不一定是名作,但一定反映出特定社會文化背景影響之下的工藝美術的文化特征。在此部分內容中的學習中主要通過賞析特定文化背景之下的藝術造物,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藝術價值的評判、傳統文化的傳承、環保理念的傳播、創新思維的構建、愛國情懷等,在中外文化影響之下的藝術造物對比之下,堅定文化自信和認同感。
(三)論說
從特定歷史時期文化影響之下的藝術造物的特色進行總結,體會這些藝術造物出現的原因,同時深刻體會造物藝術與社會文化是如何相互映襯,互相影響的,并且探討這些造物在今天的設計或社會文化上的表現和投射。通過本部分的講解和學習,主要培養學生宏觀的歷史觀,在藝術、歷史、文化的演進中體會三者之間的關聯性和統一性,讓學生真正在人類文化的歷史范疇之下體會,作為推動歷史、文化、藝術發展的人本身,所具有的基本素養和社會責任,體現新時代我國的育人理念。
通過以上三部分內容的呈現,從三個不同層面闡述了每章內容的重點、核心思想,并統一于歷史論說的理論高度,讓學生在感受文化、藝術、歷史進程的同時體會三者之間的辯證統一的關系。
三、思政內涵融入工藝美術史課程的實際意義
(一)達到專業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教學目標
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兩條線相結合,雙管齊下,可以改變學生對思政教育興趣缺失的現象,把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教育,可以擴大思政的教育面,改變單一的、枯燥的教學渠道,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夠領會到專業中蘊含的思政意義。此外,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相結合,使專業課程更具內涵和吸引力,從而使學生對專業課程進行更深入的認知,對自身將要從事的職業產生更多的認同感和責任感,改變學生停留于理解表面知識的狀態。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相結合,可以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品格,從而取得潤物無聲的效果。
(二)增強學生對世界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創新意識
工藝美術史的課程構架中,將同一時期的世界和中國不同文化影響之下杰出的藝術造物,放在同一平臺上鑒賞他的造物背景、文化、工藝、藝術表現力等等,這些能夠將中國和世界的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同時傳授給學生,做到相互滲透、有機結合。大學生是中國文化新一代的繼承人,傳承和創新民族文化與民俗文化,是當代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學生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既能了解中國和世界歷史、文化和思想,并在實際的藝術設計中體味傳統藝術、民族風情的魅力,認識到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性,從而激發民族認同感、民族自豪感和家國情懷。
(三)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模式
針對課堂教學模式單一、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的情況,豐富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注重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能夠拓寬學生的認知領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思政融入工藝美術史課程中,改變了單一、直白的思政灌輸模式。這種做法將教育視為一個整體,最大限度地探索藝術領域中的隱性思政教育內容,以取得豐富教學模式的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針對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更是一項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的系統工程。 課程思政實質就是讓一個專業的各種類型的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保持同一方向,相互促進。工藝美術史課程的教學嘗試旨在打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過于集中于“點”—思想政治理論課和“線”—學生工作線的瓶頸,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藝術專業課堂與思政教育的同向作用,有助于提升文化育人和思政教育的親和力、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魏亮,張艷麗,唐楚.藝術課堂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02).
[2] 高茜.世界工藝美術史論[M].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09):1.
[3] 何彥云.金山農民畫融合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思考——以中國傳統建筑繪畫課程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8(02).
基金項目:本論文系蘭州文理學院課程思政試點課程建設項目《工藝美術史》校級立項課題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唐艷麗(1977.11- ),女,漢族,甘肅蘭州人,美術與設計學院學工辦副主任,中共黨員,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