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冬晨
一、襄陽地區中小企業發展現狀
襄陽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已有2800多年歷史,自古以來就是軍事和商業重鎮。作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湖北西部生態文化旅游中心城市,襄陽地區為湖北省的經濟建設和旅游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不僅僅得益于襄陽地區的地理優勢,更得益于中小企業對襄陽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助推。襄陽地區的各類企業中,中小企業占據了主要的市場地位,絕大多數為民營企業。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近幾年國家自主經營,自主創業的政策支持,襄陽地區的中小企業借助襄陽地區的中西聯合部門選址的優勢、工業比較優勢、交通和通訊優勢,對促進襄陽地區的經濟發展,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進社會穩定和諧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襄陽地區中小企業發展現狀分析
(一) 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社會貢獻越來越大
襄陽地區是新興發展城市之一,建立了有實力較強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這加快了襄陽地區中小企業的發展態勢,中小企業成為拉動地區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2017年,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在襄陽地區內超過3000家,同比增長13%,從業人員達到200萬人,同比增長4.1%。許多中小企業的崛起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行業,而是朝著現代服務業方向發展。在汽車配件生產產業、農副產品加工、電子信息產業、生物科技領域都有著較強的競爭力。截至2017年底,襄陽市中小企業總營業收入比2005年增長2.4倍,2017年增加值比2015年增長2.5倍。襄陽市中小企業發展速度在湖北省處于中上等水平。而且,其對社會的貢獻也在逐年增加,城市財政收入的比重逐漸上升。中小企業繳納的稅費從2015年的2.6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9.3億元,占全市稅收總收入比重由23%提高到86.3%。
(二)科技創新取得新進展,規模企業不斷增加
2017年以來,全市中小企業共完成重大技術改革項目114項,新產品238項,填補國內空白5項,填補全省8個空白,新增成果和技術改造成果22項。有中小企業研發機構23個,其中國家級研發機構7個,省級7個,省級以下15個。承擔了2個國家項目,承擔了11個省級項目。研發人員1157人,其中博士23人,碩士36人,本科及本科學歷658人。全市中小企業從2005年的1394個擴大到3647個,占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的95%以上。中小企業的快速增長已成為襄陽地區經濟增長的核心力量。
(三)工業園區建設初具規模,主導產業形成集群發展
根據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堅持園區建設為載體,實行連片發展,集約發展,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形成集聚發展新優勢的思路,初步形成十個科技園區,工業園區和外貿園區等企業。園區包括7個省級中小企業園區,占地面積1688萬平方米,其中資金27.4億元,園區228個,吸納下崗職工3.8萬人。
(四)中小企業是提供襄陽地區的社會就業的主要渠道
中小企業多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為以農業發展、沒有專業技能的襄陽地區農村居民提供了一個不一樣的就業渠道,使得農村過剩的勞動力大大地緩解。襄陽地區中小企業近幾年的迅速發展吸納了近一半的國有企業下崗人員,7成以上的新增就業人員和7成以上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隨著技術的革新,世界一體化進程加快,襄陽地區緊緊跟隨世界發展趨勢,多組建以知識密集型有關的企業,這不僅使得就業崗位更新,而且使得知識青年有所用武之地,大大地緩解了就業壓力,成為保持社會穩定的攻堅力量。
三、襄陽地區中小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普遍缺乏資金,融資難度大
資金問題是襄陽地區中小企業面臨的首要問題,中小企業本身就不具備大企業的規模優勢,無論是在資金、市場份額、員工數量還是影響力上,都相對來說弱小。無論是個人還是銀行,對于中小企業的發展,他們都不會考慮會注入大量的資金,得不到資金的保障中小企業勢必生產的能力將不會得到有效的發揮,有想法也會付之東流,企業會遇到接連不斷的瓶頸。就襄陽地區的中小企業來說,他們大多都是小作坊似的企業,生產的產品單一,當需求量大時,他們會有所盈利,但是當需求量小或者不需要此產品時,他們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撐企業的運營,抵御不住現實壓力必將破產。
(二)缺乏創新能力,企業同質性較強
襄陽市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相比沒有規模優勢更缺乏創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占主導地位。而中小企業之間卻缺乏有效的協作,不能夠整合行業優勢資源,不能夠充分共享有利信息,使得中小企業的發展舉步維艱。對襄陽地區當前中小企業發展的現狀進行分析,發現很多企業都有著很多的重復,“大而小”、“小而全”的現象很普遍,也就是說很多中小企業沒有對當前的市場狀況進行分析,在很多行業已經競爭非常激烈,而有些企業本身就不具備什么特色和與眾不同的優勢,對自己未來的發展定位不清就一股腦的扎進去。他們將其他企業當做純競爭關系,而不去主動的尋求合作。其實,同一行業內不同的企業也有著自己獨特的長處和優勢,如果對自己的優勢充分發掘并進行準確定位,尋求其他企業的合作,彌補自身的不足,就能夠更好的促進企業發展。
(三)員工流動頻繁,人才機制不健全
通過對襄陽地區中小企業的了解,在給予員工的待遇和利益方面,盡管一些中小企業給出的工資水平超過了國有企業,但是,他們的福利待遇卻不太好,有些企業常常要求員工無理由加班,他們承受著很大的身體和心理壓力,大多數人愿意去國有企業工作,不愿意在中小企業工作,中小企業就缺乏相應的人才支持。這就造成了襄陽地區人才流失嚴重,一部分人熱衷于國企或者行政部門,一些人去往大城市發展,人才大規模流出。
四、解決襄陽地區中小企業存在問題的建議及對策
(一)擴展融資渠道,改善融資環境
政府應積極建立健全中小企業融資體系。一是為中小企業制定貸款優惠政策,建立激勵機制,完善信息征信體系,從稅收方面扶持銀行。其次,經濟發展的任何一個階段都離不開財政的合作和支持。貸款是中小企業發展的必要手段。目前,企業是通過銀行貸款是實現發展的最重要的手段。襄陽市銀行等商業機構應針對中小企業特點制定針對性的財務政策,主動針對各類中小企業提供關鍵服務。銀行可以加大對中小企業的研究力度,確定重點支持對象,增加對具有實力、潛力、環保、科技等特點的中小企業的貸款。除貸款外,銀行還可以實施各種性財務手段,有助于充分滿足中小企業的財務需求。
(二)加大創新投入,實現企業持續發展
只有不斷的技術創新,公司才能取得更好的發展。襄陽市一些有條件的中小企業如集團可以采用建立自己的研究機構的方法,將產學研相結合,開展自主創新,讓企業獲得最大的收益。企業要根據實際情況建立自己的自主創新體系。另外,中小企業應樹立良好的產權意識,擁有自己的發明專利、自主品牌。政府部門還要鼓勵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重視建立創新體系和創新環境、領導者、團隊、人才和技術是高科技創新發展的四個重要因素,努力將這四個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
(三)健全人才機制,提升企業綜合實力
公司要想擁有持續發展的競爭力,從根本上就是要實現人才價值充分體現,所以企業要始終將人才作為集團的戰略資源定位,不拘一格引進具有超強素質的精英管理人才,通過完備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打造職業團隊。公司應該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開展落實社會責任工作,不斷完善公司的福利政策,建立和諧的勞資關系,依法為員工繳納養老、醫療、失業、生育、工傷等社會保險。還要通過不斷完善企業的員工激勵制度,最大限度地提升員工工作的熱情和動力,利用自身的資源,將企業的效益發揮到最大。
(作者單位:廣東海洋大學)