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娃
農村信用社作為農牧區金融市場上的正規金融組織,肩負著建設新農村牧區的歷史使命。積極適應新變化新時期農牧業與農村牧區經濟發展,深化農牧業的支持,在地方經濟與農牧業產業化,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顯著提高,資金支持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但隨著經濟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新情況和新問題不斷涌現,農村信用社在支持“三牧”任務更加艱巨,肩負的使命更加重大。
一、始終恪守“三農三牧”的經營宗旨
農村信用社始終堅持促進鄉村牧區經濟發展,提高農業牧業生產效率,增加農牧民收入。他們始終堅持把涉農涉牧借貸增速比上年提高不低于“兩個不低于”,作為一個主要業務目標,我們一直堅持的工作理念是“加強信貸的規模,積極對接農牧業相關項目,實現合作,積極創新農牧業相關服務與農牧業效益的最大化”,并積極支持新農村牧區建設。將努力增加生產的所有方面的信貸支持,加工銷售等七大行業牛奶、肉類、羊絨、糧食與石油、土豆、飼料,林業經濟與特色產業,促進專業化、集約化農業、牧蓄業的規模發展,促進農業與牧蓄業產業的轉型升級在自治區與輸出基地建設綠色農業與牧蓄業的生產加工產品,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二、農村信用社支持“三牧”現狀及問題
(一)風險收益不對稱,抑制了牧蓄業信貸投入
牧蓄業是一個弱勢產業,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大。風險高、收入低是其主要特征;農村信用合作社地處農村牧區,政策要求必須以支持“三牧”為己任;然而,農村信用合作社對于資金公司來說,融資成本是需要跟蹤的。信貸資金管理必須遵循“安全原則”;流動性與效率。目前,這種風險將伴隨長期;因此,牧蓄業的信貸投入與產出或風險與收益的不對稱,在一定程度上會抑制牧蓄業信貸的有效投放。
(二)政府部門的分支功能存在缺陷,資金壟斷難以支撐
支持牧蓄業是一項系統的工作,需要政府部門、財政、資金、牧畜業、水利、農業牧業等方面的協調配合。然而,由于地方財政困難,這些部門目前沒有太多的支持功能。工業生產材料、水利設施、牧畜業技術指導等作為牧蓄業生產的基礎材料與基礎設施,最終是以“資金”為基礎的。近年來,各級政府部門都從上到下管理資金,進行中的項目已經解決了許多牧業問題,但這還只是杯水車薪。農村信用社作為農牧區金融市場上唯一的正規金融組織,但信用社經營活動有著明顯的地域限制,信用社之間缺乏必要的競爭,使之在轄區內處于壟斷地位,缺乏改革和創新的內在動力。再加上歷史包袱沉重,實力不足,導致牧區金融供給總量不足,且金融產品單一,服務質量差。
三、農村信用社的優勢
(一)系統網絡發達,結算渠道暢通。
綜合業務系統是自治區規模較大的資金網絡服務系統,覆蓋全區11個盟級93家旗級機構及其附屬網點。目前已建成銀行卡、征信管理、大小支付等36個子系統,新增鄉村征信結算網絡。所有網點均實現全國存取款結算,網點網絡覆蓋率達到100%。社區自治協會擁有自主開發計算機軟件的權利,為擴大業務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代理業務廣泛,效益農場平臺完善。
農村信用合作社代收電費、代收財政非稅收入、代收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等18項代理業務。特別是專業的“惠農卡”業務,機構提供的財政補貼類型包括對種糧農民工的直接補貼、農資綜合補貼、退耕還林補貼、鄉村社會救助、農業保險理賠、鄉村征地補償、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等,數十項維持補貼。
四、對策建議
(一)加強指導,牢固樹立“三牧”服務宗旨
堅持以農村信用社為農牧民服務為導向,利用鄉村資金市場的比較優勢,實現農牧業服務;鄉村資金服務;總是深入牧區,及時了解與掌握牧民的融資需求開發生產,進一步提高促進小額信貸對農牧民借貸,改善牧蓄業借貸的覆蓋率,并及時調整信用額度,根據牧區的經濟發展需要,以滿足基金的牧區合理的需求。
(二)樹立便民惠農(牧)的良好形象
全面深化“陽光信貸”工程實施。認真落實公開的借貸政策與制度,公開辦理借貸手續,公開承諾辦理期限,公開接受四個方面的監督。符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與“三嚴格與三個現實”的要求,在“成千上萬的家庭,訪問一萬戶家庭,共同成長”活動是整個地區全面開展,并敦促信貸官員改變壞的坐等客戶的風格。
五、結語
牧民全面開展走訪調研,及時了解掌握牧區經濟發展新形勢,牧業轉型升級新問題,農牧民信貸服務新要求。進一步做好社會監督工作,在轄區內所有行政嘎查設立信用監督箱,公布監督舉報電話,選聘群眾監督員,有效監督違法借貸行為。積極開展優質服務、文明辦公活動,有效提高窗口服務水平,改善社會與社會面貌,樹立良好的農村信用合作社公眾形象。
(作者單位:錫林郭勒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