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莉
暑假期間有機會聽了臺中師范大學王財貴教授的《兒童經典誦讀理念講座》,其中一些理念深深地震撼了我。經典以精確化、簡潔化、優美化的語言千年不朽,自然有它的魅力。王教授說,經典是喚醒人性的佳作,經典可以涵養性情、增長智慧、提升眼界、增進道德勇氣。古今中外的大家都是伴隨著經典成長的,如提倡白話文的胡適、大作家魯迅。復興中國文化,不僅因為我們是中國人,更因為我們的文化有意義。用經典教育下一代尤為重要。作為中國人,尤其是作為一名教師,我對我們經典文化知之甚少,感覺汗顏啊!
一本本名著、一篇篇好文、一首首好詩,都是伴隨兒童快樂成長的經典。現在我教的六年級學生,對古詩文已有了一定的積累和興趣。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還復來”的自信、瀟灑;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壯志;李清照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女子心的蓬勃英氣……還有精辟的《三字經》《老子》《孟子》《莊子》,都讓學生從圣賢的叮嚀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諦!
五年級第二學期,我們閱讀課是以校本教材《論語》作為閱讀材料的,學生對《論語》里的經典語段很感興趣,隨口都可以背誦幾句。之后我們又選用了《孟子》一書作為學生的閱讀教材,繼續進行國學的經典閱讀。
“雅言傳誦文明,經典浸潤人生”,這是無數有識之士的見解與共識,我們閱讀經典起步算是晚的。但是,要做一件事情就要努力去做好,只要有決心、有信心就能使這項活動不斷改進,趨于成熟。
一、多給學生體驗探究的機會
閱讀課并不是一味地讀,讀得天昏地暗忘乎所以,那不是成功的閱讀課,那樣恐怕培養出來的只是不折不扣的“書呆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閱讀教學中應多給學生體驗探究的機會,閱讀是一個輸入的過程,思考在轉化,只有思考才能將閱讀中的營養吸收。
二、多種形式誦讀
1.以課文中的經典詩文及課本后面附錄的十首詩為主要內容,適當補充課外經典。充分利用黑板的一角,輪流值日,每天找一名學生把一首經典古詩抄寫在黑板的一角,讓學生抬眼就可以看到,課間就可以背誦,確保一天一首背誦。為了確保經典誦讀的實施,我要求學生把背誦經典當作吃飯、睡覺一樣,每天一定要誦讀,養成習慣。同桌互相檢查,一起背誦,最后默寫一遍。如此反復,保證每個孩子能背一篇,清一篇。每個課前,讓學生背誦一段經典,然后正式上課,養成習慣,讓學生時刻不忘經典,營造氛圍。
2.和學生一起背誦,以故事引導來激發興趣。每次背誦,我都跟學生一起背誦。有時候讓班長主持,我作為一名學生在下面參與。要是班長找我背誦的時候,我就裝不熟練的樣子,然后多背幾遍,直到會了為止。我以此告訴孩子們:最笨的辦法就是最好的辦法,多讀幾遍就牢固了。我還給學生講《康熙王朝》中康熙皇帝小時候刻苦讀書的事情。康熙小時候每天五點就起來讀書,每篇文章要讀120遍,滾瓜爛熟為止。
3.我還要求學生把背誦的經典在小組中相互背誦。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鞏固所背誦的內容,小組長負責檢查。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以小組為單位評比,超額背誦的小組全員獎勵,著重獎勵組長,發揮班干部的帶頭作用,讓他們成為老師的得力助手。如果小組有一個同學拖拉,整個小組將沒有榮譽,以此保證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正是這長期的實踐背誦經典,學生記憶力得到了提高。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學生把這種意識滲透到平時學習中,學任何東西都有一個溫故知新的過程。學習上沒有捷徑可走,該記憶的東西就是要牢固記憶,大部分學生樹立了這個觀點。原來很多孩子背誦語文課本都覺得困難,但是經過五年級下學期的經典背誦,他們背誦課文的速度明顯提高,也覺得白話文的背誦非常簡單了。
4.幫助孩子和家長找到了自信。我們本地別的學校沒有進行國學經典誦讀,我們走在了前列。當孩子們隨口在其他同學面前背出一段經典,都得到同學們的夸贊;當家長們與親戚、朋友的孩子相處時,他們都會有一種自豪感,這種自豪感提升了他們的自信,從而使他們更加有興趣接著背下去。尤其是當家長對孩子的記憶力表示贊許和驚嘆時,他們也增加了自信。
三、引導學生寫讀后感
有些易懂的章節和句子,我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感受,然后引導他們用“引—議—聯—結”的形式寫讀后感。這樣的訓練提高了學生的感受力和表達力。經典背誦不只是背誦而已,它輻射到很多地方,對學生其他功課的學習也有促進作用。
四、組織班級開展活動
利用班會時間或語文實踐活動課的時間,經常組織學生排練經典誦讀的活動,有的是個人表演、有的是男女生比賽、有的是以小組比賽的形式,激發了孩子們誦讀的興趣。
五、利用網絡,理解經典內涵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經典的內涵,利用網絡查找了學生喜聞樂見的經典誦讀視頻讓學生學習,讓學生認識到我們所背誦的經典魅力無窮。
六、開展“親子共讀”的課下讀書活動
現在六年級的孩子們對《孟子》的理解能力已有了一定的提高,也形成了固定的學習模式。六年級《孟子》的教學旨在背誦,課堂上孩子們在一起共同朗讀幾遍課文后難免厭倦,因此一定要在閱讀方式上變換花樣,分組讀、男女賽讀都是好的辦法。在讀書中充分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單單在課上的學習難免有些單調,孩子們學得快忘得也快,更何況一個星期才一節課呢!所以我在班級里開展了“親子共讀”的課下讀書活動,具體來說就是通過校訊通和家長溝通,提倡課下與爸爸媽媽一起閱讀學習《孟子》。有的孩子因為害羞,在課堂上不敢開口大聲朗讀,影響了學習效果。但是在家如果有爸爸媽媽的鼓勵和陪伴就會好很多,能克服障礙;還有一些孩子,課堂上不愛學習,或者這節學了下節課就忘,課下如果由爸爸媽媽督促著每天讀一遍,到校檢查的效果就立刻不一樣了,這樣大大提高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
“親子共讀”的效果,慢慢在課堂上已得到逐步的體現。家里有爸爸媽媽陪伴共讀的孩子,在課堂上尤為活躍,發言積極,自行主動朗讀,教學效果確實非同凡響。
為了激勵積極參與的家長,對關心孩子經典誦讀,對與孩子共同誦讀的家長,提出表揚,發“書香家庭”的獎狀,我會適時激勵一些起帶頭作用的孩子,使他們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