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財
青島市在1994年進行了一次較大的城市規劃建設調整,把原有的嶗山縣劃分成李滄、嶗山、城陽等三個行政區。
此前城陽區政府駐地是城陽鎮,由鎮升級為行政區,在建設方面需要做大量工作。那時我居住在城陽區政府所在地。主城區空曠,建筑物不多,一眼望去在田野之間是分散的村莊。城陽村、南疃、北疃、小寨子、大北曲、小北曲、田村等村莊。村莊是城區的主體結構。
城區商業不繁華,工廠不集中。隨著城區建設發展的完善,商業漸漸繁華了,工廠也逐漸多了起來。省內外的打工者如潮水般涌來。
那時城陽區有正進、佳園等幾家水產品加工廠,還有電子廠,服裝加工廠,變電器廠等規模較大的工廠。在這些工廠中聘用打者最多的是水產品加工廠。水產品加工廠把加工好的水產品銷往國外。這是技術含量低,勞動力密集性工廠。工廠24小時運轉,工人分兩班工作制度。每班工作12小時。那時工廠不跟工人簽勞動合同,工廠不給投保險金,工人想辭職只要提前一個月跟廠里說,就可以離開,不用寫辭職申請,基本是來去自由。雖然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但工資比較高,工廠不欠工資,勞動報酬吸引著許多外來打工者。
因為城醫剛成立,幾乎沒有居民樓。村民出租的是四合院平房。打工者為了節省房租,一般是多人合租一屋。有的一座四合院里租住著十多位打工者。
打工者文化不高,生活方式也不同,形成了多彩的生活氛圍。
這時我認識了一位來自莒縣的打工妹。開始她是一個人打工,后來她的三妹和四妹也來打工了。但沒見到她的二妹。她說二妹在姐妹幾人中是最有個性的,心眼最多,性格急,在讀中專。聽房東說這位打工妹有個男朋友,同居后,進監獄了……這么著,我就想以這位打工妹為原形創作小說。
當然,這篇小說不完全是因為遇見了這位打工妹想寫的,這期間我接觸的打工者特別多,感受深,如同水到渠成,這件事只是引點。小說寫的順利,但在創作過程中已經遠離了那位打工妹的身影,展現了綜合性的打工群體。
我目睹了城陽區最初十年的發展。我離開城陽時,那里已經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相當繁華了。城陽區最初十年的發展成就了這部小說創作。
生活是文學最好的誕生地。
2018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